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其雄也。
然雖剛也,必況潛而處乎柔;雖動也,必深密而處乎靜,是能守其雌也。
惟處乎柔,故能不絕物;惟處乎靜,故足以應群動。
既以與人己愈有,德澤洋溢,未始有匮,是所以為天下溪之也。
且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之,則溪下地宜為流水所赴。
聖人守雌以柔靜,受萬物而不辭。
且壯以有立剛克之事,執謙之柄柔克之事,聖人於剛則沉潛,故不用壯,於柔則立本,故持之以謙。
不用壯而持之以謙,是乃知雄而守雌也。
德出於性,初未嘗離,一於剛則焚其和,一於柔則無以立,惟知雄而有其剛,守雌而濟以柔,則成和之修,充於所性,天渾然成,斯為全德之人矣,其與嬰兒也奚擇?蓋嬰兒氣專志一,故和而不暴,欲慮未充,故醇而未散,惟德與性合而不離,故複歸於嬰兒也。
孟子所謂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與此意同。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徽宗注曰:白以況德之着,黑以況道之複。
聖人自昭明德,而默與道會,無有一疵,天下是則。
是效樂推而不厭,故為天下式。
正而不妄,信如四時,無或差忒,若是者難終難窮,未始有極也,故曰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書》於《洪範》言王道,曰歸其有極,老氏言為天下式,曰複歸於無極。
極,中也。
有極者,德之見於事,以中為至。
無極者,德之複于道,不可緻也。
疏義曰:白陰之中,於方為西,萬寶既成之所,故以況德之着。
黑探其本,於方為北,萬物歸根之時,故以況道之複。
聖人發乎天光,照臨下土,則自昭者一性之德,是為知其白。
退藏於密,不出其宗,則默會者又本乎道,是為守其黑。
道德純備,無有一疵,故有則可則而天下是則,有效可效而天下是效,無思不服,樂推於當時,盛德難忘,不厭于悠久,故為天下式也。
惟為天下式,故其正則止一而不遷,其時則相因而必至。
正而不忒,未始有妄信矣,不期如彼,四時德至於此,何差忒之有?若是者,真精之原同乎天倫,孰要其所終?孰知其所窮?蓋萬化而未始有極,茲所以為常德不武欤?雖然《書》於《洪範》言王道,曰歸其有極,老氏言為天下式,曰歸於無極者,何也?蓋《洪範》之作,箕子所以闡道之妙;《道經》之作,老氏所以微道之顯。
闡道者,以道中庸為主,故雲有極。
蓋德之見于事,以中為至也。
微道者,以極高明為主,故雲無極。
蓋德之複乎道,不可緻也。
極,中也,猶屋之有極,衆村之所會,猶天之有極,衆星之所共。
或有或無,各有所當而已。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徽宗注曰:性命之外,無非物也。
世之人以得為榮,以失為辱,以泰為榮,以約為辱。
惟聖人為能榮辱一視,而無取舍之心。
然不志於期費,而以約為紀,亦虛而已,故為天下谷。
谷,虛而能受,應而不藏,德至於此,則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
樸者道之全體,複歸於樸,乃能備道。
夫孤寡不谷,而王公自以為稱,故抱樸而天下賓。
疏義曰:一性凝寂,至虛而已。
自券之外,無适非妄,則性分之外皆為物也。
然世之人得之若驚而喜,失之若驚而憂,此以得為榮,以失為辱也。
或充讪於富貴,或隕獲於貧賤,此以泰為榮,以約為辱也。
聖人知夫物之來不可拒,故不以得為榮,其去不可止,故不玖失為辱。
榮辱一視而無取拾之心,遊於券内而不志乎期費,内保不蕩,而以約為紀,極天下之至虛,而無一毫之撄,故為天下谷也。
蓋谷之為物,虛而能受,受而不藏,虛而能應,應而不竭。
在我之德,其虛若此,故能應天下之群實,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茲所以為常德乃足欤?虛靜之中,有物混成,道之體也。
木之為樸,未散為器,其質全矣。
道之全體乃在於此,能複歸於樸,則明於大本大宗,是為能備道。
雖然,孤寡不谷人之所惡,而王公之貴自以為稱,凡以明道而知貴之本也。
抱樸則得其道矣,得道者多助,故天下賓,抱樸而天下賓,經所謂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賓也。
樸散則為器, 徽宗注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道則全,天與人合而為一,器則散,天與人離而為二。
疏義曰:超乎太極之先者,道也,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未離方體之内者,器也,故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之與器,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
自道言之,則大易未判,有物混成,故全,天與人合而為一。
自器言之,則大樸既散,隐顯既分,故散,天與人離而為二。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徽宗注曰:道之全,聖人以治身。
道之散,聖人以用天下。
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職率屬,而天下理。
.此之謂官長。
《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剛。
萬夫之望,與此同義。
疏義曰:道之真以治身,所謂道之全,聖人以治身也。
道之土苴以治天下,所謂道之散,聖人以用天下也。
惟散道以用天下,則舉而措之者有分有守,其形可見而其名可言;有形有名,其能可因而其材可任。
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職率屬,而天下理矣。
莊子論大道之序,言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繼之以必分其名,必由其名,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義與此合。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於此可見。
《易》言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其道德全備,仁義兩得,足以為萬夫之望,官長之謂乎? 故大制不割。
徽宗注曰:化而裁之,存乎變,刻雕衆形,而不為巧。
疏義曰:因形移易謂之化。
離形頓革謂之變。
由化而至於變,道之序也。
聖人知變化之道,而兆於
然雖剛也,必況潛而處乎柔;雖動也,必深密而處乎靜,是能守其雌也。
惟處乎柔,故能不絕物;惟處乎靜,故足以應群動。
既以與人己愈有,德澤洋溢,未始有匮,是所以為天下溪之也。
且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之,則溪下地宜為流水所赴。
聖人守雌以柔靜,受萬物而不辭。
且壯以有立剛克之事,執謙之柄柔克之事,聖人於剛則沉潛,故不用壯,於柔則立本,故持之以謙。
不用壯而持之以謙,是乃知雄而守雌也。
德出於性,初未嘗離,一於剛則焚其和,一於柔則無以立,惟知雄而有其剛,守雌而濟以柔,則成和之修,充於所性,天渾然成,斯為全德之人矣,其與嬰兒也奚擇?蓋嬰兒氣專志一,故和而不暴,欲慮未充,故醇而未散,惟德與性合而不離,故複歸於嬰兒也。
孟子所謂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與此意同。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徽宗注曰:白以況德之着,黑以況道之複。
聖人自昭明德,而默與道會,無有一疵,天下是則。
是效樂推而不厭,故為天下式。
正而不妄,信如四時,無或差忒,若是者難終難窮,未始有極也,故曰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書》於《洪範》言王道,曰歸其有極,老氏言為天下式,曰複歸於無極。
極,中也。
有極者,德之見於事,以中為至。
無極者,德之複于道,不可緻也。
疏義曰:白陰之中,於方為西,萬寶既成之所,故以況德之着。
黑探其本,於方為北,萬物歸根之時,故以況道之複。
聖人發乎天光,照臨下土,則自昭者一性之德,是為知其白。
退藏於密,不出其宗,則默會者又本乎道,是為守其黑。
道德純備,無有一疵,故有則可則而天下是則,有效可效而天下是效,無思不服,樂推於當時,盛德難忘,不厭于悠久,故為天下式也。
惟為天下式,故其正則止一而不遷,其時則相因而必至。
正而不忒,未始有妄信矣,不期如彼,四時德至於此,何差忒之有?若是者,真精之原同乎天倫,孰要其所終?孰知其所窮?蓋萬化而未始有極,茲所以為常德不武欤?雖然《書》於《洪範》言王道,曰歸其有極,老氏言為天下式,曰歸於無極者,何也?蓋《洪範》之作,箕子所以闡道之妙;《道經》之作,老氏所以微道之顯。
闡道者,以道中庸為主,故雲有極。
蓋德之見于事,以中為至也。
微道者,以極高明為主,故雲無極。
蓋德之複乎道,不可緻也。
極,中也,猶屋之有極,衆村之所會,猶天之有極,衆星之所共。
或有或無,各有所當而已。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徽宗注曰:性命之外,無非物也。
世之人以得為榮,以失為辱,以泰為榮,以約為辱。
惟聖人為能榮辱一視,而無取舍之心。
然不志於期費,而以約為紀,亦虛而已,故為天下谷。
谷,虛而能受,應而不藏,德至於此,則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
樸者道之全體,複歸於樸,乃能備道。
夫孤寡不谷,而王公自以為稱,故抱樸而天下賓。
疏義曰:一性凝寂,至虛而已。
自券之外,無适非妄,則性分之外皆為物也。
然世之人得之若驚而喜,失之若驚而憂,此以得為榮,以失為辱也。
或充讪於富貴,或隕獲於貧賤,此以泰為榮,以約為辱也。
聖人知夫物之來不可拒,故不以得為榮,其去不可止,故不玖失為辱。
榮辱一視而無取拾之心,遊於券内而不志乎期費,内保不蕩,而以約為紀,極天下之至虛,而無一毫之撄,故為天下谷也。
蓋谷之為物,虛而能受,受而不藏,虛而能應,應而不竭。
在我之德,其虛若此,故能應天下之群實,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茲所以為常德乃足欤?虛靜之中,有物混成,道之體也。
木之為樸,未散為器,其質全矣。
道之全體乃在於此,能複歸於樸,則明於大本大宗,是為能備道。
雖然,孤寡不谷人之所惡,而王公之貴自以為稱,凡以明道而知貴之本也。
抱樸則得其道矣,得道者多助,故天下賓,抱樸而天下賓,經所謂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賓也。
樸散則為器, 徽宗注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道則全,天與人合而為一,器則散,天與人離而為二。
疏義曰:超乎太極之先者,道也,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未離方體之内者,器也,故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之與器,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
自道言之,則大易未判,有物混成,故全,天與人合而為一。
自器言之,則大樸既散,隐顯既分,故散,天與人離而為二。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徽宗注曰:道之全,聖人以治身。
道之散,聖人以用天下。
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職率屬,而天下理。
.此之謂官長。
《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剛。
萬夫之望,與此同義。
疏義曰:道之真以治身,所謂道之全,聖人以治身也。
道之土苴以治天下,所謂道之散,聖人以用天下也。
惟散道以用天下,則舉而措之者有分有守,其形可見而其名可言;有形有名,其能可因而其材可任。
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職率屬,而天下理矣。
莊子論大道之序,言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繼之以必分其名,必由其名,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義與此合。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於此可見。
《易》言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其道德全備,仁義兩得,足以為萬夫之望,官長之謂乎? 故大制不割。
徽宗注曰:化而裁之,存乎變,刻雕衆形,而不為巧。
疏義曰:因形移易謂之化。
離形頓革謂之變。
由化而至於變,道之序也。
聖人知變化之道,而兆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