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為美惡?性本一緻,孰為善否?有美也,惡為之對,故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有善也,不善為之對,故曰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世之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臭腐,神奇複化為臭腐,臭腐複化為神奇,則美與惡奚辨?昔之所是,今或非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則善與不善奚擇?聖人體真無而常有,即妙用而常無,美惡善否,蓋将簡之而弗得,尚何惡與不善之能累哉? 疏義曰:天下無二道,自其同者視之,美惡之名俱泯,一性無性,自本觀之,善惡之端不立。

    然有上而下為之亞,故有美而惡為之對,有左而右為之亞,故有善而不善為之對。

    欲有彼而無此,是欲有陰而無陽也,奚可得哉?世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以神奇為美,以臭腐為惡,而美惡容心,以此為是,以彼為非,而善否相非。

    殊不知大化無常,瞬息不停,正複為奇,善複為妖,臭腐神奇,疊運更化。

    初無美惡,理無常是,事無常非,或是或非,随得随失。

    初無善否,一生一殺,一予一奪,亦相分也,亦相繼也,烏可以差殊觀哉?惟聖人覺此而冥焉,極物之真而守其本,命物之化而守其宗,雖無為而不廢於有為,體真無而常有也,雖事事而一出於無事,即妙用而常無也。

    夫然故泯好惡於一緻,而付是非於兩行。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為美;惡者自惡,吾不知其為惡。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恢詭谲怪,道通為一,雖欲簡之,不可得也,尚何惡與不善之能累哉?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随。

     徽宗注曰:太易未判,萬象同體。

    兩儀既生,物物為對。

    此六對者,群變所交,百慮所生,殊塗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自出者也。

    無動而生有,有複歸無,故曰有無之相生。

    有涉險之難,則知行地之易,故曰難易之相成。

    長短之相形,若尺寸是也。

    高下之相傾,若山澤是也。

    聲舉而響應,故曰聲音之相和。

    形動而影從,故曰前後之相随。

    陰陽之運,四時之行,萬物之理,俄造而有,倏化而無。

    其難也,若有為以經世;其易也,若無為而适己。

    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天之自高,地之自下,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應,春先而夏從,長先而少從,對待之境,雖皆道之所寓,而去道也遠矣。

    疏義曰:太易之先,一氣未見,渾淪完具,玄未判離,萬象所以同體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道立於兩,有對有待,物物所以為對也。

    真常散而為群變,一緻分而為百慮,同歸别而為'殊塗,未有逃此六對者。

    是以申於東南則無動而生有,屈於西北則有極而歸無,一有一無,若循環然,有無之相生如此。

    先難者後必易,多易者終必難,有涉險之難為,天下之難事,則知行地之易,斯無難矣,難易之相形如此。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非尺之長,無以見寸之短,所謂長短之相形也。

    山殺瘦,澤增肥,非山之高,無以見澤之下,所謂高下之相傾也。

    聲動不生聲而生響,則聲舉而響應矣,此聲音之相和也。

    形動不生形而生影,則形動而影從矣,此前後之相随也。

    自其理其事,其形其勢,以至其聲其數,分而為陰陽,列而為四時,散而為萬物,無非六對者。

    俄造而有,有生於無也;倏化而無,物不終有也。

    襲諸人間,知有為之匪易;退藏於密,覺無為之非難。

    登高不可以為長,長非有餘,性長非所斷也;居下不可以為短,短非不是,性短非所續也。

    高高在上,固非人為,天之自高也;險然處下,亦非或使,地之自下也。

    以聲律相召,則或官或角,随鼓而動。

    其随序相理,則四時長幼各有其倫。

    凡涉於對待之境,雖皆道之所寓,不離於道而於道相去遠矣。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徽宗注曰:處無為之事,莊子所謂無為而用天下也。

    行不言之教,《易》所謂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也。

    為則有成虧,言則有當愆,曾未免乎累,豈聖人所以獨立于萬物之上,化萬物而物之所不能累欤? 疏義曰: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

    無為之事,則為出於無為,是乃所謂無為而用天下也。

    蓋用天下,則已接於事矣。

    惟本於無為,則雖事而未嘗涉為之之邊。

    舜之不事,诏而萬物成,其得此也。

    修道之謂教。

    不言之教,則以身教而人從之,是乃所謂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也。

    蓋設教則既交於物矣,惟出於神道,則雖教未嘗發言之之意。

    王馳立不教,坐不議,其得此也。

    且無為則真,有為則僞。

    從事於務,涉於人為,果且無成與虧乎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上說下教,強聒不舍,未免乎有當有愆矣。

    聖人朝徹見獨,體道之無,應物之有,於事則無為而成,於教則無言而心悅,舉天下萬物之多,曾不足以芥蒂其胸,次彼六對者,烏能為之累哉?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徽宗注曰:萬物并作,随感而應,若鑒對形,妍醜畢現。

    若谷應聲,美惡皆赴,無所辭也。

    故曰作而不辭。

    自形自化,自生自色,各極其高大,而遂其性,孰有之哉?故曰生而不有。

    整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為巧,故曰為而不恃。

    四時之運,功成者去,天之道也。

    聖人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