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徽宗注曰:萬物受命於無,而成形於有,谷之用無相,神之體無方,萬物所受命也。
玄者天之色,牝者地之類,萬物所成形也。
谷神以況至道之常,玄牝以明造物之妙。
疏義曰:且然無間謂之命,命之所禀者,誰欤?谷神是已。
物生成理謂之命,形之所賦者誰欤?玄牝是已。
虛而善應,視之不見其形,谷之用無相也。
圓而常運,索之莫知其所,神之體無方也。
物之所受命者在是矣。
赤黑為玄,故《易》稱天玄而地黃,則玄者天之色也。
陽為牡,陰為牝,故《易》稱坤利牝馬之正,則牝者地之類也。
物之所成形者在是矣。
谷神玄牝,異名同實,自其常存言之,則謂之谷神,所以況至道之常。
自其生出言之,則謂之玄牝,所以明造物之妙。
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徽宗注曰:莊子曰: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而見之者,必聖人已。
故於此明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物與天地,本無先後,明大道之序,則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然天地之所從出者,玄牝是已。
彼先天地生者,孰得而見之? 疏義曰:物之生也,其出無本,故莫見其根。
其來無進,故莫見其門。
惟聖人視人所不視,而見不見之形,則自本自根,而為衆妙之門者。
知之如視矣,故直指本宗,明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莊子所謂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者,此也。
且天辟乎上,地辟乎下,人處其中,則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則物與天地烏可以先後觀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特道之序爾。
夫天地所從出者,名之為玄牝,則先天地生者,果可得而見。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徽宗注曰: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火之傳不知其盡也。
夫是之謂綿綿若存。
茫然天造,任一氣之自運,倏爾地化,委衆形之自殖,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非力緻也,何勤之有? 疏義曰:綿綿者,不絕之謂。
若存者,不亡之謂。
經言湛兮似或存幾是已。
至道之極,先天地而無始,後天地而無終,僭然若亡而存,可謂自古以固存也。
猶火之傳焉,因薪顯照,綠盡複入薪,雖盡而未始有盡也。
夫是之謂綿綿若存。
然而天積氣爾,萬物之所資始,然天之造物,任一氣之自運,非緻力以造之也。
地積形爾,萬物之所資生,然地之化物,委衆形之自殖,非政力以化之也。
大哉乾元,以易而知;至哉坤元,以簡而能。
妙用所具,不假施為,自然而已,何勤之有?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徽宗注曰:天穹窿而位乎上,經為日月,緯為星辰,而萬物覆焉。
地磅磚而位乎下。
結為山嶽,融為川澤,而萬物載焉。
萬物覆載於天地,天地無心於萬物,故天确然而常運,地險然而常處,所以能長且久也。
天地有心於生物,則天俄而可度,其覆物也淺矣,地俄而可測,其載物也薄矣。
若是則有待也,而生烏能長生? 疏義曰:輕清為天,以圓而動,故其體穹窿而位乎上。
重濁為地,以方而靜,故其體磅磚而位乎下。
天以氣運乎上,則日月也,星辰也,皆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凡戴天者,皆其所覆焉。
地以形處乎下,則山嶽也,川澤也,皆積形之成乎地者也?凡履地者,皆其所載焉。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萬物覆載於天地。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無心於萬物。
故确然示人以易而其運不息,險然示人以簡而其處不已,此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也。
苟或任機械,恃智巧,簡發數米物,刻而雕之,是有心於生物也,焉得力而給諸天地之神明?殆将可以數推,可以智測,覆載之功淺且薄矣。
若是則有待而生,與物奚擇哉?夫惟不自生,而冥於不生之境,所以能長生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徽宗注曰:天運乎上,地處乎下,聖人者位乎天地之中。
達而為三才者,有相通之用。
辮而為三極者,有各立之體。
交而為三靈者,有無不妙之神。
然則天地之與聖人,鹹得乎道,而聖人之所以治其身,亦天地已。
故此章先言天地之不自生,而繼之以聖人不自有其身也。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是謂後其身。
後其身,則不與物争,而天下莫能與之争,故曰後其身而身先。
在塗不争崄易之利,冬夏不寺#4陰陽之和,外死生,遺禍福,而神未嘗有所困也,是謂外其身而身存。
夫聖人之所以治其身者如此,況身外之事物乎?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
形将自正,物我為一,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此其效欤。
疏義曰:天職生覆,故運乎上。
地職形載,故處乎下。
聖職教化,故位乎天地之中焉。
以其用相通,故謂之三才。
以其體各立,故謂之三極。
以其神不離,故謂之三靈。
即是以觀天地之與聖人,進雖異而道則一而已。
聖人之治身,不可他求,觀諸天地斯可矣。
故此章先言天地而繼之以聖人也。
蓋不自生則忘生也,不自有其身則忘身也,忘生而長生,忘身而身存,此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也。
自後者人先之,故人皆取先,己獨取後,經所謂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也。
川澤納污,國君含垢,故受天下之垢,經所謂受國之垢,是
玄者天之色,牝者地之類,萬物所成形也。
谷神以況至道之常,玄牝以明造物之妙。
疏義曰:且然無間謂之命,命之所禀者,誰欤?谷神是已。
物生成理謂之命,形之所賦者誰欤?玄牝是已。
虛而善應,視之不見其形,谷之用無相也。
圓而常運,索之莫知其所,神之體無方也。
物之所受命者在是矣。
赤黑為玄,故《易》稱天玄而地黃,則玄者天之色也。
陽為牡,陰為牝,故《易》稱坤利牝馬之正,則牝者地之類也。
物之所成形者在是矣。
谷神玄牝,異名同實,自其常存言之,則謂之谷神,所以況至道之常。
自其生出言之,則謂之玄牝,所以明造物之妙。
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徽宗注曰:莊子曰: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而見之者,必聖人已。
故於此明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物與天地,本無先後,明大道之序,則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然天地之所從出者,玄牝是已。
彼先天地生者,孰得而見之? 疏義曰:物之生也,其出無本,故莫見其根。
其來無進,故莫見其門。
惟聖人視人所不視,而見不見之形,則自本自根,而為衆妙之門者。
知之如視矣,故直指本宗,明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莊子所謂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者,此也。
且天辟乎上,地辟乎下,人處其中,則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則物與天地烏可以先後觀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特道之序爾。
夫天地所從出者,名之為玄牝,則先天地生者,果可得而見。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徽宗注曰: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火之傳不知其盡也。
夫是之謂綿綿若存。
茫然天造,任一氣之自運,倏爾地化,委衆形之自殖,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非力緻也,何勤之有? 疏義曰:綿綿者,不絕之謂。
若存者,不亡之謂。
經言湛兮似或存幾是已。
至道之極,先天地而無始,後天地而無終,僭然若亡而存,可謂自古以固存也。
猶火之傳焉,因薪顯照,綠盡複入薪,雖盡而未始有盡也。
夫是之謂綿綿若存。
然而天積氣爾,萬物之所資始,然天之造物,任一氣之自運,非緻力以造之也。
地積形爾,萬物之所資生,然地之化物,委衆形之自殖,非政力以化之也。
大哉乾元,以易而知;至哉坤元,以簡而能。
妙用所具,不假施為,自然而已,何勤之有?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徽宗注曰:天穹窿而位乎上,經為日月,緯為星辰,而萬物覆焉。
地磅磚而位乎下。
結為山嶽,融為川澤,而萬物載焉。
萬物覆載於天地,天地無心於萬物,故天确然而常運,地險然而常處,所以能長且久也。
天地有心於生物,則天俄而可度,其覆物也淺矣,地俄而可測,其載物也薄矣。
若是則有待也,而生烏能長生? 疏義曰:輕清為天,以圓而動,故其體穹窿而位乎上。
重濁為地,以方而靜,故其體磅磚而位乎下。
天以氣運乎上,則日月也,星辰也,皆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凡戴天者,皆其所覆焉。
地以形處乎下,則山嶽也,川澤也,皆積形之成乎地者也?凡履地者,皆其所載焉。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萬物覆載於天地。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無心於萬物。
故确然示人以易而其運不息,險然示人以簡而其處不已,此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也。
苟或任機械,恃智巧,簡發數米物,刻而雕之,是有心於生物也,焉得力而給諸天地之神明?殆将可以數推,可以智測,覆載之功淺且薄矣。
若是則有待而生,與物奚擇哉?夫惟不自生,而冥於不生之境,所以能長生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徽宗注曰:天運乎上,地處乎下,聖人者位乎天地之中。
達而為三才者,有相通之用。
辮而為三極者,有各立之體。
交而為三靈者,有無不妙之神。
然則天地之與聖人,鹹得乎道,而聖人之所以治其身,亦天地已。
故此章先言天地之不自生,而繼之以聖人不自有其身也。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是謂後其身。
後其身,則不與物争,而天下莫能與之争,故曰後其身而身先。
在塗不争崄易之利,冬夏不寺#4陰陽之和,外死生,遺禍福,而神未嘗有所困也,是謂外其身而身存。
夫聖人之所以治其身者如此,況身外之事物乎?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
形将自正,物我為一,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此其效欤。
疏義曰:天職生覆,故運乎上。
地職形載,故處乎下。
聖職教化,故位乎天地之中焉。
以其用相通,故謂之三才。
以其體各立,故謂之三極。
以其神不離,故謂之三靈。
即是以觀天地之與聖人,進雖異而道則一而已。
聖人之治身,不可他求,觀諸天地斯可矣。
故此章先言天地而繼之以聖人也。
蓋不自生則忘生也,不自有其身則忘身也,忘生而長生,忘身而身存,此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也。
自後者人先之,故人皆取先,己獨取後,經所謂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也。
川澤納污,國君含垢,故受天下之垢,經所謂受國之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