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七
太學生江澄疏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徽宗注曰: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
末者,古人有之而非其所先。
以道佐人主者,務本而已,故不以兵強天下。
疏義曰:莊周論治言五末,而三軍五兵之運,於德為末,所謂本則精神心術是已。
兵不可偃,故五末者,古人有之。
君子務本,故非其所先,以道佐人主,蓋優於為君子矣,豈驅民於萬死一生之地,以威服天下哉。
昔梁惠王願比死者一酒齊楚之恥,孟子告以仁者無敵,夫豈以兵強天下哉。
其事好還。
徽宗注曰:孟子所謂反乎爾者。
疏義曰:出於己者善,則人亦以善報之,出乎己者不善,則人亦以不善報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苟以好攻戰為心而樂殺人,則其報之以類當如何哉?以其事好還故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兇年。
徽宗注曰:下奪民力,故荊棘生焉。
上違天時,故有兇年。
《詩》曰:綏萬邦,屢豐年。
綏萬邦則人和矣,人和則天地之和應。
疏義曰:耕無鹵莽,耘無滅裂,是謂人力。
雪則優渥,雨則沾足,是謂天時。
用兵則非所以力地力,至於奪民力,故荊棘生焉,非所以召和氣,至於上違天時,故有兇年焉。
《詩》曰:綏萬邦,屢豐年。
綏萬邦則人和矣,人與天地通乎一氣,故人和則天地之和應也。
此講武之詩,與老子不同者,以明聖人之志異乎人之武志欤。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焉。
徽宗注曰: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
以強勝人,是謂兇德,故師克在和不在衆。
疏義曰:事雖不同,均欲求可;功雖不同,均欲求成。
然有搰搰然用力多而見功寡者,不知秉本據要而已。
聖人之道,天下之本,與夫為治之要在是焉,故用力少而見功多。
若夫觌武觀兵,以強勝人,豈德之吉者哉。
先王用兵,固有常勝之道,然有左旋右抽而事功罔濟者,不知聖人之道故也。
聖人之道,故在和衆而使之同心協力,則事無不可,功無不成,而無敵於天下,左氏所謂師克在和不在衆也。
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
苟卿曰:士民不親,雖湯武不能勝敵。
然則師克者,固在和不在衆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徽宗注曰:綠於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故師以中而吉,以正而無咎,不得已而後應,功求成而已。
自矜則不長,自伐則無功,自驕則不足觀也已。
體此四者,所以成而勿強。
疏義曰: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則出應帝王,豈得已哉,況用師乎?師以中而吉,以正而無咎,若師之九二是矣。
體順行險,履中問罪,如田而有禽,此所謂以中而吉也。
柔而得正,能以衆正利,執言而無咎,此所謂以正而無咎也。
然聖人用師,豈窮兵黩武,以逞無餍之歌耶?緣於不得已,而不甯之方斯懷來矣。
若自矜則不長,自伐則無功,自驕則不足觀也已,豈善持勝者乎?蓋殺敵為果,能果而不矜,則天下莫與之争#1,能果而勿伐,則天下莫與之争功,能果而勿驕,則功成不居,是以不去。
故事功之成,世莫得而競也。
物壯則老, 徽宗注曰:夏長秋殺之化可見已。
疏義曰:有春夏之長養,必有秋冬之肅殺,大化密移,疇覺之哉?物壯則老,此可見已。
是謂非道, 徽宗注曰:道無終始,不與物化。
疏義曰:其始無首,孰原其所始?其卒無尾,孰要其所終?自古固存,化化而非化之所能化,故道不與物化。
道之與物相去遠矣,故物壯則老,是謂非道。
非道早已。
徽宗注曰:外乎道,則有壯老之異。
疏義曰:囿於大化之中,方剛而為壯,既衰而為老,物皆然也,凡以外乎道故爾。
道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豈有老壯之異哉?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徽宗注曰:吉事有祥,兵,兇器也,故曰不祥。
兵戢而時動,有道者耀德不觀兵,故不處。
疏義曰:物類之起,必有所始,福之将至,有開必先,自然之道。
福之兆乎物謂之祥,故《易》官吉事有祥。
兵,兇器也,尚何吉之先見?所以為不祥。
雖然,黩武類祃,動惟厥時,雖先王所不廢,然匿文者不昭,故必耀德,黩武者無烈,故不觀兵。
《傳》所謂兵戢而時動,蓋謂是也。
武王戢幹戈而棄弓矢,求懿德以肆時夏,茲耀德不觀兵也。
且武之為義,冠卷取之以其隐而不觀,足進取之以其棄而不用,宜有道者不處。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徽宗注曰:左為陽而主生,右為陰而司殺,陽為德,陰為刑,君子貴德而畏刑,故曰非君子之器。
疏義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故左為陽而右為陰。
陰陽者,生殺之本始,故陽主生而陰主殺,德主生,故管子以謂陽為德,刑主殺,故管子以謂陰為刑。
德成而上,物莫能賤,是以君子貴德。
刑之将用,為之徹樂,是以君子畏刑。
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
故不美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
徽宗注曰:禁暴救亂,逼而後動,故不得已。
無心於勝物,故曰恬惔為上。
無心於勝物,則兵非所樂也,故不美。
疏義曰:兵者,不祥之器,雖有道者不處,然聖人應世,将以安民,則暴者不得不禁,亂之起也,不得不救,不庭之方來幹天讨,則兵戢時動,不得不往。
夫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聖人用之,豈本心哉,緣於不得已爾。
是以常處不争之地,而不敢為天下先,豈以勝物為心哉?以恬惔為上故也。
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徽宗注曰: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安其危而利其首,樂其所以亡者,怨之所歸,禍之所集也。
疏義曰:仁者無敵,故國君好仁,則天下無敵焉。
不明乎此,至於擊鼓其镗,踴躍用兵,則是安其危而不以為險,利其苜而不以為害,樂其所以亡而不以為不美也。
是宜怨之所構,禍之所集欤?又烏知王者之兵,本以仁義,行以征罰,有事則讨,無事則已,以為常安之術哉?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是以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
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徽宗注曰:《易》以師為毒天下,雖戰而勝,必有被其毒者,故居上勢與戰勝者,以喪禮處之。
疏義曰:在《易》之《師》曰: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蓋王者之兵,所以容民蓄衆,雖戰而勝,猶醫師聚毒藥以攻疾,必有被其毒者,故《易》以師 為毒
徽宗注曰: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
末者,古人有之而非其所先。
以道佐人主者,務本而已,故不以兵強天下。
疏義曰:莊周論治言五末,而三軍五兵之運,於德為末,所謂本則精神心術是已。
兵不可偃,故五末者,古人有之。
君子務本,故非其所先,以道佐人主,蓋優於為君子矣,豈驅民於萬死一生之地,以威服天下哉。
昔梁惠王願比死者一酒齊楚之恥,孟子告以仁者無敵,夫豈以兵強天下哉。
其事好還。
徽宗注曰:孟子所謂反乎爾者。
疏義曰:出於己者善,則人亦以善報之,出乎己者不善,則人亦以不善報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苟以好攻戰為心而樂殺人,則其報之以類當如何哉?以其事好還故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兇年。
徽宗注曰:下奪民力,故荊棘生焉。
上違天時,故有兇年。
《詩》曰:綏萬邦,屢豐年。
綏萬邦則人和矣,人和則天地之和應。
疏義曰:耕無鹵莽,耘無滅裂,是謂人力。
雪則優渥,雨則沾足,是謂天時。
用兵則非所以力地力,至於奪民力,故荊棘生焉,非所以召和氣,至於上違天時,故有兇年焉。
《詩》曰:綏萬邦,屢豐年。
綏萬邦則人和矣,人與天地通乎一氣,故人和則天地之和應也。
此講武之詩,與老子不同者,以明聖人之志異乎人之武志欤。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焉。
徽宗注曰: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
以強勝人,是謂兇德,故師克在和不在衆。
疏義曰:事雖不同,均欲求可;功雖不同,均欲求成。
然有搰搰然用力多而見功寡者,不知秉本據要而已。
聖人之道,天下之本,與夫為治之要在是焉,故用力少而見功多。
若夫觌武觀兵,以強勝人,豈德之吉者哉。
先王用兵,固有常勝之道,然有左旋右抽而事功罔濟者,不知聖人之道故也。
聖人之道,故在和衆而使之同心協力,則事無不可,功無不成,而無敵於天下,左氏所謂師克在和不在衆也。
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
苟卿曰:士民不親,雖湯武不能勝敵。
然則師克者,固在和不在衆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徽宗注曰:綠於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故師以中而吉,以正而無咎,不得已而後應,功求成而已。
自矜則不長,自伐則無功,自驕則不足觀也已。
體此四者,所以成而勿強。
疏義曰: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則出應帝王,豈得已哉,況用師乎?師以中而吉,以正而無咎,若師之九二是矣。
體順行險,履中問罪,如田而有禽,此所謂以中而吉也。
柔而得正,能以衆正利,執言而無咎,此所謂以正而無咎也。
然聖人用師,豈窮兵黩武,以逞無餍之歌耶?緣於不得已,而不甯之方斯懷來矣。
若自矜則不長,自伐則無功,自驕則不足觀也已,豈善持勝者乎?蓋殺敵為果,能果而不矜,則天下莫與之争#1,能果而勿伐,則天下莫與之争功,能果而勿驕,則功成不居,是以不去。
故事功之成,世莫得而競也。
物壯則老, 徽宗注曰:夏長秋殺之化可見已。
疏義曰:有春夏之長養,必有秋冬之肅殺,大化密移,疇覺之哉?物壯則老,此可見已。
是謂非道, 徽宗注曰:道無終始,不與物化。
疏義曰:其始無首,孰原其所始?其卒無尾,孰要其所終?自古固存,化化而非化之所能化,故道不與物化。
道之與物相去遠矣,故物壯則老,是謂非道。
非道早已。
徽宗注曰:外乎道,則有壯老之異。
疏義曰:囿於大化之中,方剛而為壯,既衰而為老,物皆然也,凡以外乎道故爾。
道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豈有老壯之異哉?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徽宗注曰:吉事有祥,兵,兇器也,故曰不祥。
兵戢而時動,有道者耀德不觀兵,故不處。
疏義曰:物類之起,必有所始,福之将至,有開必先,自然之道。
福之兆乎物謂之祥,故《易》官吉事有祥。
兵,兇器也,尚何吉之先見?所以為不祥。
雖然,黩武類祃,動惟厥時,雖先王所不廢,然匿文者不昭,故必耀德,黩武者無烈,故不觀兵。
《傳》所謂兵戢而時動,蓋謂是也。
武王戢幹戈而棄弓矢,求懿德以肆時夏,茲耀德不觀兵也。
且武之為義,冠卷取之以其隐而不觀,足進取之以其棄而不用,宜有道者不處。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徽宗注曰:左為陽而主生,右為陰而司殺,陽為德,陰為刑,君子貴德而畏刑,故曰非君子之器。
疏義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故左為陽而右為陰。
陰陽者,生殺之本始,故陽主生而陰主殺,德主生,故管子以謂陽為德,刑主殺,故管子以謂陰為刑。
德成而上,物莫能賤,是以君子貴德。
刑之将用,為之徹樂,是以君子畏刑。
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
故不美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
徽宗注曰:禁暴救亂,逼而後動,故不得已。
無心於勝物,故曰恬惔為上。
無心於勝物,則兵非所樂也,故不美。
疏義曰:兵者,不祥之器,雖有道者不處,然聖人應世,将以安民,則暴者不得不禁,亂之起也,不得不救,不庭之方來幹天讨,則兵戢時動,不得不往。
夫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聖人用之,豈本心哉,緣於不得已爾。
是以常處不争之地,而不敢為天下先,豈以勝物為心哉?以恬惔為上故也。
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徽宗注曰: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安其危而利其首,樂其所以亡者,怨之所歸,禍之所集也。
疏義曰:仁者無敵,故國君好仁,則天下無敵焉。
不明乎此,至於擊鼓其镗,踴躍用兵,則是安其危而不以為險,利其苜而不以為害,樂其所以亡而不以為不美也。
是宜怨之所構,禍之所集欤?又烏知王者之兵,本以仁義,行以征罰,有事則讨,無事則已,以為常安之術哉?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是以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
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徽宗注曰:《易》以師為毒天下,雖戰而勝,必有被其毒者,故居上勢與戰勝者,以喪禮處之。
疏義曰:在《易》之《師》曰: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蓋王者之兵,所以容民蓄衆,雖戰而勝,猶醫師聚毒藥以攻疾,必有被其毒者,故《易》以師 為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