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天下,而居上勢與戰勝者,以喪禮處之也。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 微宗注曰:道者,天地之始,豈得而名。

     疏義曰:無名,天地之始。

    道則生天生地者也,故不得而名。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徽宗注曰:樸以喻道之全體,形名而降,大則制小,道之全體,不離于性,小而辨物,莊周所謂其有真君存焉。

     疏義曰:莊子曰:同乎無欲,是為素樸。

    經曰:樸散則為器。

    樸所以喻道之全體,大者在上,寡而勝物,小者在下,衆而物勝,自形名而降乃如此。

    若夫道之全體,不立一物,搏之不得,名之曰微,與性圓融,複乎至幽,可名於小矣。

    是道也,不麗於體,不囿於數,真君足以高天下,非若域於方體而以大為累者,此所以天下莫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賓。

     微宗注曰:道足以為物之主,則物将自賓。

    莊子曰:素樸而民性得矣。

    服萬物而不以威刑,幾是已。

     疏義曰:《語》曰:何莫由斯道也。

    莊子曰:行於萬物者,道也。

    蓋道者,似萬物之宗,而萬物莫不尊道。

    苟能守道,物所以賓也。

    莊子曰:素樸而民性得矣。

    樸則道之全體,體道故民性得,其意正與此合。

    在《易》之觀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然則服萬物者,何俟於威刑哉?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徽宗注曰:純素之道,守而勿失,匪特物将自賓,上際于天,下蟠于地,上下與天地同流,則交通成和,而萬物鹹被其澤。

    甘露者,天地之和氣。

    《傳》曰:帝王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甯,中及萬靈,則甘露降。

     疏義曰:純則不虧其神,素則無所與雜。

    純素之道,惟神是守,能守而勿失,則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豈特賓物而已哉?仰合於天,則上與元化交,俯參於地,則下與厚德并,精神四達,上際下蟠,與天地同流,則兩者交通成和,而甘露降矣,物孰有不被其澤者哉?蓋甘露者,天地和氣之所生,聖人純素之道格于上下,而天地之和應,故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鹖冠子》曰:帝王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甯,中及萬靈,則甘露降。

    蓋天無為以之清,上及太清,則上際於天也。

    地無為以之甯,下及太甯,則下蟠於地也。

    惟人萬物之靈,中及萬靈,則及乎萬物也,此甘露所以降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徽宗注曰:大道之序,五變而形名可舉,有形之可名,則道降德衰,澆淳散樸,而莫之止。

    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息,不七之人,次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聖人不然,始制有名,則不随物遷,澹然自足,孰能危之?故雲知止不殆。

     疏義曰:莊周論九變,自明天第之至形名而其數五,有形可名,則去道德遠矣,故道降而德衰。

    離道既遠,則樸散為器矣,故澆淳散樸而莫之止。

    是以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息,不仁之人,次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蓋蒿目則視之不明也,惟不能内視為明,故常憂而不樂,所謂七則反愁我身也。

    不仁之人見利而忘真,次性命之情而饕貴富,所謂責者常憂不足也。

    蒿目而憂世之息,則若枝於手而有餘於數之類也;央性命之情而饕貴富,則若骈於拇而不足於數之類也。

    聖人不然,於始制有名之時,則塊然獨以其形立,豈随物而遷哉?澹然獨與神明居,豈不足為息哉?正以止之,固以執之,於流能止,即動而真,若是,孰能危之?所以不殆欤。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與江海也。

     徽宗注曰:天下,一性也。

    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由川谷之與江海,以水而聚,同焉者得,類焉者應,聖人之臨往,何為哉?因性而已矣。

     疏義曰:有生不同,同禀一性。

    凡以有生,斯有性爾,則天下一性也。

    道之全體,不離於性,聖人得其純全,故有性者皆以性合,猶江海善下之而百川水潦歸焉。

    以水而聚,同焉者得,類焉者應,聖人之臨往垂拱而天下治,夫何為哉?因民之性以化之而已。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徽宗注曰:《傳》曰: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察人之邪正,若辨白黑,是智之事知人而已。

     疏義曰:瞧螟秋毫,物之至微者也,雖百步之遠,善視者猶能見之。

    人之眉睫甚迩者也,雖使離朱當晝拭訾望之而不見焉。

    人之為智蓋亦如此,則以智可以知人,而不能以自知故也。

    韓非載杜子之言,以謂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蓋謂是也。

    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苟子曰:是是非非之謂智,察人之邪正,若辨白黑,則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矣。

    所以為智之事然而如目焉,可以見外不能自察,但可知人而已。

     自知者明。

     徽宗注曰:《易》曰:複以自知。

    《傳》曰:内視之謂明。

    智以知人,則與接為構,曰以心鬥。

    複以自知者,靜而反本,自見而已,天地之镒也,萬物之照也。

     疏義曰:複小而辨於物,返本而靜,靜則明,無不燭,故《易》曰複以自知。

    内視則於見無愛,不見彼而自見,故《傳》曰内視之謂明。

    用智以察人之邪正,則提是而排非,四顧而物應,是為與接為構,以虛一而靜之心日校。

    夫是非之正,是為日以心鬥,此特知人之事而已。

    若夫複以自知,則内觀一性,靜而返本,視人之所不視,而見不見之形,而得其所謂見見者焉。

    天地之大於此乎?見是其镒也。

    萬物之多於此乎?形是其照也。

    若然,則其為明,果有既耶?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徽宗注曰:至人尚德而不尚力,務自勝而不務勝人。

    智者詐愚,勇者苦怯,此勝人也,而所恃者力。

    勝己之私,以直養而無害者,自勝也。

    出則獨立不懼,處則遁世無悶,無往而不勝,所以為強。

     疏義曰:愚者不足與有謀,故智者施其察而詐愚;怯者不足與有敵,故勇者奮其恢而苦怯,此尚力而勝人者也。

    勝己之私而用心剛直,養無害而其氣完,此尚德而自勝者也。

    夫惟自勝,則外物交至,不足以喪吾存,故出則獨立不懼,處則逐世無悶。

    夫獨立若可懼也,今乃不懼,是為勇於義。

    遁世若可悶也,今乃無悶,是為安於命。

    或出或處,無往而不勝,茲其所以為至強欤。

     知足者富, 徽宗注曰:有萬不同之謂富。

    知足者務内遊而取足於身,萬物皆備,國财并焉。

     疏義曰:萬化之生,其名不同,有而不失,是為至富,則以至足之分存乎吾身也。

    莊子所謂有萬不同之謂富者,此也。

    惟知足之人,遊乎券内,取足於身,故首圓足方而天地位,胸南背北而陰陽該,有物有則而萬物鹹備,晉楚之富,豈足以為之比哉?知足之足,常足,此所以國财并焉。

     強行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