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之,守靜笃而不以動違之,則萬态雖雜,吾心常徹,萬變雖殊,吾心常寂。
夫芸芸之物,情僞不同,是謂萬态。
擾擾之緒,疊作不常,是謂萬變。
萬态雖雜,心常徹者,虛足以受之也。
徹與心徹為智之徹同。
萬變雖殊,而心常寂者,靜足以應之也。
寂與寂然不動之寂同。
緻虛守靜,一至於此,是為天地之平,道德之至,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其為天樂,孰大於是?觀莊周之論虛靜,既曰一心定而王天下,又曰一心定而萬物服,蓋能定然後能應,所謂常徹常寂,一心定之謂也。
惟夫一心定,然後能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其為樂可勝計耶?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徽宗注曰:萬物之變,在道之末,體道者寓乎萬物之上焉。
物之生,有所乎萌也,終有所乎歸。
方其并作而趨于動出之塗,吾觀其動者之必靜,及出者之必複,而因以見天地之心,則交物而不與物俱化,此之謂觀其複。
疏義曰:氣變有形,形變有生,在形而下無動而不變也。
故萬物之變,在道之末。
聖人體道,立乎萬物之上,總一其成理而治之,所以能寓乎萬物之上焉。
且萬物之生,役於造化,随序相理,橋運相使,出於機而流形,則生有所乎萌,入於機而複命,則終有所乎歸。
若有真宰而不得其朕,方其并作也,由乎艮之徑路,達乎震之大塗,茁而出,萌而明,職職陳露,趨于動出之塗。
聖人達萬物之理,虛靜之中,徐以泛觀,知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雖動而不離於靜,雖出而未嘗不複。
觀動者之必靜,及出者之必複,而因以見天地之心焉。
在《易》之《複》有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蓋複者,小而辨於物之時。
辨於物,則至靜而未始其撄,萬物無足以饒之者也。
聖人無常心,一本諸天地,雖紛而封,雖櫻而甯,交物而不與物俱化,非離交而辨能,即交而辨焉。
故於物之并作,以觀其複也。
雖然老氏於觀複則曰并作者,蓋有無作止。
理雖異,緻其於達觀則一而已。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徽宗注曰:芸芸者,動出之象。
萬物出乎震,相見乎離,則芸芸并作,英華發外。
說乎兌,勞乎坎,則去華就實,歸其性宅。
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也。
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
精全則神王,盡性則至於命。
疏義曰:物生若芸,徐動而出,則芸芸者,動出之象也。
然物之動出,各因其時。
觀四時之運行,具八卦之妙用,萬物之出,與之出而不辭,萬物之入,與之入而不連。
故自春租夏,為天出而之人;自秋祖冬,為人入而之天。
自其出而之人言之,則出乎震,而震者束方之卦也,於時為春,物皆萌動;相見乎離,而離者南方之卦也,於時為夏,物皆蕃鮮,所謂芸芸并作,英華發外也。
自其入而之天言之,則說乎兌,而兌者西方之卦也,於時為秋,物皆至於揫斂;勞乎坎,而坎者北方之卦也,於時為冬,物自歸根,所謂去華就實,歸其性宅也。
芸芸并作,則春氣發而百草生也。
至於英華發外,則苗而秀矣。
去華就實,則正得秋而萬寶成也。
至於歸其性宅,則複於無物矣。
《易》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則播大鈞而凝形者,性命固已均禀。
莊子曰: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
則散專精而孕氣者,精神固已和會。
然天使我有是之謂命,命之在我之謂性。
能順其命,乃能正其性,是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也。
人之有生,精具而神從之,能保其精,乃能合其神,是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
惟知性達命,然後能自本自根,全之而不傷性;因精集神,然後能得母知子,守之而不失。
所謂精全則神王,非因精集神者能之乎?所謂盡性至於命,非知性達命者能之乎?莊子論純素之道,始言一之精通,終言不虧其神,則精全神王可知也。
孟子論盡心之道,始言養性事天,終言修身立命,則盡性至命可知也。
能明乎此,其於達萬物之理,特觀複者之餘事。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徽宗注曰: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命亘古今而常存,性更萬形而不易,全其形生之人去智與故,歸於寂定,則知命之在我,如彼春夏複為秋冬。
體性抱神,中以自考,此之謂複命。
疏義曰:域留動之形者,貌象聲色至真鹹寓,孰不禀自然之成理?莊子以謂物生成理謂之形,經言物形之是已。
變保神之性者,秀锺靈備,誘然皆上,孰不具固有之儀則?莊子以謂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詩》言有物有則是已。
有生斯有性,有性斯有形,未形之初,雖有分也,且然而已,未始有間,所謂且然無問謂之命也。
有生曰性,性禀於命,命變而不窮,非終始之可期,非時數之所拘,亘古今而常存也。
性與生俱,生不為貴賤加損,不為死生存亡,更萬形而不易也。
惟全其形生之人,存其形而不弊,抱其生焉而不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歸於寂定,物不能遷矣。
去智與故,若所謂不識不知、不恃智巧是也。
歸於寂定,若所謂寂然不動、大定持之是也。
惟能如此,故知命之在我而不與物化,如彼春夏,複為秋冬,動者靜,作者息,而知所止矣。
蓋春言天造始物,秋言人為之成,夏言人事之戒,冬言天道之複。
自春祖夏,為天出而之人;自秋祖冬,為人入而之天。
春夏先,秋冬後,斂其散而一之,落其華而實之,則芸然流形者,各複其根而不知矣。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蓋亦如此。
若然則體性抱神,中以自考,而複命之常,惡往而不暇?莊子曰:無為複樸,體性抱神。
蓋無為複樸,則純素是守,故能體性抱神。
《易》曰:敦複無悔,中以自考也。
蓋因性而厚,則外無所待,故能中以自考。
夫惟如此,則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其於複命也何有?經於有物混成章言: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終之以逝曰遠,遠曰反。
亦以歸於寂定,然後可以複命之
夫芸芸之物,情僞不同,是謂萬态。
擾擾之緒,疊作不常,是謂萬變。
萬态雖雜,心常徹者,虛足以受之也。
徹與心徹為智之徹同。
萬變雖殊,而心常寂者,靜足以應之也。
寂與寂然不動之寂同。
緻虛守靜,一至於此,是為天地之平,道德之至,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其為天樂,孰大於是?觀莊周之論虛靜,既曰一心定而王天下,又曰一心定而萬物服,蓋能定然後能應,所謂常徹常寂,一心定之謂也。
惟夫一心定,然後能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其為樂可勝計耶?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徽宗注曰:萬物之變,在道之末,體道者寓乎萬物之上焉。
物之生,有所乎萌也,終有所乎歸。
方其并作而趨于動出之塗,吾觀其動者之必靜,及出者之必複,而因以見天地之心,則交物而不與物俱化,此之謂觀其複。
疏義曰:氣變有形,形變有生,在形而下無動而不變也。
故萬物之變,在道之末。
聖人體道,立乎萬物之上,總一其成理而治之,所以能寓乎萬物之上焉。
且萬物之生,役於造化,随序相理,橋運相使,出於機而流形,則生有所乎萌,入於機而複命,則終有所乎歸。
若有真宰而不得其朕,方其并作也,由乎艮之徑路,達乎震之大塗,茁而出,萌而明,職職陳露,趨于動出之塗。
聖人達萬物之理,虛靜之中,徐以泛觀,知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雖動而不離於靜,雖出而未嘗不複。
觀動者之必靜,及出者之必複,而因以見天地之心焉。
在《易》之《複》有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蓋複者,小而辨於物之時。
辨於物,則至靜而未始其撄,萬物無足以饒之者也。
聖人無常心,一本諸天地,雖紛而封,雖櫻而甯,交物而不與物俱化,非離交而辨能,即交而辨焉。
故於物之并作,以觀其複也。
雖然老氏於觀複則曰并作者,蓋有無作止。
理雖異,緻其於達觀則一而已。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徽宗注曰:芸芸者,動出之象。
萬物出乎震,相見乎離,則芸芸并作,英華發外。
說乎兌,勞乎坎,則去華就實,歸其性宅。
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也。
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
精全則神王,盡性則至於命。
疏義曰:物生若芸,徐動而出,則芸芸者,動出之象也。
然物之動出,各因其時。
觀四時之運行,具八卦之妙用,萬物之出,與之出而不辭,萬物之入,與之入而不連。
故自春租夏,為天出而之人;自秋祖冬,為人入而之天。
自其出而之人言之,則出乎震,而震者束方之卦也,於時為春,物皆萌動;相見乎離,而離者南方之卦也,於時為夏,物皆蕃鮮,所謂芸芸并作,英華發外也。
自其入而之天言之,則說乎兌,而兌者西方之卦也,於時為秋,物皆至於揫斂;勞乎坎,而坎者北方之卦也,於時為冬,物自歸根,所謂去華就實,歸其性宅也。
芸芸并作,則春氣發而百草生也。
至於英華發外,則苗而秀矣。
去華就實,則正得秋而萬寶成也。
至於歸其性宅,則複於無物矣。
《易》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則播大鈞而凝形者,性命固已均禀。
莊子曰: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
則散專精而孕氣者,精神固已和會。
然天使我有是之謂命,命之在我之謂性。
能順其命,乃能正其性,是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也。
人之有生,精具而神從之,能保其精,乃能合其神,是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
惟知性達命,然後能自本自根,全之而不傷性;因精集神,然後能得母知子,守之而不失。
所謂精全則神王,非因精集神者能之乎?所謂盡性至於命,非知性達命者能之乎?莊子論純素之道,始言一之精通,終言不虧其神,則精全神王可知也。
孟子論盡心之道,始言養性事天,終言修身立命,則盡性至命可知也。
能明乎此,其於達萬物之理,特觀複者之餘事。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徽宗注曰: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命亘古今而常存,性更萬形而不易,全其形生之人去智與故,歸於寂定,則知命之在我,如彼春夏複為秋冬。
體性抱神,中以自考,此之謂複命。
疏義曰:域留動之形者,貌象聲色至真鹹寓,孰不禀自然之成理?莊子以謂物生成理謂之形,經言物形之是已。
變保神之性者,秀锺靈備,誘然皆上,孰不具固有之儀則?莊子以謂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詩》言有物有則是已。
有生斯有性,有性斯有形,未形之初,雖有分也,且然而已,未始有間,所謂且然無問謂之命也。
有生曰性,性禀於命,命變而不窮,非終始之可期,非時數之所拘,亘古今而常存也。
性與生俱,生不為貴賤加損,不為死生存亡,更萬形而不易也。
惟全其形生之人,存其形而不弊,抱其生焉而不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歸於寂定,物不能遷矣。
去智與故,若所謂不識不知、不恃智巧是也。
歸於寂定,若所謂寂然不動、大定持之是也。
惟能如此,故知命之在我而不與物化,如彼春夏,複為秋冬,動者靜,作者息,而知所止矣。
蓋春言天造始物,秋言人為之成,夏言人事之戒,冬言天道之複。
自春祖夏,為天出而之人;自秋祖冬,為人入而之天。
春夏先,秋冬後,斂其散而一之,落其華而實之,則芸然流形者,各複其根而不知矣。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蓋亦如此。
若然則體性抱神,中以自考,而複命之常,惡往而不暇?莊子曰:無為複樸,體性抱神。
蓋無為複樸,則純素是守,故能體性抱神。
《易》曰:敦複無悔,中以自考也。
蓋因性而厚,則外無所待,故能中以自考。
夫惟如此,則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其於複命也何有?經於有物混成章言: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終之以逝曰遠,遠曰反。
亦以歸於寂定,然後可以複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