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
心原無際,如谷之虛,受而能應。
疏義曰:《詩》所謂曠野,言其地之至廣,《傳》所謂曠日,言其時之至廣,則曠者廣之極也。
方寸與太虛齊空,則心原無際矣。
無所不包,實無所包,則其室常虛矣。
惟善為士者,政虛之極,盡心之真,如谷之能受,受而不積,如谷之能應,應而不着,其廣可謂至也。
與夫六鑿相攘,自狹其居,以實妨道,動辄有礙,蓋有間矣。
渾兮其若濁。
徽宗注曰:不刿雕以為康,不矯激以為異,渾然而已,故若濁。
與修身以明污者異矣。
疏義曰:至人之遊世,和光而同塵,毀方而丸合,大廉不嗛,行非刻制,未嘗刿雕以為康也。
不多辟異,為在從衆,未常矯激以為異也。
行險而順,與物宛轉,不立圭角,渾然而已。
衆人昭昭,我獨若昏,似濁而非濁也,與修身以明污者異矣。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徽宗注曰:有道之士,即動而靜,時騁而要其宿,定而能應,至無而供其求。
故靜之徐清而物莫能濁,動之徐生而物莫能安。
《易》曰:來徐徐。
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
至人之用心,非以靜止為善,而有意於靜;非以生出為功,而有為于生也。
因其固然,付之自爾,而無休迫之情、遑遽之勞,故曰徐清。
靜之徐清,萬物無足以撓其心,故孰能濁?動之徐生,萬物無足以系其慮,故孰能安?安有止之意,為物所系,則止矣,豈能應物而不傷。
疏義曰:自豫兮若冬涉川,至渾兮其若濁,應世之述如此,則以體道故也。
惟體道,故動靜不失其時,而物莫能累,是以守靜為筒。
效物以動,則即動而靜,時騁而要其宿,非流於動也,故動而無所逐,物孰能濁?有所定矣。
感而遂通,則定而能應,至無以供其求,非膠於靜也,故止而無所礙,物孰能安?夫物之不能濁,以靜之徐清故也。
物之不能安,以動之徐生故也。
靜之徐清,非以靜止為善,而有意於靜也。
雖濫而不失其濫,汨之而常自若焉,萬物豈足以撓其心?動之徐生,非以生出為功,而有為於生也。
不滞於一隅,時出而應之焉,萬物豈足以系其慮?蓋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與《易》言來徐徐同義。
一動一靜,因其固然,不悖於理,付之自爾,不拂其性,皆安行而自适,又孰有休迫之恐、遑遽之勞哉?安有止之意,作之而不止甚矣,止之而不作亦甚矣。
時作時止,不為物所系,孰能傷之?蓋為物所系則止矣,惡能應物而不傷? 保此道者不欲盈。
徽宗注曰:有積也,故不足。
無藏也,故有餘?至人無積,亦虛而已。
保此道而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者,亦已小矣,故不欲盈。
經曰: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疏義曰:以囷藏禾,禾盡囷虛,以皿藏水,水盡皿虛。
草之盛物,取之如禅;贊之盛物,有時而匮。
以有積,故不足也。
至無以供萬物之求,至虛以應天下之實,以無藏,故有餘也。
道運而無積,用之或不盈,至人保此道而無積,亦虛而已。
苟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是猶擅一壑以自足,亦以小矣。
秋水時至,河伯自喜,所以見笑於大方之家。
經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豈有滿假之累哉?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徽宗注曰:有敝故有新,有成故有壞。
新故相代,如彼四時;成壞相因,如彼萬物。
自道而降麗于形數者,蓋莫不然。
惟道無體,虛而不盈,故能敝能新,能成能壞,超然出乎形數之外,而未常敝,未嘗壞也。
故曰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木始榮而終悴,火初明而末熄,以有新也,故敝随之。
曰中則昃,月滿則虧,以有成也,故壞繼之。
有道者異乎此。
疏義曰:有形則有新敝,有數則有成壞。
春先夏從,更旺更廢,運為四時,新故相代者然也。
言唱手執,疊盛疊衰,散為萬事,成壞相因者然也。
此皆堕於形數之域,故方新而敝,成已俄壞,莫能進之者。
惟道無體,不囿於形,故能新能敝而未嘗敝,不麗於數,故能成能壞而未嘗壞,以虛而不盈故也。
今夫木之為物,蕃鮮於春,而搖落於冬,則始榮而終悴也。
火之為物,用之彌明,而撲之則滅,則初明而末熄也。
出一而旦,入六而冥,曰雖為陽之精,未免乎中則昃也。
三五而盈,三五而阙,月雖為陰之精,未免乎滿則虧也。
凡以域乎形數,故有新而弊,随之有成,而壞繼之故爾。
有道者虛而不盈,超然出乎形數之外,故能弊能新,能成能壞,而未嘗敝,未嘗壞也。
緻虛極章第十六 緻虛極,守靜笃。
徽宗注曰:莫貴乎虛,莫善乎靜,虛靜者,萬物之本也。
虛故足以受群實,靜故足以應群動。
極者,衆會而有所至。
笃者,力行而有所至。
政虛而要其極,守靜而至于笃,則萬态雖雜而吾心常徹,萬變雖殊而吾心常寂。
此之謂天樂,非體道者不足以與此。
疏義曰:同乃虛,虛乃大,大則能兼覆而不遺,故列子言莫貴乎虛。
虛則靜,靜則明,明則能照臨而無外,故列子言莫貴乎靜。
無所於忤,是之謂虛,而天下之實莫逃乎虛。
一而不變,是之謂靜,而天下之動不離乎靜。
此莊子所以言虛靜者,萬物之本也。
經所謂淵兮似萬物之宗,亦若是而已。
夫萬物以形相礙,以數相攝,囿於形則為形累,攝於數則為數役,必有超形離數者,其惟虛靜乎?虛故足以受群實,靜故足以應群動,以不礙於形,不攝於數故也。
然而探虛靜之本,雖得之自然;要虛靜之至,必在乎政守。
緻之至於極,守之至於笃,則靜也,虛也,得其居矣。
極猶屋之有極,群村必集,是衆會而有所至也。
笃猶馬之盡力,千裡可至,是力行而有所至也。
緻虛期於極,則滌除外慕,一疵不睹,非特未始有物,至於未始有夫未始有物焉,此緻虛而要其極也。
守靜者期於笃,則湛然常寂,未始其撄,非特離動而靜,至於即動而靜焉,此守靜而至于笃也。
緻虛極而不以實妨
心原無際,如谷之虛,受而能應。
疏義曰:《詩》所謂曠野,言其地之至廣,《傳》所謂曠日,言其時之至廣,則曠者廣之極也。
方寸與太虛齊空,則心原無際矣。
無所不包,實無所包,則其室常虛矣。
惟善為士者,政虛之極,盡心之真,如谷之能受,受而不積,如谷之能應,應而不着,其廣可謂至也。
與夫六鑿相攘,自狹其居,以實妨道,動辄有礙,蓋有間矣。
渾兮其若濁。
徽宗注曰:不刿雕以為康,不矯激以為異,渾然而已,故若濁。
與修身以明污者異矣。
疏義曰:至人之遊世,和光而同塵,毀方而丸合,大廉不嗛,行非刻制,未嘗刿雕以為康也。
不多辟異,為在從衆,未常矯激以為異也。
行險而順,與物宛轉,不立圭角,渾然而已。
衆人昭昭,我獨若昏,似濁而非濁也,與修身以明污者異矣。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徽宗注曰:有道之士,即動而靜,時騁而要其宿,定而能應,至無而供其求。
故靜之徐清而物莫能濁,動之徐生而物莫能安。
《易》曰:來徐徐。
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
至人之用心,非以靜止為善,而有意於靜;非以生出為功,而有為于生也。
因其固然,付之自爾,而無休迫之情、遑遽之勞,故曰徐清。
靜之徐清,萬物無足以撓其心,故孰能濁?動之徐生,萬物無足以系其慮,故孰能安?安有止之意,為物所系,則止矣,豈能應物而不傷。
疏義曰:自豫兮若冬涉川,至渾兮其若濁,應世之述如此,則以體道故也。
惟體道,故動靜不失其時,而物莫能累,是以守靜為筒。
效物以動,則即動而靜,時騁而要其宿,非流於動也,故動而無所逐,物孰能濁?有所定矣。
感而遂通,則定而能應,至無以供其求,非膠於靜也,故止而無所礙,物孰能安?夫物之不能濁,以靜之徐清故也。
物之不能安,以動之徐生故也。
靜之徐清,非以靜止為善,而有意於靜也。
雖濫而不失其濫,汨之而常自若焉,萬物豈足以撓其心?動之徐生,非以生出為功,而有為於生也。
不滞於一隅,時出而應之焉,萬物豈足以系其慮?蓋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與《易》言來徐徐同義。
一動一靜,因其固然,不悖於理,付之自爾,不拂其性,皆安行而自适,又孰有休迫之恐、遑遽之勞哉?安有止之意,作之而不止甚矣,止之而不作亦甚矣。
時作時止,不為物所系,孰能傷之?蓋為物所系則止矣,惡能應物而不傷? 保此道者不欲盈。
徽宗注曰:有積也,故不足。
無藏也,故有餘?至人無積,亦虛而已。
保此道而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者,亦已小矣,故不欲盈。
經曰: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疏義曰:以囷藏禾,禾盡囷虛,以皿藏水,水盡皿虛。
草之盛物,取之如禅;贊之盛物,有時而匮。
以有積,故不足也。
至無以供萬物之求,至虛以應天下之實,以無藏,故有餘也。
道運而無積,用之或不盈,至人保此道而無積,亦虛而已。
苟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是猶擅一壑以自足,亦以小矣。
秋水時至,河伯自喜,所以見笑於大方之家。
經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豈有滿假之累哉?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徽宗注曰:有敝故有新,有成故有壞。
新故相代,如彼四時;成壞相因,如彼萬物。
自道而降麗于形數者,蓋莫不然。
惟道無體,虛而不盈,故能敝能新,能成能壞,超然出乎形數之外,而未常敝,未嘗壞也。
故曰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木始榮而終悴,火初明而末熄,以有新也,故敝随之。
曰中則昃,月滿則虧,以有成也,故壞繼之。
有道者異乎此。
疏義曰:有形則有新敝,有數則有成壞。
春先夏從,更旺更廢,運為四時,新故相代者然也。
言唱手執,疊盛疊衰,散為萬事,成壞相因者然也。
此皆堕於形數之域,故方新而敝,成已俄壞,莫能進之者。
惟道無體,不囿於形,故能新能敝而未嘗敝,不麗於數,故能成能壞而未嘗壞,以虛而不盈故也。
今夫木之為物,蕃鮮於春,而搖落於冬,則始榮而終悴也。
火之為物,用之彌明,而撲之則滅,則初明而末熄也。
出一而旦,入六而冥,曰雖為陽之精,未免乎中則昃也。
三五而盈,三五而阙,月雖為陰之精,未免乎滿則虧也。
凡以域乎形數,故有新而弊,随之有成,而壞繼之故爾。
有道者虛而不盈,超然出乎形數之外,故能弊能新,能成能壞,而未嘗敝,未嘗壞也。
緻虛極章第十六 緻虛極,守靜笃。
徽宗注曰:莫貴乎虛,莫善乎靜,虛靜者,萬物之本也。
虛故足以受群實,靜故足以應群動。
極者,衆會而有所至。
笃者,力行而有所至。
政虛而要其極,守靜而至于笃,則萬态雖雜而吾心常徹,萬變雖殊而吾心常寂。
此之謂天樂,非體道者不足以與此。
疏義曰:同乃虛,虛乃大,大則能兼覆而不遺,故列子言莫貴乎虛。
虛則靜,靜則明,明則能照臨而無外,故列子言莫貴乎靜。
無所於忤,是之謂虛,而天下之實莫逃乎虛。
一而不變,是之謂靜,而天下之動不離乎靜。
此莊子所以言虛靜者,萬物之本也。
經所謂淵兮似萬物之宗,亦若是而已。
夫萬物以形相礙,以數相攝,囿於形則為形累,攝於數則為數役,必有超形離數者,其惟虛靜乎?虛故足以受群實,靜故足以應群動,以不礙於形,不攝於數故也。
然而探虛靜之本,雖得之自然;要虛靜之至,必在乎政守。
緻之至於極,守之至於笃,則靜也,虛也,得其居矣。
極猶屋之有極,群村必集,是衆會而有所至也。
笃猶馬之盡力,千裡可至,是力行而有所至也。
緻虛期於極,則滌除外慕,一疵不睹,非特未始有物,至於未始有夫未始有物焉,此緻虛而要其極也。
守靜者期於笃,則湛然常寂,未始其撄,非特離動而靜,至於即動而靜焉,此守靜而至于笃也。
緻虛極而不以實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