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匮,故庶物得之者昌。
聖人體道而為道之極,參萬歲而一成純,故關百聖而不窮。
亘古今而無弊,故蔽天地而不息。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孰能危之?可謂沒身不殆矣。
殆以怠,故近兇,所謂怠勝欽者堤已。
幾以戒,故近吉,所謂吉之先見是已。
不殆則動皆契理,每與吉會,無妄作之兇。
自非聰明睿智,足以知道之常者,疇克爾。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徽宗注曰:在宥天下,與一世而得啖怕焉。
無欣欣之樂,而親譽不及。
無悴悴之苦,而畏悔不至。
莫之為而常自然,故下知有之而已。
疏義曰:天下有常性,一性有常德。
在之則存而不亡,所以防其淫;宥之則放而不縱,所以守其遷。
不淫其性,不遷其德,則天下将自化,與一世而得澹泊焉。
聖人以道往天下,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則人雖有知,無所用之,孰有欣欣之樂,瘁瘁之苦哉?無欣欣之樂,則其心恬惔而親譽不及;無瘁瘁之苦,則其心夷怿而畏侮不至。
無欲而自足,無事而生定,舒通平泰,自得其得,莫之為而常自然,則以相忘於道故也。
所謂下知有之者,以此。
孟子謂王者之民皡皡如也,惟此時為然。
其次,親之譽之。
徽宗注曰:澤加于民,法傳于世,天下愛之若父母,故親之。
貴名起之如日月,故譽之。
此帝王之治,親譽之迹彰,而大同之道虧矣。
莊子曰:舜有膻行,百姓悅之。
詩於靈台,所以言文王之民始附也。
疏義曰:所以利物者莫如澤,舜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至周則發政施仁,所謂澤加于民也。
所以緻治者莫如法,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至周則庶事皆備,所謂法傳于世也。
澤加于民,法傳于世,以此撫育,則若保赤子,天下愛之如父母,孰不懷慕而親.之乎?以此施設,則厥聞四馳,貴名起之如日月,孰不樂推而譽之乎?帝之所興,王之所成,其德業發越於天下,有不可得而掩者,未有不本諸此,所謂帝王之治,親譽之迹彰也。
若然則大同之道虧,與所謂下知有之,蓋有問矣。
蓋大同則民無知無欲,何親譽之有?昔舜有膻行,百姓慕之而鄧墟來十萬之家;文王有靈德,民皆樂之而靈台歌始附之衆。
帝王之治所以緻民之親譽者,以此。
然則聖人豈有心於民之親譽哉?盛德大業加施乎天下,而親譽之至,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其次,畏之侮之。
徽宗注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故畏之。
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勸;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沮。
諸侯有問鼎大小輕重如楚子者,陪臣有竊寶玉大弓如陽虎者,此衰世之俗,故侮之。
疏義曰:聖人以道在天下,而刑政賞罰所以輔道而行也。
以刑政明天下之防範,使民有所守,以賞罰示天下之好惡,使民知所禁,一本於道而已。
若乃一於政刑而不出於道,适足革其面,未足以革其心,故畏之而已,又至於侮之焉。
蓋道之以德,則政已行矣。
道之以政,則非有德也。
齊之以禮,則刑以舉矣。
齊之以刑,則非有禮也。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所以畏之者,以民有逐心故也。
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勸;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沮。
又有如楚子之與陽虎,或侮之者焉,以不知以道在天下故也。
若夫政以行之,刑以防之,而法度明,不賞而勸,不罰而畏,而勸沮公則有道存焉,此又非有欠而為之次矣。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徽宗注曰: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經索,此至信也。
商人作誓而民始疑,周人作會而民始疑,信不足故也。
太上,下知有之,則當而不知以為信。
洪次,畏之侮之,則知詐颉滑機變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疏義曰:經曰:其中有信。
則信之有諸已得之於自然。
莊子所謂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纏索,則以至信得之於自然也。
《記》曰:大信不約。
則信之孚於人,無待於或使。
《記》所謂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則以信不足,失之於或使也。
蓋至信則因其固有,未始有疑。
信不足則失其至真,故有不信。
太上,下知有之,則民性素樸,同乎無知,所以當而不知以為信。
其次,畏之侮之,則民俗凋弊,澆淳散樸,所以機巧之變生,而有不信者焉。
《易》曰: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蓋至精默契,适當人心,是謂至信。
若乃為機變之巧,使俗惑於辨,而無所用恥,又何信之有?以信不足故也。
猶兮其貴言。
徽宗注曰: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則言豈可易哉?戒慎而弗敢輕也。
故言而世為天下道,行言自為而天下化。
疏義曰: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以道觀言,則言者未嘗有言,而有真君者湛然而獨存矣,故天下之君正也。
且言者風波,則言豈可易哉?戒慎而弗敢輕也,言豈可易,則所謂猶兮也。
言弗敢輕,所謂貴言也。
古人所以戒金人之銘,慎白圭之玷,則知言之不可易而弗敢輕,亦以明矣。
是以聖人言而民莫不信,故言而世為天下道。
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故行言自為而天下化。
夫何故?以其鳴而當律,言而當法,故四方罔不是孚也。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徽宗注曰: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
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而餘事足以成帝王之功。
然謂我自然而已,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此之謂太上之治。
疏義曰:帝王無為而天下功,特其緒餘土直以每成功爾,是所謂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
惟其功成事遂,則措天,下於安平泰,民無所施其智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而已。
食以止分,故甘;服以法華,故美;俗以不擾,故安;業以存生,故樂。
是皆聖人之餘事,足以成帝王之功而然也。
故百姓曰用而不知,則謂我自然,曰帝力何有於我哉。
昔堯治天下,康衢有莫匪爾極之謠,所謂太上之治,其在茲時乎。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四竟
聖人體道而為道之極,參萬歲而一成純,故關百聖而不窮。
亘古今而無弊,故蔽天地而不息。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孰能危之?可謂沒身不殆矣。
殆以怠,故近兇,所謂怠勝欽者堤已。
幾以戒,故近吉,所謂吉之先見是已。
不殆則動皆契理,每與吉會,無妄作之兇。
自非聰明睿智,足以知道之常者,疇克爾。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徽宗注曰:在宥天下,與一世而得啖怕焉。
無欣欣之樂,而親譽不及。
無悴悴之苦,而畏悔不至。
莫之為而常自然,故下知有之而已。
疏義曰:天下有常性,一性有常德。
在之則存而不亡,所以防其淫;宥之則放而不縱,所以守其遷。
不淫其性,不遷其德,則天下将自化,與一世而得澹泊焉。
聖人以道往天下,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則人雖有知,無所用之,孰有欣欣之樂,瘁瘁之苦哉?無欣欣之樂,則其心恬惔而親譽不及;無瘁瘁之苦,則其心夷怿而畏侮不至。
無欲而自足,無事而生定,舒通平泰,自得其得,莫之為而常自然,則以相忘於道故也。
所謂下知有之者,以此。
孟子謂王者之民皡皡如也,惟此時為然。
其次,親之譽之。
徽宗注曰:澤加于民,法傳于世,天下愛之若父母,故親之。
貴名起之如日月,故譽之。
此帝王之治,親譽之迹彰,而大同之道虧矣。
莊子曰:舜有膻行,百姓悅之。
詩於靈台,所以言文王之民始附也。
疏義曰:所以利物者莫如澤,舜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至周則發政施仁,所謂澤加于民也。
所以緻治者莫如法,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至周則庶事皆備,所謂法傳于世也。
澤加于民,法傳于世,以此撫育,則若保赤子,天下愛之如父母,孰不懷慕而親.之乎?以此施設,則厥聞四馳,貴名起之如日月,孰不樂推而譽之乎?帝之所興,王之所成,其德業發越於天下,有不可得而掩者,未有不本諸此,所謂帝王之治,親譽之迹彰也。
若然則大同之道虧,與所謂下知有之,蓋有問矣。
蓋大同則民無知無欲,何親譽之有?昔舜有膻行,百姓慕之而鄧墟來十萬之家;文王有靈德,民皆樂之而靈台歌始附之衆。
帝王之治所以緻民之親譽者,以此。
然則聖人豈有心於民之親譽哉?盛德大業加施乎天下,而親譽之至,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其次,畏之侮之。
徽宗注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故畏之。
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勸;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沮。
諸侯有問鼎大小輕重如楚子者,陪臣有竊寶玉大弓如陽虎者,此衰世之俗,故侮之。
疏義曰:聖人以道在天下,而刑政賞罰所以輔道而行也。
以刑政明天下之防範,使民有所守,以賞罰示天下之好惡,使民知所禁,一本於道而已。
若乃一於政刑而不出於道,适足革其面,未足以革其心,故畏之而已,又至於侮之焉。
蓋道之以德,則政已行矣。
道之以政,則非有德也。
齊之以禮,則刑以舉矣。
齊之以刑,則非有禮也。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所以畏之者,以民有逐心故也。
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勸;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沮。
又有如楚子之與陽虎,或侮之者焉,以不知以道在天下故也。
若夫政以行之,刑以防之,而法度明,不賞而勸,不罰而畏,而勸沮公則有道存焉,此又非有欠而為之次矣。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徽宗注曰: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經索,此至信也。
商人作誓而民始疑,周人作會而民始疑,信不足故也。
太上,下知有之,則當而不知以為信。
洪次,畏之侮之,則知詐颉滑機變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疏義曰:經曰:其中有信。
則信之有諸已得之於自然。
莊子所謂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纏索,則以至信得之於自然也。
《記》曰:大信不約。
則信之孚於人,無待於或使。
《記》所謂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則以信不足,失之於或使也。
蓋至信則因其固有,未始有疑。
信不足則失其至真,故有不信。
太上,下知有之,則民性素樸,同乎無知,所以當而不知以為信。
其次,畏之侮之,則民俗凋弊,澆淳散樸,所以機巧之變生,而有不信者焉。
《易》曰: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蓋至精默契,适當人心,是謂至信。
若乃為機變之巧,使俗惑於辨,而無所用恥,又何信之有?以信不足故也。
猶兮其貴言。
徽宗注曰: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則言豈可易哉?戒慎而弗敢輕也。
故言而世為天下道,行言自為而天下化。
疏義曰: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以道觀言,則言者未嘗有言,而有真君者湛然而獨存矣,故天下之君正也。
且言者風波,則言豈可易哉?戒慎而弗敢輕也,言豈可易,則所謂猶兮也。
言弗敢輕,所謂貴言也。
古人所以戒金人之銘,慎白圭之玷,則知言之不可易而弗敢輕,亦以明矣。
是以聖人言而民莫不信,故言而世為天下道。
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故行言自為而天下化。
夫何故?以其鳴而當律,言而當法,故四方罔不是孚也。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徽宗注曰: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
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而餘事足以成帝王之功。
然謂我自然而已,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此之謂太上之治。
疏義曰:帝王無為而天下功,特其緒餘土直以每成功爾,是所謂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
惟其功成事遂,則措天,下於安平泰,民無所施其智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而已。
食以止分,故甘;服以法華,故美;俗以不擾,故安;業以存生,故樂。
是皆聖人之餘事,足以成帝王之功而然也。
故百姓曰用而不知,則謂我自然,曰帝力何有於我哉。
昔堯治天下,康衢有莫匪爾極之謠,所謂太上之治,其在茲時乎。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