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物所以運,所以盛,所以容可以類知矣。
老氏於斯三者,推而明之,舉一以知萬故也。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徽宗注曰:目圍二焉,其見者性也,徹而為明則作哲,足以斷天下之疑。
耳藏一焉,其聞者性也,徹而為聰則作謀,足以通天下之志。
睹道之人,無形之上,獨以神視,無聲之表,獨以氣聽,而視聽有不待耳目之用者,曾何聲色之足蔽哉?世之人役耳目於外物之累,故目淫於五色,耳淫於五音,而聰明為之衰,其於盲聾也何辯? 疏義曰:離再索得女,外奇内耦,其象為目,則目圍二也。
取諸八物為火,火則其光外景,故在性為見。
目徹為明,明以作哲,故足以斷天下之疑,五色孰得以亂其明?坎再索得男,外耦内奇,其象為耳,則耳藏一也。
取諸八物為水,水則其明内燭,故在性為聞。
耳徹為聰,聰以作謀,故足以通天下之志,五音孰得以汨其聰?睹道之人解乎此,造見見之妙,無形之上,獨以神視,故能見不見之形;造聞聞之妙,無聲之表,獨以氣聽,故能聞無聲之聲。
無所不見,無所不聞,視聽不用耳目,而所見所聞無适非真,普何聲色之足蔽哉?世之人所見不能勝,所睹不知聞,和於無聲,役耳目於外物之累,悅明而淫於色,孰知天下之正色?悅聰而淫於聲,孰知天下之大音?作聰明而聰明日衰,則不聰實無耳也,不明實無目也,其於聾盲奚擇?雖然人者自盲聾爾,豈聲音之能聾盲人哉。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徽宗注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五味,人之所同嗜也,而厚味實臘毒,故令人。
爽。
人之生也,形不盈仞,而心伴造化。
聖人之心,動而緯萬方,靜而镒天地。
世之人從事於田獵,而因以喪其良心,不足以自勝,可不謂大哀也耶? 疏義曰:人食刍豢,麋鹿食薦,鲫蛆食蛇,鸱鴉嗜鼠,四者孰知天下之正味?所謂正味,即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是也。
人皆知味之所味者有同嗜,而不知有味味者存,故以刍豢稻粱為足美。
然而厚味寔臘毒,雖可以養。
體,而失其大體矣。
此五味令人。
爽也。
蓋爽,差也,口爽則失其所謂正味矣。
且人之生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則形不盈仞也。
謷乎大哉,獨成其天,則心伴造化也。
聖人盡心之真,動而緯萬方,則周流無問,靜而镒天地,則旁燭無疆,方且禦六氣之辨,以遊無窮,尚何從事於田獵之間為哉?昧者不知,自勝為強,徒以習馳逐為務,或蹶趨以動其心,而不能自得,良心亦從而喪矣,可不謂大哀耶?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徽宗注曰:利以養人,而貨以化之,故交利而俱贍。
聖人不貴難得之貨,不貴異物,賤用物,欲人之安其分而無所奪也。
貴難得之貨,則至於次性命之情,而饕貴富,何行之能守?故令人行妨。
仲虺之稱湯曰:不殖貨利。
孔子之謂子貢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貨之妨行如此。
疏義曰:先王懋遷,有無化居,所以阜通貨賄,使交利而俱贍也。
蓋利所以養人,而化之則為貨,故交利而俱贍。
難得之貨,衣之不可衣,食之不可食,苟以是為貴,則至於次性命之情而饕富貴,攘奪誕謾,無所不至,欲民安性命之情,惟行之為守,難矣。
然則聖人不貴異物、賤用物者無他,欲人之安其分而無所奪也。
是以捐金於巉嵁之山,投珠於五湖之淵,不貴難得之貨,使人我之養畢足而止,孰有行妨者哉?仲虺之稱湯曰:不殖貨利。
則以動不為利正大人之行也。
孔子謂子貢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則以喻於利非君子之所為也。
莊子所以欲擿玉毀珠,而貴夫不利貨财者,以此。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徽宗注曰:八卦坤為腹,以厚載而容也。
離為目,以外視而明也。
厚載而容,則無所不受。
外視而明,則有所不及。
聖人以天下為度,故取此能容之腹,非事事而治之,物物而察之也。
故去彼外視之目。
莊子曰: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
故聖人去之。
疏義曰:坤厚載物,含萬物而化光,近取諸身則為腹,以厚載而容也。
外陽内陰,明兩作為離,近取諸身則為目,以外視而明故也。
厚載而容,則未嘗有擇,收而積之,亡處亡塊,故無所不受。
外視而明,則不能無辨,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故有所不及。
聖人泯是非,一好惡,以天下為度,故取此能容之腹,無所次擇,無所去取,非事事而治之,物物而察之也。
故去彼外視之目。
莊子曰: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
蓋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心有眼則開人而賊生也,故聖人不為目。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徽宗注曰: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居寵而以為榮,則辱矣。
處貴而以為累,則息莫大焉。
以富為是者,不能辭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辭名。
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茲寵辱所以若驚欤?慘怛之疾,恬愉之安,時集於體,休迫之恐,欣歡之喜,交溺於心,茲大息所以若身欤? 疏義曰:寵者人之所榮,在下之道也。
貴者人之所累,在上之道也。
居寵而以為榮,則席其寵矣,席其龐則辱。
或随之處貴而以為累,則矜其貴矣,矜其貴則息莫大焉。
以富為是者,不能辭祿,累於厚利故也。
以顯為是者,不能辭名,累於高名故也。
親權者,不能與人柄,以權勢不尤,則誇者悲故也。
於是三者操之則栗,所謂既得之,息失之也;舍之則悲,所謂寄去則不樂也。
茲寵辱所以若驚欤?集於體者,非有慘怛之疾,為陰陽之寇,則有恬愉之安。
涉人道之息溺於心者,非有休迫之恐,以毗於陰,則有欣歡之喜,以偏于陽,一身之息叢起交攻,貴而以為之累,其息亦若此而已。
此大息所以若身欤? 何謂寵辱?寵為下。
徽宗注曰:龍之為物,變化自如,不可制畜,可古覆焉,則志於豢養,有辱之道。
古之善為士者,三旌之位不足易其介,萬锺之祿不足遷其守,居寵而思危,在福而若沖,則何辱之有?食夫位也,慕夫祿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則人賤之矣。
故受寵於人,則為下之道。
疏義曰:行天莫如龍,合則成體,散則成章,此變化自如,不可制蓄也。
能見而
老氏於斯三者,推而明之,舉一以知萬故也。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徽宗注曰:目圍二焉,其見者性也,徹而為明則作哲,足以斷天下之疑。
耳藏一焉,其聞者性也,徹而為聰則作謀,足以通天下之志。
睹道之人,無形之上,獨以神視,無聲之表,獨以氣聽,而視聽有不待耳目之用者,曾何聲色之足蔽哉?世之人役耳目於外物之累,故目淫於五色,耳淫於五音,而聰明為之衰,其於盲聾也何辯? 疏義曰:離再索得女,外奇内耦,其象為目,則目圍二也。
取諸八物為火,火則其光外景,故在性為見。
目徹為明,明以作哲,故足以斷天下之疑,五色孰得以亂其明?坎再索得男,外耦内奇,其象為耳,則耳藏一也。
取諸八物為水,水則其明内燭,故在性為聞。
耳徹為聰,聰以作謀,故足以通天下之志,五音孰得以汨其聰?睹道之人解乎此,造見見之妙,無形之上,獨以神視,故能見不見之形;造聞聞之妙,無聲之表,獨以氣聽,故能聞無聲之聲。
無所不見,無所不聞,視聽不用耳目,而所見所聞無适非真,普何聲色之足蔽哉?世之人所見不能勝,所睹不知聞,和於無聲,役耳目於外物之累,悅明而淫於色,孰知天下之正色?悅聰而淫於聲,孰知天下之大音?作聰明而聰明日衰,則不聰實無耳也,不明實無目也,其於聾盲奚擇?雖然人者自盲聾爾,豈聲音之能聾盲人哉。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徽宗注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五味,人之所同嗜也,而厚味實臘毒,故令人。
爽。
人之生也,形不盈仞,而心伴造化。
聖人之心,動而緯萬方,靜而镒天地。
世之人從事於田獵,而因以喪其良心,不足以自勝,可不謂大哀也耶? 疏義曰:人食刍豢,麋鹿食薦,鲫蛆食蛇,鸱鴉嗜鼠,四者孰知天下之正味?所謂正味,即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是也。
人皆知味之所味者有同嗜,而不知有味味者存,故以刍豢稻粱為足美。
然而厚味寔臘毒,雖可以養。
體,而失其大體矣。
此五味令人。
爽也。
蓋爽,差也,口爽則失其所謂正味矣。
且人之生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則形不盈仞也。
謷乎大哉,獨成其天,則心伴造化也。
聖人盡心之真,動而緯萬方,則周流無問,靜而镒天地,則旁燭無疆,方且禦六氣之辨,以遊無窮,尚何從事於田獵之間為哉?昧者不知,自勝為強,徒以習馳逐為務,或蹶趨以動其心,而不能自得,良心亦從而喪矣,可不謂大哀耶?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徽宗注曰:利以養人,而貨以化之,故交利而俱贍。
聖人不貴難得之貨,不貴異物,賤用物,欲人之安其分而無所奪也。
貴難得之貨,則至於次性命之情,而饕貴富,何行之能守?故令人行妨。
仲虺之稱湯曰:不殖貨利。
孔子之謂子貢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貨之妨行如此。
疏義曰:先王懋遷,有無化居,所以阜通貨賄,使交利而俱贍也。
蓋利所以養人,而化之則為貨,故交利而俱贍。
難得之貨,衣之不可衣,食之不可食,苟以是為貴,則至於次性命之情而饕富貴,攘奪誕謾,無所不至,欲民安性命之情,惟行之為守,難矣。
然則聖人不貴異物、賤用物者無他,欲人之安其分而無所奪也。
是以捐金於巉嵁之山,投珠於五湖之淵,不貴難得之貨,使人我之養畢足而止,孰有行妨者哉?仲虺之稱湯曰:不殖貨利。
則以動不為利正大人之行也。
孔子謂子貢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則以喻於利非君子之所為也。
莊子所以欲擿玉毀珠,而貴夫不利貨财者,以此。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徽宗注曰:八卦坤為腹,以厚載而容也。
離為目,以外視而明也。
厚載而容,則無所不受。
外視而明,則有所不及。
聖人以天下為度,故取此能容之腹,非事事而治之,物物而察之也。
故去彼外視之目。
莊子曰: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
故聖人去之。
疏義曰:坤厚載物,含萬物而化光,近取諸身則為腹,以厚載而容也。
外陽内陰,明兩作為離,近取諸身則為目,以外視而明故也。
厚載而容,則未嘗有擇,收而積之,亡處亡塊,故無所不受。
外視而明,則不能無辨,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故有所不及。
聖人泯是非,一好惡,以天下為度,故取此能容之腹,無所次擇,無所去取,非事事而治之,物物而察之也。
故去彼外視之目。
莊子曰: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
蓋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心有眼則開人而賊生也,故聖人不為目。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徽宗注曰: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居寵而以為榮,則辱矣。
處貴而以為累,則息莫大焉。
以富為是者,不能辭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辭名。
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茲寵辱所以若驚欤?慘怛之疾,恬愉之安,時集於體,休迫之恐,欣歡之喜,交溺於心,茲大息所以若身欤? 疏義曰:寵者人之所榮,在下之道也。
貴者人之所累,在上之道也。
居寵而以為榮,則席其寵矣,席其龐則辱。
或随之處貴而以為累,則矜其貴矣,矜其貴則息莫大焉。
以富為是者,不能辭祿,累於厚利故也。
以顯為是者,不能辭名,累於高名故也。
親權者,不能與人柄,以權勢不尤,則誇者悲故也。
於是三者操之則栗,所謂既得之,息失之也;舍之則悲,所謂寄去則不樂也。
茲寵辱所以若驚欤?集於體者,非有慘怛之疾,為陰陽之寇,則有恬愉之安。
涉人道之息溺於心者,非有休迫之恐,以毗於陰,則有欣歡之喜,以偏于陽,一身之息叢起交攻,貴而以為之累,其息亦若此而已。
此大息所以若身欤? 何謂寵辱?寵為下。
徽宗注曰:龍之為物,變化自如,不可制畜,可古覆焉,則志於豢養,有辱之道。
古之善為士者,三旌之位不足易其介,萬锺之祿不足遷其守,居寵而思危,在福而若沖,則何辱之有?食夫位也,慕夫祿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則人賤之矣。
故受寵於人,則為下之道。
疏義曰:行天莫如龍,合則成體,散則成章,此變化自如,不可制蓄也。
能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