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四
太學生江澄疏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徽宗注曰:古之士則與今之士異矣,善為士則與不善為士者異矣。
故微則與道為一,妙則與神同體,玄有以配天,通有以兆聖,而藏用之深,至於不可測。
《書》曰:道心惟.微。
則微者,道也。
《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
則妙者,神也。
《易》曰:天玄而地黃。
則玄者,天之色。
《傳》曰:事無不通之謂聖。
則通者,聖之事。
水之深者可測也,穴之深者可究也。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其藏深矣,不可測究。
列禦寇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
老子謂孔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其謂是欤? 疏義曰:有上古,有中古,古之士則上古之士也。
有上士,有下士,善為士則上士之類也。
則古之士與今之士異矣,善為士與不善為士異矣。
善為士者,其才上達,志於道而與乎神,明於天而通於聖,淵乎其不可測,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蓋視之不見名曰微,道無形也,不可以目視,惟知微,故與道為一。
《書》所謂道心惟微是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神無是也,不可以有求,惟入妙,故與神同體。
《易》所謂神妙萬物而為言是也。
玄之為色,有赤有炁,以能陰能陽故也,而、天之色在是焉。
《易》所謂天玄而地黃者,以此。
能玄能黃,則與天為徒矣。
通之為義,往來不窮,以無物能礙故也,而聖之事在是焉。
《傳》所謂事無本通之謂聖者,以此。
同於大通,則入自聖門矣。
古之善為士者,自微妙以至玄通,奭然四解,淪於不測,非若水之深可測,穴之深可究。
杜德機而不示,豐智源而音出,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腫。
若火事已而見灰,其藏深矣,不可測究,世何足以識之?昔列禦寇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得此故也。
盍圃澤多賢,裡非無仁也,曆年四十,處非不久也,而人無識之者,則以圖滑疑之耀,去形謀之光,人無得而識之也。
孟子所謂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識謂是。
故爾。
老子謂孔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則以盛德若不足,猶之良賈可也。
此顔子如愚,孔子賢之。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徽宗注曰:天之高,不可俄而度也;地之厚,不可俄而測也。
曰圓以覆,曰方以載者,拟諸其容而已。
強為之容,豈能真索其至? 疏義曰:天統元氣,非止蕩蕩蒼蒼之謂也,故其高不可俄而度。
地統元形,非止山林川澤之謂也,故其厚不可俄而測。
穹窿乎上人,謂其圓以覆。
磅磚乎下人,謂其方以載。
特拟諸容而強名之爾。
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亦天地已。
如下文所雲,皆強為之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徽宗注曰:豫者,圖息於未然。
猶者,緻疑於已事。
古之體道者,以内遊為務,不以通物為樂,恐懼修省,不得已而後應,若冬涉川,守而不失已。
若畏四鄰,《易》所謂以此齋戒者是也。
疏義曰:先事而圖謂之豫,則豫者圖息於未然。
後事而圖謂之猶,則猶者緻疑於已事。
古之體道者,以内遊為務,不以外遊為至,以忘物為善,不以通物為樂,恐懼修省,不敢肆也。
故於事之未至者,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先事而圖,如冬涉川。
於事之已成者,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後事而圖,若畏四鄰。
蓋川者難之所在,冬而涉之,人所病也,若冬涉川,豈得已哉?鄰者比而恤己,使之相保,人所善也,若畏四鄰,豈失己哉?然則有而為其可易耶?《易》言:君子将有為,将有行,必先齋戒以神明其德。
蓋謂此也。
俨若容, 徽宗注曰:《語》曰:望之俨然。
《記》曰:俨若思。
莊子曰: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全德之人,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故其狀義而不朋。
疏義曰:入而與物辨,則堕肢體,寓百骸,而其形為可踐;出而與物交,則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而容止為可觀。
俨若容,則出而交物,容止可觀之時也。
《語》所謂望之俨然,《記》所謂俨□若思,皆此意也。
莊子曰: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蓋全德之人貌允空虛,與人并立而使人化,況見於動容貌之際乎,正其衣冠,尊其瞻視,遠之則有望,在彼為無惡,近之則不厭,在此為無斁,則其使人之意也消,固不難矣。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曷嘗脅肩谄笑,以自招其辱哉? 渙若冰将釋, 徽宗注曰:水凝而為冰,冰釋而為水,其實一體。
蔽於執一者,如水之凝;通於大同者,如冰之釋。
《易》曰:渙,離也。
遺物離人而無所系輆,所以為渙。
疏義曰:水至清而結冰不清,神至明而結形不明。
陰凝之而為冰,猶神之化形也。
陽釋之而為水,猶形之化神也。
水之與冰,其實一體。
蔽於執一者,知守形而不知盡神,故如水之凝,生於水而遏水。
通於大同者,知忘形而能與於神,故如冰之釋,泛然而無留礙也。
《易》於風行水上為泱,而《說卦》以謂渙離也,則泱之為義,以離物遺人而無系較故也。
惟離物遺人,則若冰解凍釋矣,孰有系較者乎?與夫其寒凝冰者,固有間矣。
《太元》曰無所系較者,聖也。
渙若冰将釋,所以通有以入聖欤? 敦兮其若樸, 徽宗注曰:敦者,厚之至。
性本至厚,如木之樸,未散為器。
疏義曰:《易》所謂敦仁言於仁為至厚,《記》所謂教化言於化為至厚,則敦者厚之至也。
惟民生厚則性本厚矣,因物有遷則厚者薄矣。
惟善為士者,複性之本,不與物遷,則如木之樸,樸而圍之,有象可見,未形為器,其厚可謂至矣。
與夫以斤斲之,析其渾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蓋有間矣。
曠兮其若谷, 徽宗注曰:曠者,廣之極
徽宗注曰:古之士則與今之士異矣,善為士則與不善為士者異矣。
故微則與道為一,妙則與神同體,玄有以配天,通有以兆聖,而藏用之深,至於不可測。
《書》曰:道心惟.微。
則微者,道也。
《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
則妙者,神也。
《易》曰:天玄而地黃。
則玄者,天之色。
《傳》曰:事無不通之謂聖。
則通者,聖之事。
水之深者可測也,穴之深者可究也。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其藏深矣,不可測究。
列禦寇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
老子謂孔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其謂是欤? 疏義曰:有上古,有中古,古之士則上古之士也。
有上士,有下士,善為士則上士之類也。
則古之士與今之士異矣,善為士與不善為士異矣。
善為士者,其才上達,志於道而與乎神,明於天而通於聖,淵乎其不可測,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蓋視之不見名曰微,道無形也,不可以目視,惟知微,故與道為一。
《書》所謂道心惟微是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神無是也,不可以有求,惟入妙,故與神同體。
《易》所謂神妙萬物而為言是也。
玄之為色,有赤有炁,以能陰能陽故也,而、天之色在是焉。
《易》所謂天玄而地黃者,以此。
能玄能黃,則與天為徒矣。
通之為義,往來不窮,以無物能礙故也,而聖之事在是焉。
《傳》所謂事無本通之謂聖者,以此。
同於大通,則入自聖門矣。
古之善為士者,自微妙以至玄通,奭然四解,淪於不測,非若水之深可測,穴之深可究。
杜德機而不示,豐智源而音出,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腫。
若火事已而見灰,其藏深矣,不可測究,世何足以識之?昔列禦寇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得此故也。
盍圃澤多賢,裡非無仁也,曆年四十,處非不久也,而人無識之者,則以圖滑疑之耀,去形謀之光,人無得而識之也。
孟子所謂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識謂是。
故爾。
老子謂孔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則以盛德若不足,猶之良賈可也。
此顔子如愚,孔子賢之。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徽宗注曰:天之高,不可俄而度也;地之厚,不可俄而測也。
曰圓以覆,曰方以載者,拟諸其容而已。
強為之容,豈能真索其至? 疏義曰:天統元氣,非止蕩蕩蒼蒼之謂也,故其高不可俄而度。
地統元形,非止山林川澤之謂也,故其厚不可俄而測。
穹窿乎上人,謂其圓以覆。
磅磚乎下人,謂其方以載。
特拟諸容而強名之爾。
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亦天地已。
如下文所雲,皆強為之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徽宗注曰:豫者,圖息於未然。
猶者,緻疑於已事。
古之體道者,以内遊為務,不以通物為樂,恐懼修省,不得已而後應,若冬涉川,守而不失已。
若畏四鄰,《易》所謂以此齋戒者是也。
疏義曰:先事而圖謂之豫,則豫者圖息於未然。
後事而圖謂之猶,則猶者緻疑於已事。
古之體道者,以内遊為務,不以外遊為至,以忘物為善,不以通物為樂,恐懼修省,不敢肆也。
故於事之未至者,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先事而圖,如冬涉川。
於事之已成者,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後事而圖,若畏四鄰。
蓋川者難之所在,冬而涉之,人所病也,若冬涉川,豈得已哉?鄰者比而恤己,使之相保,人所善也,若畏四鄰,豈失己哉?然則有而為其可易耶?《易》言:君子将有為,将有行,必先齋戒以神明其德。
蓋謂此也。
俨若容, 徽宗注曰:《語》曰:望之俨然。
《記》曰:俨若思。
莊子曰: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全德之人,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故其狀義而不朋。
疏義曰:入而與物辨,則堕肢體,寓百骸,而其形為可踐;出而與物交,則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而容止為可觀。
俨若容,則出而交物,容止可觀之時也。
《語》所謂望之俨然,《記》所謂俨□若思,皆此意也。
莊子曰: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蓋全德之人貌允空虛,與人并立而使人化,況見於動容貌之際乎,正其衣冠,尊其瞻視,遠之則有望,在彼為無惡,近之則不厭,在此為無斁,則其使人之意也消,固不難矣。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曷嘗脅肩谄笑,以自招其辱哉? 渙若冰将釋, 徽宗注曰:水凝而為冰,冰釋而為水,其實一體。
蔽於執一者,如水之凝;通於大同者,如冰之釋。
《易》曰:渙,離也。
遺物離人而無所系輆,所以為渙。
疏義曰:水至清而結冰不清,神至明而結形不明。
陰凝之而為冰,猶神之化形也。
陽釋之而為水,猶形之化神也。
水之與冰,其實一體。
蔽於執一者,知守形而不知盡神,故如水之凝,生於水而遏水。
通於大同者,知忘形而能與於神,故如冰之釋,泛然而無留礙也。
《易》於風行水上為泱,而《說卦》以謂渙離也,則泱之為義,以離物遺人而無系較故也。
惟離物遺人,則若冰解凍釋矣,孰有系較者乎?與夫其寒凝冰者,固有間矣。
《太元》曰無所系較者,聖也。
渙若冰将釋,所以通有以入聖欤? 敦兮其若樸, 徽宗注曰:敦者,厚之至。
性本至厚,如木之樸,未散為器。
疏義曰:《易》所謂敦仁言於仁為至厚,《記》所謂教化言於化為至厚,則敦者厚之至也。
惟民生厚則性本厚矣,因物有遷則厚者薄矣。
惟善為士者,複性之本,不與物遷,則如木之樸,樸而圍之,有象可見,未形為器,其厚可謂至矣。
與夫以斤斲之,析其渾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蓋有間矣。
曠兮其若谷, 徽宗注曰:曠者,廣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