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港,未離乎内覆,可豢之以駕馭服乘,則未免有悔,此可古覆焉,則志於豢養,有辱之道也。
寵之所以為辱,以是故爾。
是以善為士者,三旌之位不足易其介,知在我者有貴於三旌之位也。
萬锺之祿不足遷其守,知在我者有富於萬锺之祿也。
得持寵之術則居寵而思危,知保福之道則在福而若沖,故能富貴不離其身,而福祿能長且久,何辱之有哉?苟或食夫位而誣僞以取貴,慕夫祿而責污以取富,知進不知退,昧消長之理,知得不知喪,蔽盈虛之數,則趙孟之貴,趙孟能賤之。
故受寵於人,則為下之道。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徽宗注曰:軒冕在身,非性命之理也。
物之傥來寄也,寄之來不可拒,故至人不以得為悅。
其去不可圉,故至人不以失為憂。
今寄去則不樂,受而喜之,是以得失累乎其心,能勿驚乎?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而不去,正考父三命,循牆而走,則異於此。
疏義曰:至貴在我,足以并國爵,則軒冕在身,非性命之理也。
外物不可鈴,而求無益於得,以物之傥來寄也。
惟時無止,則寄之來不可拒其得之也,於我何加?故至人不以得為悅。
惟分無常,則寄之去不可圉,其失之也,於我何損?故至人不以失為憂。
昧者不知窮通,如寒暑之序,寄去則不樂,或隕獲於貧賤,受而喜之,或充诎於富貴,得失交戰於胸中,靈台且為之窒,其不驚者幾希。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而不去,正考父三命,循牆而走,豈以得失累其心哉? 何謂貴大患若身? 徽宗注曰:據利勢,擅賞罰,作福威,天下畏之如神明,尊之如上帝,可謂貴矣。
聖人則不以貴自累,故能長守貴而無息。
譬如人身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通於大同,則無入而不自得也。
世之人以物易性,故累物而不能忘勢,以形累心,故喪心而不能忘形,其患大矣。
疏義曰:以貴自居,未免有息,惟不自有其貴,則可以守貴矣。
猶人之一身,認為己有則動辄有礙,知身非我有,則可以保身矣。
今夫利勢之重得以據之,賞罰之權得以檀之,威福之柄得以專之,天下畏之如神明,尊之如上帝,其貴可謂無敵矣。
惟聖人執虛馭滿,不以貴自居,則雖貴而無息。
如人之有身,寓百骸以堕肢體,象耳目以黜聰明,離形而不拘於形,去智而不鑿以智,則同於大通,造乎不形,無入而不自得也,夫孰以身為息哉?妄庸之人不能盡性而志勢,累於物以易其性;不能盡心而忘形,累於形以喪其心。
以物易性,以形累心,其患大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徽宗注曰:人之生也,百骸九竅六髒赅而存焉,吾誰能為親?認而有之,皆惑也。
體道者解乎此,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孟子曰:夭壽不二。
顔子曰:回坐忘矣。
夫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于己,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此古之至人所以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
視萬物與我将擇焉而不可得,則吾身非吾有也。
上與造物者遊,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吾有何息?且寵者世所榮也,而以為辱,貴者人所樂也,而以為息,蓋外物之不可恃也,理固然矣。
誠能有之以無有j則雖寵而不辱,雖貴而無息。
伊尹之不以寵利居成功,堯之不以位為樂,幾是已。
疏義曰:形骸之内有真君,足以高天下;有真宰,足以制萬物。
形骸之外,百骸九竅六髒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苟不知索於形體之内,方且本身而異形,認而有之,皆感也。
惟體道者知形形之不形,雖其形化,而吾有不忘者存。
故朝聞道,夕死可矣。
孟子曰:夭壽不二。
齊壽夭也。
顔子曰:回坐忘矣。
忘物我也。
夫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于己,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此無他,知形骸之内有真君真宰者存,故總括百骸者,不能為之患也。
古之至人不以利累形,異乎見得而忘形;不以形累心,至於廢心而用形。
内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視萬物與我将擇焉而不得,則吾身非吾有也。
見不見之形,上與造物者遊,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夫孰足以息?心已是則雖寵而不辱,雖貴而無息,豈以世之所榮而為辱,人之所樂而為息哉?伊尹不以寵利居成功而得持寵之術,堯不以位為樂而得守貴之道,幾是已。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徽宗注曰:天下大器也,非道莫運;天下神器也,非道莫守。
聖人體道,故在宥天下,天下樂推而不厭。
其次則知貴其身而不自賤以役於物者,若可寄而已;知愛其身而不自賊以困於物者,若可托而已。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緒餘以為國家,土直以治天下。
世俗之君子,乃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夫? 疏義曰:六合内外,無盡無極,則天下大器也。
必有出乎器者,然後能運之,出乎器者,道也。
立乎不測,行乎無方,則天下神器也。
必有與於神者,然後能守之,與於神者,道也。
聖人體是以在己,故在天下而不淫其性,宥天下而不遷其德,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天下樂推而不厭矣。
其次則有明乎物物之非物,而無以天下為者,知一節重於一國,兩臂重於天下,身亦重於兩臂,貴其身而不自賊,愛其身而不自賤,若可寄托而已。
夫豈殘生傷性,以身為殉,樊然殽亂為物所役,薾然疲役為物所困,不知保身之道欤?莊子所謂道之真以治身,緒餘以為國家,土直以治天下,正謂是也。
世俗之君子不知身為生之主,乃殺身以成名,多方以喪生,逐物而不返,危身棄生以徇物,是猶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所喪多矣,豈不悲夫。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徽宗注曰:目主視,視以辯物,夷則平而無辯,非視所及,故名曰夷。
太易未見,氣是已。
疏義曰:天三生木,在人為肝,肝開竅於目,故於五事為視,則目主視故也。
明兩作離#2,寓象於目,而目之於色,合而後有見,則視以辮物故也。
然視而可見,未離乎色,或高或下,可得而辯也。
妙道非色,青然空然,曾無兆朕,視之不足見也。
其平坦然,孰辯高下?列子所謂太易未見,氣是已。
渾淪之初,氣且未見,其平可知,故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
寵之所以為辱,以是故爾。
是以善為士者,三旌之位不足易其介,知在我者有貴於三旌之位也。
萬锺之祿不足遷其守,知在我者有富於萬锺之祿也。
得持寵之術則居寵而思危,知保福之道則在福而若沖,故能富貴不離其身,而福祿能長且久,何辱之有哉?苟或食夫位而誣僞以取貴,慕夫祿而責污以取富,知進不知退,昧消長之理,知得不知喪,蔽盈虛之數,則趙孟之貴,趙孟能賤之。
故受寵於人,則為下之道。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徽宗注曰:軒冕在身,非性命之理也。
物之傥來寄也,寄之來不可拒,故至人不以得為悅。
其去不可圉,故至人不以失為憂。
今寄去則不樂,受而喜之,是以得失累乎其心,能勿驚乎?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而不去,正考父三命,循牆而走,則異於此。
疏義曰:至貴在我,足以并國爵,則軒冕在身,非性命之理也。
外物不可鈴,而求無益於得,以物之傥來寄也。
惟時無止,則寄之來不可拒其得之也,於我何加?故至人不以得為悅。
惟分無常,則寄之去不可圉,其失之也,於我何損?故至人不以失為憂。
昧者不知窮通,如寒暑之序,寄去則不樂,或隕獲於貧賤,受而喜之,或充诎於富貴,得失交戰於胸中,靈台且為之窒,其不驚者幾希。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而不去,正考父三命,循牆而走,豈以得失累其心哉? 何謂貴大患若身? 徽宗注曰:據利勢,擅賞罰,作福威,天下畏之如神明,尊之如上帝,可謂貴矣。
聖人則不以貴自累,故能長守貴而無息。
譬如人身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通於大同,則無入而不自得也。
世之人以物易性,故累物而不能忘勢,以形累心,故喪心而不能忘形,其患大矣。
疏義曰:以貴自居,未免有息,惟不自有其貴,則可以守貴矣。
猶人之一身,認為己有則動辄有礙,知身非我有,則可以保身矣。
今夫利勢之重得以據之,賞罰之權得以檀之,威福之柄得以專之,天下畏之如神明,尊之如上帝,其貴可謂無敵矣。
惟聖人執虛馭滿,不以貴自居,則雖貴而無息。
如人之有身,寓百骸以堕肢體,象耳目以黜聰明,離形而不拘於形,去智而不鑿以智,則同於大通,造乎不形,無入而不自得也,夫孰以身為息哉?妄庸之人不能盡性而志勢,累於物以易其性;不能盡心而忘形,累於形以喪其心。
以物易性,以形累心,其患大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徽宗注曰:人之生也,百骸九竅六髒赅而存焉,吾誰能為親?認而有之,皆惑也。
體道者解乎此,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孟子曰:夭壽不二。
顔子曰:回坐忘矣。
夫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于己,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此古之至人所以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
視萬物與我将擇焉而不可得,則吾身非吾有也。
上與造物者遊,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吾有何息?且寵者世所榮也,而以為辱,貴者人所樂也,而以為息,蓋外物之不可恃也,理固然矣。
誠能有之以無有j則雖寵而不辱,雖貴而無息。
伊尹之不以寵利居成功,堯之不以位為樂,幾是已。
疏義曰:形骸之内有真君,足以高天下;有真宰,足以制萬物。
形骸之外,百骸九竅六髒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苟不知索於形體之内,方且本身而異形,認而有之,皆感也。
惟體道者知形形之不形,雖其形化,而吾有不忘者存。
故朝聞道,夕死可矣。
孟子曰:夭壽不二。
齊壽夭也。
顔子曰:回坐忘矣。
忘物我也。
夫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于己,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此無他,知形骸之内有真君真宰者存,故總括百骸者,不能為之患也。
古之至人不以利累形,異乎見得而忘形;不以形累心,至於廢心而用形。
内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視萬物與我将擇焉而不得,則吾身非吾有也。
見不見之形,上與造物者遊,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夫孰足以息?心已是則雖寵而不辱,雖貴而無息,豈以世之所榮而為辱,人之所樂而為息哉?伊尹不以寵利居成功而得持寵之術,堯不以位為樂而得守貴之道,幾是已。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徽宗注曰:天下大器也,非道莫運;天下神器也,非道莫守。
聖人體道,故在宥天下,天下樂推而不厭。
其次則知貴其身而不自賤以役於物者,若可寄而已;知愛其身而不自賊以困於物者,若可托而已。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緒餘以為國家,土直以治天下。
世俗之君子,乃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夫? 疏義曰:六合内外,無盡無極,則天下大器也。
必有出乎器者,然後能運之,出乎器者,道也。
立乎不測,行乎無方,則天下神器也。
必有與於神者,然後能守之,與於神者,道也。
聖人體是以在己,故在天下而不淫其性,宥天下而不遷其德,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天下樂推而不厭矣。
其次則有明乎物物之非物,而無以天下為者,知一節重於一國,兩臂重於天下,身亦重於兩臂,貴其身而不自賊,愛其身而不自賤,若可寄托而已。
夫豈殘生傷性,以身為殉,樊然殽亂為物所役,薾然疲役為物所困,不知保身之道欤?莊子所謂道之真以治身,緒餘以為國家,土直以治天下,正謂是也。
世俗之君子不知身為生之主,乃殺身以成名,多方以喪生,逐物而不返,危身棄生以徇物,是猶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所喪多矣,豈不悲夫。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徽宗注曰:目主視,視以辯物,夷則平而無辯,非視所及,故名曰夷。
太易未見,氣是已。
疏義曰:天三生木,在人為肝,肝開竅於目,故於五事為視,則目主視故也。
明兩作離#2,寓象於目,而目之於色,合而後有見,則視以辮物故也。
然視而可見,未離乎色,或高或下,可得而辯也。
妙道非色,青然空然,曾無兆朕,視之不足見也。
其平坦然,孰辯高下?列子所謂太易未見,氣是已。
渾淪之初,氣且未見,其平可知,故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