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五
太學生江溦疏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徽宗注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仁以立人,義以立我,而去道也遠矣。
韓愈不原聖人道德之意,乃以謂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老君之小仁義,其所見者小也。
莊子所謂蔽蒙之民。
疏義曰:道之大全,冥於渾淪之中,德分於道,判為剛柔之用。
蓋道不可緻,故道失而德。
德不可至,故德失而仁。
仁可為也,為之則近乎義,故仁失而義,所以去道為愈遠。
即其本而論之,則道一而已,楊子所謂合則渾、離則散者,此也。
韓愈不原聖人道德之意,乃以臆見曲說,謂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以老君小弁義為所見者小,殊不知七義不外道德,道德不廢,安取七義?探本言之,雖曰攘棄仁義,而仁義已行於道德之問矣。
是其心豈真以仁義為不足以治天下哉?其小仁義,乃所以尊仁義也,正莊周所謂蔽蒙之民也。
後世之士蔽於俗學,無高明之見,聞老氏之道術,遂至於狂而不信,而卑污蹇淺。
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愈有以發之也。
智慧出,有大僞, 徽宗注曰:民知力竭,則以僞繼之。
疏義曰:至德之世,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适性而足,安分而止,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何所用其智力哉?迨其欲慮一萌,物誘於外,智不足則困,力不足則怠,失其常然,而汨於人為,所謂民智力竭而以僞繼之也。
聖人在宥天下,欲斯民之複其性,亦不以智治國而已。
故列子曰: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徽宗注曰:名生于不足故也。
莊子曰:孝子不談其親,忠臣不谄其君。
臣子之盛也。
疏義曰:名者,實之賓。
苟有其實,名必從之,然名常生於不足。
夫君子之成名,莫大乎忠孝,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斯為孝。
苟以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以謏其親,非所謂孝。
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斯為忠。
苟以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以谄其君,非所謂忠。
惟不謏其親,不谄其君,則忠孝之心無餘蘊矣,此臣子之盛也。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徽宗注曰:道與之性,一而不雜,離道為德,是名聖智。
聖智立,而天下始有喬诘鸷卓驚之行。
驚愚而明污,譽堯而非桀,則聖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絕而棄之,與道同體,則各安其性命之情,其利博矣。
疏義曰:無受之初,性與道冥。
有受之後,性與道違。
惟與道冥,故無.差殊,所謂道與之性,一而不雜者是也。
惟與道違,故有分際,所謂離道為德,是名聖智者此也。
原性之始,妙本渾全,聖智下愚,初無殊品。
離道者外立其德,失真沈僞,迷而不複,因愚顯智,遂有聖名。
聖智立,則不能因性之自然,而天下始有喬诂卓鸷之行。
喬則為亢,诂則窮深,卓則難及,驚則不群,皆非平易中正之行也。
於是飾智驚愚,修身明污,譽堯而非桀,曾不知兩忘而化其道,則聖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正與莊周言悅聖耶是相於菊,悅智耶是相於疵之意同矣。
惟知絕而棄之,與道同體,則因性自然,舉天下於無為之治。
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蓋民複素樸,安其性命,則與一世而得澹漠,其利可勝計耶?信所謂其利博矣。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徽宗注曰:孝慈,天性也。
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以仁義易其性矣。
絕仁棄義,則民将反其性而複其初,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其於孝慈也何有? 疏義曰:百行以孝為本,三寶以慈為先。
孝慈之心生於固有之天性,非僞為也,非外铄也。
至於蹩躠為仁而行非自然,踶跂為義而強於用力,則是仁義易其性矣。
絕仁棄義,民将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是謂反其性而複其初也。
若然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獨子其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愛而不知以為仁,端正而不知以為義,其於孝慈也,人皆有之,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徽宗注曰: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
有欲利之心者,不顧其義。
是皆穿寄之類也。
疏義曰:不羞惡則無以知恥,不知恥則無以行義。
人之為人,以行己有恥為貴,以見利思義為先,能明乎此,然後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而歸於君子之途矣。
彼其為機變之巧者,則純白不備,道所不載,是無所用恥也。
彼其有歌利之心者,則依仁蹈利,雠僞假真,是不顧其義也。
無所用恥,不顧其義,則為其所不為,欲其所不欲。
蓋異於非其有而取之者幾希。
所謂是皆穿寄之類也者,以此。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徽宗注曰:先王以人道治天下,至周而彌文,及其弊也,以文滅質,文有餘而質不足,天下舉失其素樸之真,而曰淪于私欲之習。
老氏當周之末世,方将松其弊而使之反本,故攘棄弁義,絕滅禮學,雖聖智亦在所擯。
彼其心豈真以七義聖智為不足以治天下哉?先王之道若循環,據文者莫若質,故令有所屬,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也。
疏義曰:夫寒積而成暑,非一曰也。
觀天時以驗人事,則先王以人道治天下,由簡以至備,所以至周而彌文。
當是時,事為之制,曲為之防,郁郁之文莫盛乎此。
然文極則弊,息於滅質。
文有餘於尚華,質不足於居實,天下舉失其素樸之真而凋於浮僞,曰淪於私欲之習而蔽於小智,可不因其弊而救之乎。
老氏當周之末,方将松其弊而使之反本,意有在於斯也。
故攘棄七義而複性於自然,絕滅禮學而相忘於道術,雖聖智亦在所擯而莫之尚。
蓋欲天下輕末而重本,松其述故也。
彼其心豈真以仁義聖智為不足以治天下哉?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或因或革,或損或益,先王之道若循環也。
然文之弊不可不救之以質,亦猶四時之序,夏反而為秋也。
據文莫若質,故令有所屬也。
下文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此有所屬也。
見素, 徽宗注曰:《語》曰:繪事後素。
素未受色,見素則純粹而不雜。
疏義曰:繪事以素為先,故《語》曰繪事後素。
素未受色則白,立而采色,未彰素者,性之質也。
謂之素,以其不染諸物而已。
見素則明白洞達而一疵不睹,純白内備而機心不存,所謂純粹而不雜
仁以立人,義以立我,而去道也遠矣。
韓愈不原聖人道德之意,乃以謂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老君之小仁義,其所見者小也。
莊子所謂蔽蒙之民。
疏義曰:道之大全,冥於渾淪之中,德分於道,判為剛柔之用。
蓋道不可緻,故道失而德。
德不可至,故德失而仁。
仁可為也,為之則近乎義,故仁失而義,所以去道為愈遠。
即其本而論之,則道一而已,楊子所謂合則渾、離則散者,此也。
韓愈不原聖人道德之意,乃以臆見曲說,謂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以老君小弁義為所見者小,殊不知七義不外道德,道德不廢,安取七義?探本言之,雖曰攘棄仁義,而仁義已行於道德之問矣。
是其心豈真以仁義為不足以治天下哉?其小仁義,乃所以尊仁義也,正莊周所謂蔽蒙之民也。
後世之士蔽於俗學,無高明之見,聞老氏之道術,遂至於狂而不信,而卑污蹇淺。
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愈有以發之也。
智慧出,有大僞, 徽宗注曰:民知力竭,則以僞繼之。
疏義曰:至德之世,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适性而足,安分而止,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何所用其智力哉?迨其欲慮一萌,物誘於外,智不足則困,力不足則怠,失其常然,而汨於人為,所謂民智力竭而以僞繼之也。
聖人在宥天下,欲斯民之複其性,亦不以智治國而已。
故列子曰: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徽宗注曰:名生于不足故也。
莊子曰:孝子不談其親,忠臣不谄其君。
臣子之盛也。
疏義曰:名者,實之賓。
苟有其實,名必從之,然名常生於不足。
夫君子之成名,莫大乎忠孝,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斯為孝。
苟以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以謏其親,非所謂孝。
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斯為忠。
苟以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以谄其君,非所謂忠。
惟不謏其親,不谄其君,則忠孝之心無餘蘊矣,此臣子之盛也。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徽宗注曰:道與之性,一而不雜,離道為德,是名聖智。
聖智立,而天下始有喬诘鸷卓驚之行。
驚愚而明污,譽堯而非桀,則聖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絕而棄之,與道同體,則各安其性命之情,其利博矣。
疏義曰:無受之初,性與道冥。
有受之後,性與道違。
惟與道冥,故無.差殊,所謂道與之性,一而不雜者是也。
惟與道違,故有分際,所謂離道為德,是名聖智者此也。
原性之始,妙本渾全,聖智下愚,初無殊品。
離道者外立其德,失真沈僞,迷而不複,因愚顯智,遂有聖名。
聖智立,則不能因性之自然,而天下始有喬诂卓鸷之行。
喬則為亢,诂則窮深,卓則難及,驚則不群,皆非平易中正之行也。
於是飾智驚愚,修身明污,譽堯而非桀,曾不知兩忘而化其道,則聖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正與莊周言悅聖耶是相於菊,悅智耶是相於疵之意同矣。
惟知絕而棄之,與道同體,則因性自然,舉天下於無為之治。
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蓋民複素樸,安其性命,則與一世而得澹漠,其利可勝計耶?信所謂其利博矣。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徽宗注曰:孝慈,天性也。
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以仁義易其性矣。
絕仁棄義,則民将反其性而複其初,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其於孝慈也何有? 疏義曰:百行以孝為本,三寶以慈為先。
孝慈之心生於固有之天性,非僞為也,非外铄也。
至於蹩躠為仁而行非自然,踶跂為義而強於用力,則是仁義易其性矣。
絕仁棄義,民将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是謂反其性而複其初也。
若然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獨子其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愛而不知以為仁,端正而不知以為義,其於孝慈也,人皆有之,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徽宗注曰: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
有欲利之心者,不顧其義。
是皆穿寄之類也。
疏義曰:不羞惡則無以知恥,不知恥則無以行義。
人之為人,以行己有恥為貴,以見利思義為先,能明乎此,然後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而歸於君子之途矣。
彼其為機變之巧者,則純白不備,道所不載,是無所用恥也。
彼其有歌利之心者,則依仁蹈利,雠僞假真,是不顧其義也。
無所用恥,不顧其義,則為其所不為,欲其所不欲。
蓋異於非其有而取之者幾希。
所謂是皆穿寄之類也者,以此。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徽宗注曰:先王以人道治天下,至周而彌文,及其弊也,以文滅質,文有餘而質不足,天下舉失其素樸之真,而曰淪于私欲之習。
老氏當周之末世,方将松其弊而使之反本,故攘棄弁義,絕滅禮學,雖聖智亦在所擯。
彼其心豈真以七義聖智為不足以治天下哉?先王之道若循環,據文者莫若質,故令有所屬,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也。
疏義曰:夫寒積而成暑,非一曰也。
觀天時以驗人事,則先王以人道治天下,由簡以至備,所以至周而彌文。
當是時,事為之制,曲為之防,郁郁之文莫盛乎此。
然文極則弊,息於滅質。
文有餘於尚華,質不足於居實,天下舉失其素樸之真而凋於浮僞,曰淪於私欲之習而蔽於小智,可不因其弊而救之乎。
老氏當周之末,方将松其弊而使之反本,意有在於斯也。
故攘棄七義而複性於自然,絕滅禮學而相忘於道術,雖聖智亦在所擯而莫之尚。
蓋欲天下輕末而重本,松其述故也。
彼其心豈真以仁義聖智為不足以治天下哉?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或因或革,或損或益,先王之道若循環也。
然文之弊不可不救之以質,亦猶四時之序,夏反而為秋也。
據文莫若質,故令有所屬也。
下文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此有所屬也。
見素, 徽宗注曰:《語》曰:繪事後素。
素未受色,見素則純粹而不雜。
疏義曰:繪事以素為先,故《語》曰繪事後素。
素未受色則白,立而采色,未彰素者,性之質也。
謂之素,以其不染諸物而已。
見素則明白洞達而一疵不睹,純白内備而機心不存,所謂純粹而不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