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者也。
與莊子言明白入素,與夫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同意。
抱樸, 徽宗注曰:經曰:樸散則為器。
樸未嘗斲,抱樸則靜一而不變。
莊子曰: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疏義曰:器用以樸為本,故經曰樸散則為器。
樸未嘗斲,則體全而雕琢不加。
樸者,性之真也。
謂之樸以不雕,以人僞而已。
抱樸則敦兮若樸而性真自全,無為複樸而虛靜恬淡,所謂靜一而不變者也,與莊子言純樸不殘之樸同意。
然則素樸者,民之常性也。
複性之常,則淡然無欲,自得其得,正莊子所謂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也。
少私寡欲。
徽宗注曰:自營為私,而養心莫善於寡欲。
少私寡欲,則定乎内外之分,辨乎真僞之歸,德全而性複,聖智之名泯矣。
疏義曰:蔽於一己則失其大同,故自營為私。
牽於利欲則汨其虛靜,故養心莫善於寡欲。
私也欲也,皆外遊是務而非内觀,皆人僞是滋而非性真。
惟少私寡欲,然後能定乎内外之分而知所輕重,辨乎真僞之歸而明於本末,不遷其德而德全,不淫其性而性複,為無為,事無事,而聖智之名泯矣,有治天下者哉。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徽宗注曰:學以窮理,方其務學以窮理,思慮善否,參稽治亂,能勿憂乎?學以緻道,見道而絕學,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而無不為,則任其性命之情,無适而不樂,故無憂。
疏義曰:理猶裡也,可以數度,惟務學乃能探其頤。
道猶路也,人所共由,惟絕學乃能極其至。
學以窮理,學之始也,故經曰:為學日益。
蓋方其務學以窮理,則思慮善否而求諸心,參稽治亂而通其度,是未能忘於思為之益也,能勿憂乎?孔子以學之不講為憂者,此也。
學以緻道,學之終也,故經曰:為道日損。
及其見道而絕學,則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而萬事銷亡,損之又損而未始有物。
夫未始有物,以至於無為而無不為,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任其性命之情,樂以忘憂,無适而不樂焉,故無憂。
孔子以飯疏食飲水、樂亦在其中者,此也。
文子曰:心有不樂。
無樂而不為而終之以可謂能體道矣。
然則為道日損故能樂道於此,明矣。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徽宗注曰:唯阿同聲,善惡一性,小智自私,離而為二,達人大觀,本實非異。
聖人之經世,在宗廟朝廷,與大夫言,不齊如此,遏惡揚善,惟恐不至,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故也。
疏義曰:以道冥物,則同異所以藏。
以物分道,則同異所以立。
自情言之,以唯為恭,以阿為慢,善在所好,惡在所惡,固不同也。
即理觀之,唯阿之發同於一聲,善惡之混根於一性,孰為差别?小智自私,任情者也。
任情而私,則各植一見,妄為區别,所謂離而為二者此也。
達人大觀,任理者也。
任理以觀,則總攝萬殊,同為至妙,所謂本實非異者此也。
聖人冥心於道,不見一物,然於世人善惡不能有廢者,蓋不欲自異於世而已。
是以出而經世,在宗廟朝廷,則便便以辨治為事;與下大夫言,則有侃侃之和;與上大夫言,則有誾誾之欽。
所以稱情而為禮,為禮以辨異,故其不齊如此。
若然則惡者遏之,善者揚之,以公天下之是非,以示天下之好惡,惟恐不至,則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俯而與人同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徽宗注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道也。
吉兇與民同息者,事也。
體道者無憂,涉事者有畏。
人之所畏,而不知為之戒,能無息者鮮矣。
故君子以恐懼修省。
《詩》曰:畏天之威。
疏義曰:偶而應之者,道也。
道則何思何慮,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所謂寂然不動也。
匿而為之者,事也。
事則有思有為,吉兇與民同息,所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體道者入而伴於天,故無憂;涉事者出而交於人,故有畏。
人之所畏而不知為之戒,能無息者鮮矣。
惟翼翼以盡其欽,業業以緻其慎,然後能動必迪吉,而無悔吝之虞也。
《易》曰:君子以恐懼修省。
《詩》曰:畏天之威。
是皆戒之至也。
蓋恐懼修省,思息豫防之,若伯益之做戒無虞是也。
畏天之威,以保天下,若高宗之嚴恭寅畏者是也。
觀此則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者,厥理明矣。
荒兮其未央哉。
徽宗注曰:世故之萬變紛糾而不可治,難終難窮,未始有極,所謂善惡特未定也,惟達者知通為一。
疏義曰:六合之大,萬物之多,擾擾萬緒,日投其前,紛籍交錯,繁不勝應,則世故之萬變紛糾而不可治也。
周旋如轉輪,反複如引鋸,叢至杳來,無有端倪,則難終難測而未始有極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謂善惡特未定也。
世人善在所可,惡在所否,則是其所非,非其所是,雖有可否,皆出於彼是之域而已,烏知所謂恢詭谲怪、道通為一者乎?惟達者釋智,回光照之于天,則物之所謂彼者,果有定體耶?無定體,則物無非彼矣。
物之所謂是者,果有定體耶?無定體,則物無非是矣。
物無彼是,則知通為一,美惡善否,蓋将簡之而不得,又何議議然區别於其間哉?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徽宗注曰:凡物以陽熙,以陰凝。
熙熙者,敷榮外見之象。
衆人失性之靜,外遊是務,如悅厚味以養口體,如睹高華以娛心志,耽樂之徒,去道彌遠。
疏義曰:陰陽者,氣之大也。
物之孕氣,以陽而熙,陽融而亨故也,以陰而凝,陰止而靜故也。
或熙或凝,唯其時物,則熙熙者,敷榮外見之象。
衆人失性之靜,與物俱化,務外遊不務内觀。
如悅厚味以養口體,曾不知淡乎無味,非直太牢之享也。
如睹高華以娛心志,曾不知見曉冥冥,非直春台之登也。
耽樂之徒皆累於物,所以去道彌遠。
使其妙觀一性,則萬法皆備,即動而靜,真樂自全,其於道也,夫何遠之有。
我獨怕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
徽宗注曰:經曰:複歸於嬰兒。
莊子曰:不至乎孩而始誰?嬰兄欲慮未萌,疏戚一視,怕兮靜止,和順積中,而英華不兆于外,故若嬰兒之未孩。
疏義曰:人之有生,形體密化,其在嬰兒則性空無知,經所謂常德不離,而繼之以複歸於嬰兄者是也。
孩提則親愛已兆,莊子所謂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者是也。
惟嬰兄之無知,故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欲慮未萌而
與莊子言明白入素,與夫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同意。
抱樸, 徽宗注曰:經曰:樸散則為器。
樸未嘗斲,抱樸則靜一而不變。
莊子曰: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疏義曰:器用以樸為本,故經曰樸散則為器。
樸未嘗斲,則體全而雕琢不加。
樸者,性之真也。
謂之樸以不雕,以人僞而已。
抱樸則敦兮若樸而性真自全,無為複樸而虛靜恬淡,所謂靜一而不變者也,與莊子言純樸不殘之樸同意。
然則素樸者,民之常性也。
複性之常,則淡然無欲,自得其得,正莊子所謂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也。
少私寡欲。
徽宗注曰:自營為私,而養心莫善於寡欲。
少私寡欲,則定乎内外之分,辨乎真僞之歸,德全而性複,聖智之名泯矣。
疏義曰:蔽於一己則失其大同,故自營為私。
牽於利欲則汨其虛靜,故養心莫善於寡欲。
私也欲也,皆外遊是務而非内觀,皆人僞是滋而非性真。
惟少私寡欲,然後能定乎内外之分而知所輕重,辨乎真僞之歸而明於本末,不遷其德而德全,不淫其性而性複,為無為,事無事,而聖智之名泯矣,有治天下者哉。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徽宗注曰:學以窮理,方其務學以窮理,思慮善否,參稽治亂,能勿憂乎?學以緻道,見道而絕學,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而無不為,則任其性命之情,無适而不樂,故無憂。
疏義曰:理猶裡也,可以數度,惟務學乃能探其頤。
道猶路也,人所共由,惟絕學乃能極其至。
學以窮理,學之始也,故經曰:為學日益。
蓋方其務學以窮理,則思慮善否而求諸心,參稽治亂而通其度,是未能忘於思為之益也,能勿憂乎?孔子以學之不講為憂者,此也。
學以緻道,學之終也,故經曰:為道日損。
及其見道而絕學,則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而萬事銷亡,損之又損而未始有物。
夫未始有物,以至於無為而無不為,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任其性命之情,樂以忘憂,無适而不樂焉,故無憂。
孔子以飯疏食飲水、樂亦在其中者,此也。
文子曰:心有不樂。
無樂而不為而終之以可謂能體道矣。
然則為道日損故能樂道於此,明矣。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徽宗注曰:唯阿同聲,善惡一性,小智自私,離而為二,達人大觀,本實非異。
聖人之經世,在宗廟朝廷,與大夫言,不齊如此,遏惡揚善,惟恐不至,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故也。
疏義曰:以道冥物,則同異所以藏。
以物分道,則同異所以立。
自情言之,以唯為恭,以阿為慢,善在所好,惡在所惡,固不同也。
即理觀之,唯阿之發同於一聲,善惡之混根於一性,孰為差别?小智自私,任情者也。
任情而私,則各植一見,妄為區别,所謂離而為二者此也。
達人大觀,任理者也。
任理以觀,則總攝萬殊,同為至妙,所謂本實非異者此也。
聖人冥心於道,不見一物,然於世人善惡不能有廢者,蓋不欲自異於世而已。
是以出而經世,在宗廟朝廷,則便便以辨治為事;與下大夫言,則有侃侃之和;與上大夫言,則有誾誾之欽。
所以稱情而為禮,為禮以辨異,故其不齊如此。
若然則惡者遏之,善者揚之,以公天下之是非,以示天下之好惡,惟恐不至,則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俯而與人同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徽宗注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道也。
吉兇與民同息者,事也。
體道者無憂,涉事者有畏。
人之所畏,而不知為之戒,能無息者鮮矣。
故君子以恐懼修省。
《詩》曰:畏天之威。
疏義曰:偶而應之者,道也。
道則何思何慮,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所謂寂然不動也。
匿而為之者,事也。
事則有思有為,吉兇與民同息,所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體道者入而伴於天,故無憂;涉事者出而交於人,故有畏。
人之所畏而不知為之戒,能無息者鮮矣。
惟翼翼以盡其欽,業業以緻其慎,然後能動必迪吉,而無悔吝之虞也。
《易》曰:君子以恐懼修省。
《詩》曰:畏天之威。
是皆戒之至也。
蓋恐懼修省,思息豫防之,若伯益之做戒無虞是也。
畏天之威,以保天下,若高宗之嚴恭寅畏者是也。
觀此則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者,厥理明矣。
荒兮其未央哉。
徽宗注曰:世故之萬變紛糾而不可治,難終難窮,未始有極,所謂善惡特未定也,惟達者知通為一。
疏義曰:六合之大,萬物之多,擾擾萬緒,日投其前,紛籍交錯,繁不勝應,則世故之萬變紛糾而不可治也。
周旋如轉輪,反複如引鋸,叢至杳來,無有端倪,則難終難測而未始有極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謂善惡特未定也。
世人善在所可,惡在所否,則是其所非,非其所是,雖有可否,皆出於彼是之域而已,烏知所謂恢詭谲怪、道通為一者乎?惟達者釋智,回光照之于天,則物之所謂彼者,果有定體耶?無定體,則物無非彼矣。
物之所謂是者,果有定體耶?無定體,則物無非是矣。
物無彼是,則知通為一,美惡善否,蓋将簡之而不得,又何議議然區别於其間哉?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徽宗注曰:凡物以陽熙,以陰凝。
熙熙者,敷榮外見之象。
衆人失性之靜,外遊是務,如悅厚味以養口體,如睹高華以娛心志,耽樂之徒,去道彌遠。
疏義曰:陰陽者,氣之大也。
物之孕氣,以陽而熙,陽融而亨故也,以陰而凝,陰止而靜故也。
或熙或凝,唯其時物,則熙熙者,敷榮外見之象。
衆人失性之靜,與物俱化,務外遊不務内觀。
如悅厚味以養口體,曾不知淡乎無味,非直太牢之享也。
如睹高華以娛心志,曾不知見曉冥冥,非直春台之登也。
耽樂之徒皆累於物,所以去道彌遠。
使其妙觀一性,則萬法皆備,即動而靜,真樂自全,其於道也,夫何遠之有。
我獨怕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
徽宗注曰:經曰:複歸於嬰兒。
莊子曰:不至乎孩而始誰?嬰兄欲慮未萌,疏戚一視,怕兮靜止,和順積中,而英華不兆于外,故若嬰兒之未孩。
疏義曰:人之有生,形體密化,其在嬰兒則性空無知,經所謂常德不離,而繼之以複歸於嬰兄者是也。
孩提則親愛已兆,莊子所謂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者是也。
惟嬰兄之無知,故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欲慮未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