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所謂大定持之而循有照也。

    若然,則非作非止,悟然若亡而存;非有非無,油然不形而神。

    湛然常寂於其存也,似之而非也,故或之。

    或之者,疑之也。

    豈滞於一曲而言之哉?湛兮似或存,此其道欤?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徽宗注曰:象者,物之始見。

    帝者,神之應物。

    物生而後有象,帝出而後妙物。

    象帝者,群物之始,而道實先之。

    莊子所謂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孰知之者?故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疏義曰:見乃謂之象,則象者物之始見。

    帝出乎震,則帝者神之應物。

    入於不生,故無相可求;堕於有生,故有象可見。

    物主然後有象也。

    萬物之出帝,則出而不辭,萬物之入帝,則入而不違,帝出而後妙物也。

    象者,形之兆。

    帝者,物之尊。

    故為群物之始。

    然象也,帝也,一出於道則道實先之矣。

    莊子所謂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也。

    天在天成象,道生之,帝以妙物,道神之,則舉天下萬物之多,孰先於道者?雖然道無色也,故視之不見;無聲也,故聽之不聞;無形也,故搏之不得。

    雖有乎出,其出無本無旁,莫見其門,孰知之者?故曰吾不知誰之子。

    與莊子所謂不知其誰何同意。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徽宗注曰:恩生於害,害生於恩,以仁為恩,害則随至。

    天地之於萬物,聖人之於百姓,輔其自然,無愛利之心焉,仁無得而名之。

    束刍為狗,祭祀所用,适則用之,過則棄之。

    彼萬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曾何容心焉? 疏義曰:愛人利物之謂弁。

    有心於愛人,則其愛不博;有心於利物,則其利不周。

    蓋以仁為恩,未免於有心故也。

    且原恩之所起,常本於害,要害之所起,常出於恩。

    有害而恩随之,有恩而害繼焉,自然之理也。

    天地無心於萬物,聖人無心於百姓,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故無所不愛,亦無所不利。

    受施者不報,蒙澤者不謝,利澤施乎萬世。

    不為愛人,仁烏得而名之?莊子所謂大仁,不仁是已。

    猶之刍狗焉,其未陳也,盛以筐衍,巾以文繡,屍祝齋戒以将之。

    及其既陳也,行者錢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彼萬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曾何用心焉?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 徽宗注曰:橐鑰虛而能受,受而能應,故應而不窮。

    有實其中,則觸處皆礙,在道為一偏,物為一曲#3。

     疏義曰:橐之能容,鑰之能鳴,二者皆虛而能受,受而能應者也。

    随感随應,果有窮乎?天地之間,一氣潛運,周遍無外,至無以供其求,猶之橐鑰也。

    一物實之,無适非礙,天地之大,豈蔽於一偏,滞於一曲哉。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徽宗注曰:虛己以遊世,則泛應而曲當,故曰虛而不屈。

    迫而後動,則運量而不匮,故曰動而愈出。

    聖人出應帝王,而無言為之累者,此也。

     疏義曰:天地之大,聖人法之,虛其體也,自其用也。

    攝用歸體,故寂然不動,萬物莫如,以傾其固,以之泛應,有不當乎?從體起用,故動而不窮,既已與人己愈有,以之運量,果有匮乎?虛己以遊世,必迫而後動,故終身言而無失言之愆,無不為而無有為之僞。

    其於應帝王,蓋有餘裕矣。

    莊子所謂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者,此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徽宗注曰:鑰虛以待氣,氣至則鳴,不至則止。

    聖人之言似之。

    辨者之囿,言多而未免夫累,不如守中之愈也。

    慎汝内,閉汝外,收視反聽,複以見天地之心焉,此之謂守中。

     疏義曰:凡樂皆出於虛,鑰之為器、律度量衡所自出,樂之本在是焉。

    故《詩》稱以鑰不僭者謂此,所謂虛以待氣,氣至則鳴,不至則止者也。

    聖人得言之,解鳴而當律,有問而應之,無不異此。

    若孔子之欲無言,孟子以好辮為不得已者,為是故也。

    彼不能忘言之人,又離曼衍辭至於數萬,書至於五車,是辯者之囿也,雖多亦奚以為?守中者不然,極物之真而守其本,命物之化而守其宗,慎其外而無外較之繁,閉其内而無内千之缪。

    目無所見,收其視也,視乎冥冥;耳無所聞,反其聽也,聽乎無聲。

    複以自知而天地之心坦然可見,守此勿失,雖終身不言,未嘗不言,又奚以譊譊為哉?蓋中通上下有之,所謂天下之大本也。

    言之畢不出於此,即多言以交之,不如守中之愈也。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 徽宗注曰:有形則有盛衰,有數則有成壞,形數具而生死分,物之理也。

    谷應群動而常虛,神妙萬物而常寂,真常之中,與道為一,不麗于形,不堕於數,生生而不窮,如日月焉,終古不息,如維鬥焉,終古不忒,故雲不死。

     疏義曰:盛極則衰,衰極則盛,有形者然也。

    成已俄壞,壞已俄成,有數者然也。

    既已為物矣,未有逃乎形數者,此所以有生者必有死也。

    一陰落乎下,一陽徂乎上,未離乎陰陽者,莫不皆然。

    谷神則異是矣,受而不積,應群動而常虛,陰陽不測,妙萬物而常寂,真常之中與道為一。

    不可以形求、不可以數索,彼形有盡而此無盡,彼數有終而此無終,化出萬有,生生不窮,所謂未嘗死者是已。

    如彼日月,一往一來,運行不息;如彼維鬥,一南一北,斡旋不忒,又焉知其所終哉? 是謂玄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