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故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已,認而有之,亦已惑矣,故曰功成不居。
有居則有去,古今是也。
在己無居,物莫能遷,适來時也,适去順也,何加損焉?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疏義曰:以一身對群動之至,以一心膺萬務之求,物或采之,不得六出,事或迫之,不得不動,如監焉應而不藏,如谷焉虛而能受,妍醜美惡,無所辭也。
若是,則其於泛應酬醉,蓋有餘裕矣。
苟或敵紛趨寂,懼有樂無,則物何自而開?務何自而成?天下何賴焉?是之謂萬物作而不辭。
自生自化,而生生化化者,不屍其功;自形自色,而形形色色者,不擅其成。
有形者以形自奮,有性者以性自适,認而有之則亦惑矣。
是之謂生而不有。
聖人應世無心而已,其整萬物,非有心於整之也。
妻然似秋而綽乎其殺,故殺之而不怨。
其澤萬世,非有心於澤之也,暖然似春而與物為恩,故澤及萬世,不為愛人。
天無不覆,吾有道以覆其所覆;地無不載,吾有道以載其所載。
一根黃之細,若與之扶疏,一蠛蠓蚝之微,若與之承翼。
雖非物刻而雕之,其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若刻雕衆形焉,是豈智巧果敢之列哉。
夫整萬物也,澤及萬世也,覆載天地、刻雕衆形也,未免乎為矣。
然而不為戾也,不為仁也,不為巧也,則為出於無為,而不恃其成矣。
是之謂為而不恃。
四時殊氣,運而無止,戊出則丁藏,甲旺則癸廢,相為消息,相為盈虛,過而不留、天道已行矣。
聖人與天為徒,蕩蕩乎民無能名,而巍巍乎其有成功。
雖無意於立功,而天下歸功焉。
方将去功與名,還與衆人,不以為己私分。
夫豈認以為實而固有之哉,是之謂功成不居。
停燈於釭,前焰非後焰;借明於鑒,今形非昔形。
以往者為古,以今者為今,心未及言,所謂今者已遷而為古矣。
以有居則有去也,蓋神無屍而無居,屍焉而居人爾。
惟聖人執神而固,不傾於物,故在己無居,物莫能遷,不系累於方來,知适來時也,不留情於既往,知适去順也,曾何加損哉?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徽宗注曰:尚賢則多知,至於天下大駭,儒墨畢起。
貴貨則多欲,至於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不尚賢,則民各定其性命之分,而無所誇跂,故曰不争。
不貴貨,則民各安其性命之情,而無所觊觎,故不為盜。
莊子曰: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旅獒》曰: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疏義曰:尚者,别而向之之謂。
以賢為尚,則愚智相欺,善否相非,民始惑亂,至於天下大駭,儒墨畢起,所謂舉賢則民相軋也。
貴者,曰而人之之謂。
以貨為貴,則敵羨之心生,不足之慕起,見得忘形,見利忘真,至於正晝為盜,日中穴阫,所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也。
惟不以賢為尚,則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民各定其性命之分,孰肯内于外大以為誇,其行不正而為跋哉?各止其所而無所争斯已矣。
莊子所謂削曾史之行,天下之德始玄同者,此也。
惟不以貨為貴,則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民各安其性命之情,孰肯有見於豈而為觊,有見於俞而為觎哉?舉滅其賊心而不為盜斯已矣。
莊子所謂撾玉毀珠,小盜不起者,此也。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徽宗注曰:人之有欲,次性命之情以争之,而攘奪誕謾,無所不至。
伯夷見右之可欲,餓於首陽之下。
盜壞見利之可欲,暴於東陵之上。
其熱焦火,其寒凝冰,故其心則憤亂憤驕,而不可系道。
至於聖人者,不就利,不違害,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則孰為可欲?欲慮不萌,吾心湛然,有感斯應,止而無所礙,動而無所逐也,孰能亂之?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
疏義曰:衆人見物不見道,故所見無非欲者。
聖人見道不見物,故所見無可欲者。
所見無可欲者,則以所見勝所睹也,是以靈台有持而外滑舉消。
所見無非欲者,則以所睹勝所見也,是以逐物忘返,失真湛僞。
蓋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之於味,鼻之於齅,是人之所欲也。
妄庸之人不知五色亂目,五聲亂耳,五味濁口,五臭熏鼻,次性命之情以争之,攘奪誕謾,無所不至。
累於厚利者以身徇利,累於名高者以身殉名。
若伯夷與盜壞,一則死名,一則死利,幾以見浴利之可欲故爾。
其熱焦火,得之則喜,其寒凝冰,失之則懼,不能操之而存其心,至於憤亂憤驕而不可系,是猶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也,豈不惑哉。
聖人異乎此,不就利,不違害,知利害之同源;不榮通,不醜窮,以窮通為一緻。
欲慮不萌,一毫不撄,吾心湛然,物莫能搖,感而遂通,能定能應。
止而無所礙,不膠於靜,動而無所逐,不流於動,覆卻萬方,陳乎前不得以入其舍。
孰能亂之?孔子之不惑,孟子之不動心,其得此矣。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徽宗注曰:谷以虛故應,镒以虛故照,管鑰以虛故受,耳以虛故能聽,目以虛故能視,鼻以虛故能齅。
有實其中,則有礙於此。
聖人不得已而臨往天下,一視而同七,笃近而舉遠,因其固然,付之自爾,何容心焉?堯之舉舜而用鲧,
有居則有去,古今是也。
在己無居,物莫能遷,适來時也,适去順也,何加損焉?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疏義曰:以一身對群動之至,以一心膺萬務之求,物或采之,不得六出,事或迫之,不得不動,如監焉應而不藏,如谷焉虛而能受,妍醜美惡,無所辭也。
若是,則其於泛應酬醉,蓋有餘裕矣。
苟或敵紛趨寂,懼有樂無,則物何自而開?務何自而成?天下何賴焉?是之謂萬物作而不辭。
自生自化,而生生化化者,不屍其功;自形自色,而形形色色者,不擅其成。
有形者以形自奮,有性者以性自适,認而有之則亦惑矣。
是之謂生而不有。
聖人應世無心而已,其整萬物,非有心於整之也。
妻然似秋而綽乎其殺,故殺之而不怨。
其澤萬世,非有心於澤之也,暖然似春而與物為恩,故澤及萬世,不為愛人。
天無不覆,吾有道以覆其所覆;地無不載,吾有道以載其所載。
一根黃之細,若與之扶疏,一蠛蠓蚝之微,若與之承翼。
雖非物刻而雕之,其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若刻雕衆形焉,是豈智巧果敢之列哉。
夫整萬物也,澤及萬世也,覆載天地、刻雕衆形也,未免乎為矣。
然而不為戾也,不為仁也,不為巧也,則為出於無為,而不恃其成矣。
是之謂為而不恃。
四時殊氣,運而無止,戊出則丁藏,甲旺則癸廢,相為消息,相為盈虛,過而不留、天道已行矣。
聖人與天為徒,蕩蕩乎民無能名,而巍巍乎其有成功。
雖無意於立功,而天下歸功焉。
方将去功與名,還與衆人,不以為己私分。
夫豈認以為實而固有之哉,是之謂功成不居。
停燈於釭,前焰非後焰;借明於鑒,今形非昔形。
以往者為古,以今者為今,心未及言,所謂今者已遷而為古矣。
以有居則有去也,蓋神無屍而無居,屍焉而居人爾。
惟聖人執神而固,不傾於物,故在己無居,物莫能遷,不系累於方來,知适來時也,不留情於既往,知适去順也,曾何加損哉?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徽宗注曰:尚賢則多知,至於天下大駭,儒墨畢起。
貴貨則多欲,至於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不尚賢,則民各定其性命之分,而無所誇跂,故曰不争。
不貴貨,則民各安其性命之情,而無所觊觎,故不為盜。
莊子曰: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旅獒》曰: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疏義曰:尚者,别而向之之謂。
以賢為尚,則愚智相欺,善否相非,民始惑亂,至於天下大駭,儒墨畢起,所謂舉賢則民相軋也。
貴者,曰而人之之謂。
以貨為貴,則敵羨之心生,不足之慕起,見得忘形,見利忘真,至於正晝為盜,日中穴阫,所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也。
惟不以賢為尚,則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民各定其性命之分,孰肯内于外大以為誇,其行不正而為跋哉?各止其所而無所争斯已矣。
莊子所謂削曾史之行,天下之德始玄同者,此也。
惟不以貨為貴,則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民各安其性命之情,孰肯有見於豈而為觊,有見於俞而為觎哉?舉滅其賊心而不為盜斯已矣。
莊子所謂撾玉毀珠,小盜不起者,此也。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徽宗注曰:人之有欲,次性命之情以争之,而攘奪誕謾,無所不至。
伯夷見右之可欲,餓於首陽之下。
盜壞見利之可欲,暴於東陵之上。
其熱焦火,其寒凝冰,故其心則憤亂憤驕,而不可系道。
至於聖人者,不就利,不違害,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則孰為可欲?欲慮不萌,吾心湛然,有感斯應,止而無所礙,動而無所逐也,孰能亂之?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
疏義曰:衆人見物不見道,故所見無非欲者。
聖人見道不見物,故所見無可欲者。
所見無可欲者,則以所見勝所睹也,是以靈台有持而外滑舉消。
所見無非欲者,則以所睹勝所見也,是以逐物忘返,失真湛僞。
蓋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之於味,鼻之於齅,是人之所欲也。
妄庸之人不知五色亂目,五聲亂耳,五味濁口,五臭熏鼻,次性命之情以争之,攘奪誕謾,無所不至。
累於厚利者以身徇利,累於名高者以身殉名。
若伯夷與盜壞,一則死名,一則死利,幾以見浴利之可欲故爾。
其熱焦火,得之則喜,其寒凝冰,失之則懼,不能操之而存其心,至於憤亂憤驕而不可系,是猶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也,豈不惑哉。
聖人異乎此,不就利,不違害,知利害之同源;不榮通,不醜窮,以窮通為一緻。
欲慮不萌,一毫不撄,吾心湛然,物莫能搖,感而遂通,能定能應。
止而無所礙,不膠於靜,動而無所逐,不流於動,覆卻萬方,陳乎前不得以入其舍。
孰能亂之?孔子之不惑,孟子之不動心,其得此矣。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徽宗注曰:谷以虛故應,镒以虛故照,管鑰以虛故受,耳以虛故能聽,目以虛故能視,鼻以虛故能齅。
有實其中,則有礙於此。
聖人不得已而臨往天下,一視而同七,笃近而舉遠,因其固然,付之自爾,何容心焉?堯之舉舜而用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