卷之七

關燈
志。

     徽宗注曰:自強不息,斯志於道。

     疏義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曰起而大有功。

    故有為者在於自強,而自強者是為有志。

    《德經》曰:上士聞道,動而行之。

    蓋士志於道者也,聞道而動行,則真積力久而自強不息,非有志者能之乎? 不失其所者久, 徽宗注曰:立不易方,故能久於其道。

    與時推移,與物轉徙者,可暫而已。

     疏義曰:人能體常不變,一於所守,斯能放道而行,悠久無疆,在《易之《但》,其象言君子立不易方,而象以謂聖人久於其道,正此之謂。

    彼時徙不留,與之推遷,物有壯老,與之轉徙,果能不失其所者乎? 死而不亡者壽。

     徽宗注曰: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聖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死之未始異于生,故其形化,其神不亡,與天地并而莫知其極,非壽而何?此篇之義,始於知人所以窮理,中於知足所以盡性,終於不亡所以至於命,則造化在我。

    非夫無古無今,而入于不死不生,孰能與此? 疏義曰:凡物生為出乎一,死為入乎一,生有所萌,則出乎一也,死有所歸,則入乎一也。

    原始而知死之說,若莊子言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今又變而之死之意是也。

    反終而知生之說,若莊子言吾又安知死者不悔,其始之薪生之意是也。

    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則死生之說豈有異耶?一以貫之而已。

    蓋一昏一明而晝夜分,流形於天地之閑,而從役於晝夜者,凡物皆然。

    晝夜相承,猶之死生相代也。

    彼囿於時數,而與物相轉徙者,固未免晝夜之所躍矣。

    惟達者知通為一,以死生為一條,雖與之來,而有所謂不來,雖與之往,有所謂不往,知死之未始異於生,彼形體萬變,與時俱化,而真性湛然,其神不亡,則以通乎晝夜而知獨得,夫所謂至一,故天長地久而與之俱為無窮,其為壽也,蓋莫知其極矣。

    此篇之義始於知人所以窮理,中於知足所以盡性,終於不亡所以至於命。

    蓋窮理則不蔽,故知人為窮理;盡性則無欲,故知足為盡性;達命之情則命萬物而無所聽,故死而不亡為至於命。

    《易》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其序與此篇之義同。

    惟至於命,則造化之妙皆自我出,朝徹見獨,與道冥會,超於時數,而古今之所不能囿,離於形體,而死生之所不能役。

    莊子言無古無今,而入於不死不生,此之謂也。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徽宗注曰:泛然無所系輆,故動靜不失,往來不窮,左之右之而無不可。

     疏義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左為陽,右為陰,故泛然無所系輆,可以左右也。

    《太玄》曰:無所系輆者,聖也。

    莊子曰:有左有右,惟無所系輆。

    故不膠於一方,而有左有右也。

    若然則動靜在我,若陰陽之消息相為盈虛,何失之有?則動靜不失矣。

    往來在我,若曰月之遞照相為晝夜,何窮之有?則往來不窮矣。

    取之左而左,取之右而右,無門無旁,四達皇皇而莫不達其原,烏乎存而不可哉?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

     徽宗注曰:往者資之,求者與之,萬物自形自化,自智自力,而不屍其功。

    譬彼四時,功成者去。

     疏義曰:往者資之,莊子所謂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是也。

    求者與之,莊子所謂至無以供其求是也。

    惟其往者資之,求者與之,而無所辮,故生化形色,智力消息,一付之自爾,何屍其功哉?譬如四時,戊出則丁藏,木壯則水老,功成者去,豈認而有之哉?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徽宗注曰:道複於至幽則小而與物辯,顯於至變則大而與物交。

    與物辨,故常無欲;與物交,故萬物歸焉。

    覆露乎萬物,而不示其宰制之功,故不為主。

    鼓舞乎群衆,而莫窺其歸往之迹,故不知主。

    夫道非小大之可名也,雲可名者,道之及乎物者爾。

     疏義曰:精入乎神而麼,景出乎明而大,故複於至幽為小,顯於至變為大。

    天道升於北,則複之時也;降於南,則離之時也。

    南交而北辨,故道複於至幽則小而與物辨,顯於至變則大而與物交。

    與物辨,則物我兩忘,故常無欲;與物交,則與物委蛇,故萬物歸焉。

    覆露乎萬物,而不示其宰制之功,故不為主,自其在己者言之也。

    鼓舞乎群衆,而莫窺其歸往之迩,故不知主,自其在人者言之也。

    且道覆載萬物,刻雕衆形,而不為巧,故於覆露萬物言不示其宰制之功,惟不示其功,則不為之主矣。

    鼓之舞之以盡神,故於鼓舞群衆言莫窺其歸往之迹,惟莫窺其述,則不知所主矣。

    蓋道不在大,亦不在小,則道非小大之可名也。

    雲可名者,非真常也,道之及乎物者爾。

    及乎物,則非形而上者之道。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徽宗注曰: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故業大而富有。

    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

    夫大而能化,則豈有為大之累,所以能成其大。

     疏義曰:有大美而能遜,故能有其美。

    有成功而不居,故能保其成。

    則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故業大而富有也。

    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

    蓋笃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未離乎有形,形之大而不能化,未免乎有敝。

    惟變動不居,故成名於聖,而無為大之累。

    無為大之累,則不自大矣,所以能成其大。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徽宗注曰:象如天之垂象,無為也,運之以律,無言也,示之以文。

    聖人之禦世,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民歸之如父母,故曰執大象,天下往。

     疏義曰:天垂象,聖人則之。

    天之垂象,運而無積,周行不殆,其行健矣,果何為乎?莊子曰:無為為之之謂天。

    《易》曰:天行健。

    此無為而運之以健也。

    曰星回旋,雲霓伏見,其文見矣,然天何言哉?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易》曰:仰以觀於天文。

    此無言而示之以文也。

    聖人之禦世,體天道之變化,執大象以示人,如天之垂象,處無為之事,雖為未嘗有為之之邊,行不言之教,雖教未嘗發言之之意。

    故民之歸之,猶水之就下,其好我也,親若父母,附離不以膠漆而固矣。

    故言執大象,天下往。

    其曰大象,則以若可見,不可得而見也,經所謂大象無形是已。

     往而不害, 徽宗注曰:陰陽和靜,鬼神不擾,群生不傷,萬物不夭,民雖有知,無所用之,何害之有? 疏義曰: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故陰陽和靜,列子所謂陰陽常調是也。

    以道往天下,故鬼神不擾,列子所謂鬼無靈響是也。

    以遂群生而群生連屬其鄉,故群生不傷,列子所謂人無夭惡是也。

    以育萬物而萬物各得其宜,故萬物不夭,列子所謂物無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