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六
太學生江澄疏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徽宗注曰:跂而欲立,跨而欲行,違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難矣。
以德為循,則有足者皆至。
疏義曰:跂者支而不正,則不能疑然有立矣。
跨者行之不遽,則不能憧憧往來矣。
跋而欲立,跨而欲行,是不能安於恬惔、适性而止者也。
違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難矣。
惟知率性自得,而以德為循,不矯拂以為僞,則有足者可至,若叔山無趾王骀之兀者,無所不至矣。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徽宗注曰:自見則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
自是則七不足以同衆,故不彰。
有其善,喪厥善,故無功。
矜其能,喪厥功,故不長。
道之所在,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泰色淫志,豈道也哉?故於食為餘,於行為贅。
疏義曰:蔽於一己之見,則於事有所不燭,故智不足以周物而不明。
私於一己之是,則於是有所不從,故仁不足以同衆而不彰。
惟不伐者,然後天下不與之争功,若有其善,則其善喪矣,何功之有?惟不矜者,然後天下不與之争能,若矜其能,則其功喪矣,何長之有?惟聖人與道為一,以深為根,退藏於密,而得夫不自見之明;以約為紀,不志乎期費,而得夫不自是之彰。
去泰而無泰色,未嘗自伐。
去奢而無淫志,未嘗自矜。
此所以聖益聖也。
苟不知出此,豈所以為道乎?其於食則為餘,其於行則為贅,皆券外之所有,而非券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徽宗注曰:侈於性則盈,天之所虧,地之所變,人之所惡也,故有道者不處。
疏義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若乃泰色淫志以自處,是侈於性而自盈矣,宜為天之所虧,地之所變,人之所惡也。
聖人不然,常以濡弱謙下為表,彼不知滿假多累而侈性以自盈,宜有道者所不處。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徽宗注曰: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曰渾淪,合於渾淪則其成不虧,《易》所謂太極者是也。
天地亦待是而後生,故雲先天地生。
然有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謂之物。
疏義曰:太初者,氣之始。
太素者,質之始。
三者未分名曰渾淪。
渾淪之初,大樸未散,《易》所謂太極者是也。
故合於渾淪,而其成不虧。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太極者,兩儀之所受中,故天地待是以生。
入於無生,則一氣渾淪而冥乎至赜;降於有生,則輕清重濁而見於有象。
有生也,豈為不生之妙乎?謂之物,固其所也。
寂兮寥兮, 徽宗注曰:寂兮寥兮,則不涉于動,不交于物,湛然而已。
疏義曰:寂然不動,則寂者未始涉于動也。
太虛寥廓,則寥者未始交于物也。
不涉于動,不交于物,則無聲無臭,湛然而已。
獨立而不改, 徽宗注曰:大定持之,不與物化,言道之體。
疏義曰:自本自根,自古固存,萬物莫能傾,萬變莫能遷,此之謂大定持之。
若是則萬化無極,而道常自若,茲非道之體乎? 周行而不殆, 徽宗注曰:利用出入,往來不窮,言道之用。
疏義曰:物出而與之俱出,物入而與之俱入,民鹹用之,無往不存,此之謂利用出入。
若是則一往一來,而所以常無窮,茲非道之用乎? 可以為天下母。
徽宗注曰:萬物恃之以生。
疏義曰:生者不能自生,惟不生者能生生。
萬物之生,所以必恃於道也。
經曰: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又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 徽宗注曰: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名生於實,實有數焉,字者滋而已。
道常無名,故字之大者,對小之稱,故可名焉。
道之妙則小而幽,道之中則大而顯。
疏義曰:左氏曰: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物生以水,水茲而滋者,滋也。
可婁以聚,可支以散者,數也。
滋者,數之先見,未至於凝形。
數者,滋之已成,固囿於實體。
物成數定,多寡可見者,名之所生,故名生於實,實有數焉。
字而子之,令轉生出者,字之為義,故字者滋而已。
無名天地之始,道則生天生地,故道常無名。
精小之微,垺大之盛,故大者對小之稱。
無名則道之妙,道之妙則小而幽故也。
所以字之大則道之中,道之中則大而顯故也。
所以可名焉,複於至幽,則小而與物辨,所謂道之妙則小而幽也。
顯於至變,則大而與物交,所謂道之中則大而顯也。
大曰逝, 徽宗注曰:運而不留故曰逝。
疏義曰:《語》曰:逝者如斯夫,不合晝夜。
則逝以言其不留,故運而不留,所以為逝。
道之大,雖不外乎形數,然運而無積,故大曰逝。
逝曰遠, 徽宗注曰:應而不窮故曰遠。
疏義曰:經曰:玄德深矣遠矣。
則遠以言不窮,故應而不窮者,所以為遠。
道之逝,雖未離乎往來,然未始有封,故逝曰遠。
遠曰反。
徽宗注曰:歸根曰靜,靜而複命,故曰反。
道之中體,方名其大,則偏覆包含而無所殊易,所謂以言乎遠則不禦也。
動者靜,作者息,則反複其道,不離于性,《易》所謂以言乎迩則靜而正也。
疏義曰:反者道之動,則反者複乎靜,所謂歸根曰靜,靜曰複命也。
夫道顯於至變,則大而與物交;道複於至幽,故小而與物辯。
惟與物交,故可名其大,覆載萬物,一視同仁,褊覆包含而無所殊。
惟與物辮,故可名以小,動者以靜,作者以息,反複其道,不離于性。
方與物交,則
徽宗注曰:跂而欲立,跨而欲行,違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難矣。
以德為循,則有足者皆至。
疏義曰:跂者支而不正,則不能疑然有立矣。
跨者行之不遽,則不能憧憧往來矣。
跋而欲立,跨而欲行,是不能安於恬惔、适性而止者也。
違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難矣。
惟知率性自得,而以德為循,不矯拂以為僞,則有足者可至,若叔山無趾王骀之兀者,無所不至矣。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徽宗注曰:自見則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
自是則七不足以同衆,故不彰。
有其善,喪厥善,故無功。
矜其能,喪厥功,故不長。
道之所在,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泰色淫志,豈道也哉?故於食為餘,於行為贅。
疏義曰:蔽於一己之見,則於事有所不燭,故智不足以周物而不明。
私於一己之是,則於是有所不從,故仁不足以同衆而不彰。
惟不伐者,然後天下不與之争功,若有其善,則其善喪矣,何功之有?惟不矜者,然後天下不與之争能,若矜其能,則其功喪矣,何長之有?惟聖人與道為一,以深為根,退藏於密,而得夫不自見之明;以約為紀,不志乎期費,而得夫不自是之彰。
去泰而無泰色,未嘗自伐。
去奢而無淫志,未嘗自矜。
此所以聖益聖也。
苟不知出此,豈所以為道乎?其於食則為餘,其於行則為贅,皆券外之所有,而非券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徽宗注曰:侈於性則盈,天之所虧,地之所變,人之所惡也,故有道者不處。
疏義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若乃泰色淫志以自處,是侈於性而自盈矣,宜為天之所虧,地之所變,人之所惡也。
聖人不然,常以濡弱謙下為表,彼不知滿假多累而侈性以自盈,宜有道者所不處。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徽宗注曰: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曰渾淪,合於渾淪則其成不虧,《易》所謂太極者是也。
天地亦待是而後生,故雲先天地生。
然有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謂之物。
疏義曰:太初者,氣之始。
太素者,質之始。
三者未分名曰渾淪。
渾淪之初,大樸未散,《易》所謂太極者是也。
故合於渾淪,而其成不虧。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太極者,兩儀之所受中,故天地待是以生。
入於無生,則一氣渾淪而冥乎至赜;降於有生,則輕清重濁而見於有象。
有生也,豈為不生之妙乎?謂之物,固其所也。
寂兮寥兮, 徽宗注曰:寂兮寥兮,則不涉于動,不交于物,湛然而已。
疏義曰:寂然不動,則寂者未始涉于動也。
太虛寥廓,則寥者未始交于物也。
不涉于動,不交于物,則無聲無臭,湛然而已。
獨立而不改, 徽宗注曰:大定持之,不與物化,言道之體。
疏義曰:自本自根,自古固存,萬物莫能傾,萬變莫能遷,此之謂大定持之。
若是則萬化無極,而道常自若,茲非道之體乎? 周行而不殆, 徽宗注曰:利用出入,往來不窮,言道之用。
疏義曰:物出而與之俱出,物入而與之俱入,民鹹用之,無往不存,此之謂利用出入。
若是則一往一來,而所以常無窮,茲非道之用乎? 可以為天下母。
徽宗注曰:萬物恃之以生。
疏義曰:生者不能自生,惟不生者能生生。
萬物之生,所以必恃於道也。
經曰: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又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 徽宗注曰: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名生於實,實有數焉,字者滋而已。
道常無名,故字之大者,對小之稱,故可名焉。
道之妙則小而幽,道之中則大而顯。
疏義曰:左氏曰: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物生以水,水茲而滋者,滋也。
可婁以聚,可支以散者,數也。
滋者,數之先見,未至於凝形。
數者,滋之已成,固囿於實體。
物成數定,多寡可見者,名之所生,故名生於實,實有數焉。
字而子之,令轉生出者,字之為義,故字者滋而已。
無名天地之始,道則生天生地,故道常無名。
精小之微,垺大之盛,故大者對小之稱。
無名則道之妙,道之妙則小而幽故也。
所以字之大則道之中,道之中則大而顯故也。
所以可名焉,複於至幽,則小而與物辨,所謂道之妙則小而幽也。
顯於至變,則大而與物交,所謂道之中則大而顯也。
大曰逝, 徽宗注曰:運而不留故曰逝。
疏義曰:《語》曰:逝者如斯夫,不合晝夜。
則逝以言其不留,故運而不留,所以為逝。
道之大,雖不外乎形數,然運而無積,故大曰逝。
逝曰遠, 徽宗注曰:應而不窮故曰遠。
疏義曰:經曰:玄德深矣遠矣。
則遠以言不窮,故應而不窮者,所以為遠。
道之逝,雖未離乎往來,然未始有封,故逝曰遠。
遠曰反。
徽宗注曰:歸根曰靜,靜而複命,故曰反。
道之中體,方名其大,則偏覆包含而無所殊易,所謂以言乎遠則不禦也。
動者靜,作者息,則反複其道,不離于性,《易》所謂以言乎迩則靜而正也。
疏義曰:反者道之動,則反者複乎靜,所謂歸根曰靜,靜曰複命也。
夫道顯於至變,則大而與物交;道複於至幽,故小而與物辯。
惟與物交,故可名其大,覆載萬物,一視同仁,褊覆包含而無所殊。
惟與物辮,故可名以小,動者以靜,作者以息,反複其道,不離于性。
方與物交,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