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謂社稷主是也。

    凡此皆後其身者也,惟後其身,則以柔弱謙下為表,而不與物争。

    夫惟不争,則虛己以遊世,孰能害之?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此身先之道也,是之謂後其身而身先。

    伥伥而往者,不避川谷險易之利,人所争也,今則在塗不争險易之利。

    違寒就溫者,自然之性,陰陽之和,亦所争也,今則冬夏不争陰陽之和。

    悅生而惡死,向福而避禍,人之情也,今則外死生,遺禍福。

    此無他,知身非我有,而四肢百骸将為塵垢,故能大同於物,而不自有其身也。

    若然,則寓百骸象耳目,而神未嘗有所困,物孰能害之?是之謂外其身而身存。

    人莫重於一身,聖人治之尚且如此,況身外之事物乎?遭之而不違,知其來不可圉,過之而不守,知其去不可止。

    不累於形,而體性抱神,與人為徒,以遊世俗之間。

    形将自正,物我為一,長生久視而與天地并,則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又何難焉?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徽宗注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道者為之公,天地體道故無私,無私故長久。

    聖人體道故無私,無私故常存。

    自營為私,未有能成其私者也。

     疏義曰:天地者,有形之大也,其異於萬物者,以長久故也。

    聖人之於民類也,其異於衆人者,以常存故也。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天地所以生生而長久,聖人所以保位而常存,以無私故也。

    橫私於道,不得道。

    道者為之公焉,其能無私,以體道故也。

    韓非曰:自營為私,背私為公。

    夫不自生也,外其身也,豈自營哉。

    所以緻長久而身存也,是之謂成其私。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 徽宗注曰:《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

    莊子曰:離道以善,善名既立,則道之體虧。

    然天一生水,離道未遠,淵而虛,靜而明,是謂天下之至精,故上善若水。

     疏義曰:陰陽者,氣之大。

    自其未見氣言之則非陰非陽者,道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自其行於萬物者,言之則不離陰陽者,亦道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即物而言之爾。

    自道而降,人之可欲,唯善為先,則繼之者善也。

    夫道一而已,既已謂之善,則分於道矣。

    其相分也,乃相繼也,故莊子曰:離道以善。

    蓋善名既立,則渾全既析,而道之體虧。

    然而九疇以五行為初,五行以水為先,則天一生水,離道未遠也。

    雖濫而不失其監,淵而虛也。

    澄之而須眉可燭,靜而明也。

    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於此?然則上善若水,異乎天下皆知善之為善者矣。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所惡,故幾於道。

     徽宗注曰:融為雨露,萬彙以滋;凝為霜雪,萬彙以成。

    疏為江河,聚為沼址;泉深海大,以汲以藏以裕。

    生殖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

    以利萬物,孰善於此?善利萬物,萬物蒙其澤,受其施,而常處於柔弱不争之地,納污受垢,不以自好,累乎其心,故於道為近。

    幾,近也。

     疏義曰:天一生水,周流無際,其在天也,陽氣勝則融為雨露,敷施以生物,而萬彙以滋。

    陰氣勝則凝為霜雪,刻制以成物,而萬寶以成。

    其在地也,疏為江河,聚為沼址;包之反流全一,為泉之深,視之不見水端,為海之大,以汲以藏以裕。

    生殖而其養不窮,萬物皆往資焉不匮,而随取随給,以利萬物,孰善於此?其善利萬物,在天為雨露之類,而萬物蒙其澤;在地為淵泉之類,而萬物受其施。

    然其性解緩,而常處於柔弱不争之地,納污受垢,不以自好,累乎其心,則於道為近。

    蓋幾也,幾者動之微,幾動‘而未至特鄉所至爾,故幾訓近。

    幾於道,則近於道故也。

     居善地, 徽宗注曰:行於地中,流而不盈。

     疏義曰:水曰潤下,故由地中行。

    盈科而後進,故流而不盈也。

     心善淵, 徽宗注曰: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

     疏義曰: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測之而益深也;千裡之廣不足以舉其大,窮之而益遠也。

     與善仁, 徽宗注曰:兼愛無私,施而無擇。

     疏義曰:霜露所墜,無有遠迩,極地所載,鹹被其澤,可謂兼愛無私,施而無擇矣。

     言善信, 徽宗注曰:避礙而通諸海,行險而不失其信。

     疏義日:學海而至于海,所謂避礙而通諸海也。

    萬折而必歸於東,所謂行險而不失其信也。

     政善治, 徽宗注曰:污者潔之,險者夷之,順物之理,無容心焉,故無不治。

     疏義曰:以出以入就鮮潔,則污者潔之也。

    主量叉平,則險者夷之也。

    若有次行之,以順物之理,無容心也。

    夫然故澹然無治,而無不治矣。

     事善能, 徽宗注曰:因地而為曲直,因器而為方圓,趣變無常而常,可以為平,無能者若是乎? 疏義曰:流行順理,故因地而為曲直。

    随取随應,故因器而為方圓。

    搏之可使過颡,激之可使在山,而其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則趣變無常,而常可以為平也,無能者若是乎? 動善時。

     徽宗注曰:陽釋之而伴,陰凝之而冰,次諸東方則束流,次諸西方則西流,動而不括,宜在随時而已。

     疏義曰:時方在春,陽氣發於上,則冰解而為水,陽釋之而泮也。

    時方在冬,陰氣極於上,則水結而為冰,陰凝之而冰也。

    不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