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乎人,變化在天地。

    言行始于拟議,而終于成變化,則言行者,君子之樞機也。

    惟聖人得言之解,為行之宗,可以為千裡之應,可以政天地之動。

    變化之妙,其成在我,如是而行,則行而無迹,獨往獨來,惟大方之蹈,尚何轍迹可尋哉?如是而言,則言而當法,設之以神,無斯言之玷,尚何瑕谪為累哉? 善計不用籌算, 徽宗注曰:通于一,萬事畢,況非數者乎?故不用籌算,而萬殊之變若數一二。

     疏義曰: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以天下之數皆生于一故爾。

    能通其一,故萬事可畢。

    既已為一,乃麗于數,麗于數者,猶可以知萬,況不麗于數而能生數者乎?宜其不用籌畫計算,萬變之殊雖若甚衆,而若數一二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徽宗注曰:塗郄守神,退藏於密。

     疏義曰:塞兌閉門,執神而固,物不能易其真,塗那守神者然也。

    莊子言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幾是已。

    眇阜深根,晦位冥畛,而世不能窺其迹,退藏於密者然也,莊子言藏乎無端之紀,幾是已。

    以是處己,雖無關楗,孰得而開之?夫是之謂善閉。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徽宗注曰:待繩約而固者,是削其性也。

    或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并立而使人化,則不約而固,孰能解之? 疏義曰:天下有常然,一性之真是已,與生俱生,确乎不拔,豈待繩約而固哉。

    待繩約而固者,是戕其真而散其樸也,故為削其性。

    善結者不然,沃人之心,本乎至和而無俟於言,正容悟物,使人意消而不假於勢,莊子所謂或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并立而使人化,正此意也。

    若然,則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纏索,孰能解之?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徽宗注曰:善者道之繼,冥於道則無善之可名。

    善名立,則道出而善世。

    聖人體道以濟天下,故有此五善,而至于人物無棄。

    然聖人所以愛人利物,而物遂其生,人樂其性者,非意之也。

    反一無迹,因其常然而已。

    世喪道矣,天下舉失其恬惔寂寞之性,而日淪于憂患之域,非聖人其孰救之? 疏義曰:《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

    故善為道之繼,複乎大道之原,則善之與惡,蓋将簡之而不得,故無善之可名。

    散為可歌之善,則本之以道而善兼天下,此善名之所以立也。

    自善行以至善結,聖人所以有此五善,至於人物無棄,在乎能體道以濟天下故也。

    夫聖人愛人而救之,使人樂其生,利物而救之,使物遂其性,曾何容心哉?反一無迹,循道而不違,因其常然,乘禮而不迕,任萬物之官生,百姓之自治而已。

    雖然,苟非其人,道不虛行,道無以興乎世,故民失其恬惔寂寞之性,樊然殺亂,菁然疲役,日淪於憂患之域,不有以在宥之,安能使不淫其性、不遷其德哉?非職教化者,以道任天下之重,出道善世,俾民物各安其性命之情,孰能成善救之功哉? 是謂襲明。

     徽宗注曰:襲者,不表而出之。

    襲明則光矣而不耀。

     疏義曰:龍之為物,能見能隐,襲則隐而未見也。

    以隐也,故衣在内,則襲有不表而出之之意,與惕襲不相因之襲同。

    襲明則圖滑疑之耀,去形謀之光,不自用其明故也。

    聖人之於世,豐智源而音出,衆人昭昭,我獨若昏者,為是故爾,莊子所謂光矣而不耀是已。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徽宗注曰:資以言其利,有不善也,然後知善之為利。

     疏義曰:凡利之路,可化以為貨,可有以為賄,資之為利,利之次也。

    故資以言其利,見善修然,必以自存,見不善愀然,爻以自省,則有不善人,然後善人之功利着,此不善人為善人之資也。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亦是意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徽宗注曰: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善與不善,彼是兩忘,無容心焉,則何貴愛之有?此聖人所以大同於物。

     疏義曰:論性之本,善否一玫。

    自常人言之有善也,不善為之對,自聖人言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其心空然,初無去取。

    彼不善人之師,夫何所貴?彼善人之資,夫何所愛?彼是莫得其偶,兩忘而化於道。

    知夫善惡之辨生乎妄見,夫何剪剪分别而生貴愛之心哉?大同於物,於聖人見之。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徽宗注曰:道之要妙,不睹衆善,無所用智,七聖皆迷,無所問塗,義協于此。

     疏義曰:善者,離道而為之也。

    智者,道出而生之也。

    道之要妙,冥善惡於一緻,故不睹衆善,以智索之而不得,故無所用智。

    難終難窮,難測難識,是豈智巧果敢之列哉?此所以大迷也。

    昔者黃帝将見大魄乎具茨之山,至於襄城之野,而方明滑稽之徒,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蓋大魄則道之要妙之譬也,七聖則未免乎用智之譬也。

    七聖皆迷,無所問塗,則以見道之要妙不可以智知矣。

    莊周之書,與老氏相為表裹,蓋見于此。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徽宗注曰:雄以剛勝物,雌柔靜而已。

    聖人之智,知所以勝物矣,而自處于柔靜,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故為天下溪。

    溪下而流水所赴焉,蓋不用壯而持之以謙,則德與性常合而不離,是謂全德,故曰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氣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嬰兒也。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疏義曰:雄,陽物也,體剛而乘物,故能以剛勝物。

    雌,陰物也,體柔而承物,故特柔靜而已。

    聖人之智,威可以服海内,力可以旋天地,則知所以勝物矣,是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