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無所思,疏戚一視而無所擇。
怕兮靜止,則氣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
和順積中而華不兆於外,則因性自然,而不假人事之華藻,故若嬰兄之未孩。
蓋怕者,心無所受也。
心無所受,則淡然無物,抱一守真,與嬰兒之未孩奚擇?老氏垂世立教,蓋欲使民複歸於嬰兒,是以於專氣緻柔則曰#1能如嬰兒,於含德之厚則曰比於赤子,其立言雖殊,其欲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則一而已。
乘乘兮,若元所歸。
徽宗注曰:《易》曰:時乘六龍以禦天。
乘乘者,因時任理而不倚于一偏,故若無所歸。
疏義曰:萬物之變,膠擾不齊,唯變所适,無所系較,斯可以言乘乘。
《易》曰:時乘六龍以禦天。
龍以時乘,蓋言乾道變化在乎趨時而已。
惟趨時,則即彼之理,因而乘之,豈更駕哉。
故乘乘則因持而無所件,任理而莫之違,順物自然而不倚於一偏,故若無所歸。
與所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同意。
衆人皆有餘。
徽宗注曰:或問衆人,曰:富貴生。
食生而慕利者,奢泰之心勝,而損約之志微,故皆有餘。
其在道曰餘食贅行。
疏義曰:聖人重其道而輕其祿,衆人輕其道而重其橡。
聖人曰:於道行欤?衆人曰:於祿殖欤?楊雄欲救當時之弊,故設或人之問衆人,而曰富貴生也。
蓋晉楚之富,富以利也,孰若保其至當?趙孟之貴,貴以爵也,孰若存其良貴?惟衆人見物而不見道,責生以肆其情,慕利以窮其欲,奢泰之心勝而侈靡者多,損約之志微而節檢者寡,故皆有餘焉,曾不知其在道曰餘食贅行。
蓋道之所在,以深為根,以約為紀。
泰色淫志,於食為餘,於行為贅,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我獨若遺。
徽宗注曰: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
疏義曰:聖人以道貸天下,(敕+韭)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為巧,未始有其功也。
《莊子·内篇》論明王之治,有曰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以謂遊於無有。
蓋無有者,道之妙用,聖人以至無應天下之群有,所以成帝王之功者,真餘事爾,豈認以為功而固有之哉?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徽宗注曰:孔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純純兮,天機不張而默與道契,茲謂大智。
疏義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顔回之謂欤?觀其悟心齋之說,進坐忘之妙,聖人因其深造默識,則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所謂容貌若愚也。
且一性之真,湛然常存,寂寞無為而天機不張,虛靜恬淡而默與道契,則純白内備而朝徹見獨,其為智也大矣。
苟子曰: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此之謂欤?然則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豈真愚哉?去小智而大智明故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徽宗注曰:同乎流俗,則昭昭以為明,而其明也小。
察察以為智,而其智也鑿。
遺物離人而傲倪于一世之習,則惛然若亡而存,悶然若鈍而利,世俗豈得而窺之。
疏義曰:葆光而不露,是為明之至。
行其所無事,是為智之真。
流俗之情,蔽於蹇淺,繕性於俗而與之同,則昭昭以為明,而其明也小,非所謂明之至,察察以為智,而其智也鑿,非所謂智之真。
體道者異乎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遺物而不累於物,離人而不誘於人,卓然自拔於流俗之中,悟然若亡而存,如所謂湛兮似或存,悶然若鈍而利,如所謂愈鈍而後利。
其迸泯,其用藏,深妙眇冥,不可測識,世俗豈得而窺之。
孟子曰: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識也。
澹兮其若海, 徽宗注曰:淵靜而性定,道之全體。
疏義曰:淵乎其居,僇乎其清,淵靜而性定,内保外不蕩,澹兮其若海者,道之全體也。
道之體雖不可見,即海水之大以觀之,則不以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古人之大體其實似之。
飂兮似無所止。
徽宗注曰:變動而不居,道之利用。
疏義曰:動而愈出,運量不匮,變動而不居,不凝滞於物,飂兮似無所止者,道之利用也。
道之用雖不可見,即搖落之風以觀之,則動萬物而莫見其鼓舞之進,号萬竅而莫測其披拂之功,至無之妙用其實似之。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徽宗注曰: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衆人皆有以,是謂有用之用。
我獨頑且鄙,是謂無用之用。
《傳》曰: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
古者謂都為美,謂野為鄙。
頑則不飾智,鄙則不見美,神人以此不材。
疏義曰:經世之道,以無用之用為至。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皆有用之用,此村之息者也。
人皆知自伐其智,自矜其能,為有用之用,不知支離其德,乃無用之用焉。
衆人皆有以,是為有用之用,以其村故也。
我獨頑且鄙,是為無用之用,以不材故也。
頑與冥頑之頑同,鄙與都鄙之鄙同。
頑則不飾智,言其無知。
鄙則不見美,言其無文。
神人以此為不材,而不村乃所以為大材也,則無用之為用明矣。
莊周於《人間世》始言曲轅社,又言商丘大木,終言桂以可食而伐,漆以可用而割,蓋明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不同如此。
然則遊《人間世》而吉兇與民同息,可不知此。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于母。
徽宗注曰:嬰兒慕駒犢從,惟道之求而已。
夫道生之蓄之長之育之,萬物資焉,有母之意。
惟道之求此,所以異於人之失性於俗。
疏義曰:道行於萬物,善貸且成,覆育無外,可以為天下母也。
凡有生之氣,有形之狀,豈有須突離道者哉?楊雄着《問道篇》,有曰嬰兒慕駒犢從,以明萬物唯道之求本於性之自然,而非或使也。
天道由虛靜中化出萬有,生之以遂其性,蓄之以極其養,長之使就,育之使充,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何異嬰犢之母懷乎?蓋萬物由道以生出,故道為母而物為子。
經曰:有名萬物之母。
又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則道有母之意可見矣。
世之人非惟不得其母,又不能守之,舍真逐妄,道将愈遠,古人所以有揭竿求諸海之論也。
若夫唯道之求者,蓋亦異於人之失性於俗者欤?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徽宗注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物得以生謂之德。
道常無名,豈可形容?所以神其德。
德有方體,同焉皆得所以顯道
怕兮靜止,則氣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
和順積中而華不兆於外,則因性自然,而不假人事之華藻,故若嬰兄之未孩。
蓋怕者,心無所受也。
心無所受,則淡然無物,抱一守真,與嬰兒之未孩奚擇?老氏垂世立教,蓋欲使民複歸於嬰兒,是以於專氣緻柔則曰#1能如嬰兒,於含德之厚則曰比於赤子,其立言雖殊,其欲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則一而已。
乘乘兮,若元所歸。
徽宗注曰:《易》曰:時乘六龍以禦天。
乘乘者,因時任理而不倚于一偏,故若無所歸。
疏義曰:萬物之變,膠擾不齊,唯變所适,無所系較,斯可以言乘乘。
《易》曰:時乘六龍以禦天。
龍以時乘,蓋言乾道變化在乎趨時而已。
惟趨時,則即彼之理,因而乘之,豈更駕哉。
故乘乘則因持而無所件,任理而莫之違,順物自然而不倚於一偏,故若無所歸。
與所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同意。
衆人皆有餘。
徽宗注曰:或問衆人,曰:富貴生。
食生而慕利者,奢泰之心勝,而損約之志微,故皆有餘。
其在道曰餘食贅行。
疏義曰:聖人重其道而輕其祿,衆人輕其道而重其橡。
聖人曰:於道行欤?衆人曰:於祿殖欤?楊雄欲救當時之弊,故設或人之問衆人,而曰富貴生也。
蓋晉楚之富,富以利也,孰若保其至當?趙孟之貴,貴以爵也,孰若存其良貴?惟衆人見物而不見道,責生以肆其情,慕利以窮其欲,奢泰之心勝而侈靡者多,損約之志微而節檢者寡,故皆有餘焉,曾不知其在道曰餘食贅行。
蓋道之所在,以深為根,以約為紀。
泰色淫志,於食為餘,於行為贅,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我獨若遺。
徽宗注曰: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
疏義曰:聖人以道貸天下,(敕+韭)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為巧,未始有其功也。
《莊子·内篇》論明王之治,有曰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以謂遊於無有。
蓋無有者,道之妙用,聖人以至無應天下之群有,所以成帝王之功者,真餘事爾,豈認以為功而固有之哉?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徽宗注曰:孔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純純兮,天機不張而默與道契,茲謂大智。
疏義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顔回之謂欤?觀其悟心齋之說,進坐忘之妙,聖人因其深造默識,則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所謂容貌若愚也。
且一性之真,湛然常存,寂寞無為而天機不張,虛靜恬淡而默與道契,則純白内備而朝徹見獨,其為智也大矣。
苟子曰: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此之謂欤?然則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豈真愚哉?去小智而大智明故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徽宗注曰:同乎流俗,則昭昭以為明,而其明也小。
察察以為智,而其智也鑿。
遺物離人而傲倪于一世之習,則惛然若亡而存,悶然若鈍而利,世俗豈得而窺之。
疏義曰:葆光而不露,是為明之至。
行其所無事,是為智之真。
流俗之情,蔽於蹇淺,繕性於俗而與之同,則昭昭以為明,而其明也小,非所謂明之至,察察以為智,而其智也鑿,非所謂智之真。
體道者異乎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遺物而不累於物,離人而不誘於人,卓然自拔於流俗之中,悟然若亡而存,如所謂湛兮似或存,悶然若鈍而利,如所謂愈鈍而後利。
其迸泯,其用藏,深妙眇冥,不可測識,世俗豈得而窺之。
孟子曰: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識也。
澹兮其若海, 徽宗注曰:淵靜而性定,道之全體。
疏義曰:淵乎其居,僇乎其清,淵靜而性定,内保外不蕩,澹兮其若海者,道之全體也。
道之體雖不可見,即海水之大以觀之,則不以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古人之大體其實似之。
飂兮似無所止。
徽宗注曰:變動而不居,道之利用。
疏義曰:動而愈出,運量不匮,變動而不居,不凝滞於物,飂兮似無所止者,道之利用也。
道之用雖不可見,即搖落之風以觀之,則動萬物而莫見其鼓舞之進,号萬竅而莫測其披拂之功,至無之妙用其實似之。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徽宗注曰: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衆人皆有以,是謂有用之用。
我獨頑且鄙,是謂無用之用。
《傳》曰: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
古者謂都為美,謂野為鄙。
頑則不飾智,鄙則不見美,神人以此不材。
疏義曰:經世之道,以無用之用為至。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皆有用之用,此村之息者也。
人皆知自伐其智,自矜其能,為有用之用,不知支離其德,乃無用之用焉。
衆人皆有以,是為有用之用,以其村故也。
我獨頑且鄙,是為無用之用,以不材故也。
頑與冥頑之頑同,鄙與都鄙之鄙同。
頑則不飾智,言其無知。
鄙則不見美,言其無文。
神人以此為不材,而不村乃所以為大材也,則無用之為用明矣。
莊周於《人間世》始言曲轅社,又言商丘大木,終言桂以可食而伐,漆以可用而割,蓋明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不同如此。
然則遊《人間世》而吉兇與民同息,可不知此。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于母。
徽宗注曰:嬰兒慕駒犢從,惟道之求而已。
夫道生之蓄之長之育之,萬物資焉,有母之意。
惟道之求此,所以異於人之失性於俗。
疏義曰:道行於萬物,善貸且成,覆育無外,可以為天下母也。
凡有生之氣,有形之狀,豈有須突離道者哉?楊雄着《問道篇》,有曰嬰兒慕駒犢從,以明萬物唯道之求本於性之自然,而非或使也。
天道由虛靜中化出萬有,生之以遂其性,蓄之以極其養,長之使就,育之使充,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何異嬰犢之母懷乎?蓋萬物由道以生出,故道為母而物為子。
經曰:有名萬物之母。
又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則道有母之意可見矣。
世之人非惟不得其母,又不能守之,舍真逐妄,道将愈遠,古人所以有揭竿求諸海之論也。
若夫唯道之求者,蓋亦異於人之失性於俗者欤?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徽宗注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物得以生謂之德。
道常無名,豈可形容?所以神其德。
德有方體,同焉皆得所以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