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元之至,推其所以維綱一元者,果何物哉?同出於道而已。

    所謂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者,以此。

    此道之顯於有名者也。

    夫道一而已矣,合則成體,散則成始。

    自其本宗言之,則隐於無名,斯謂之始。

    自其生出言之,則顯於有名,斯謂之母。

    言雖異而本則一也。

    雖然天地始者,今日是也。

    誠能於道有見,則未有天地可得而知矣,此聖人所以後天地而知天地之始欤?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徽宗注曰:莊子曰:建之以常無有。

    不立一物,茲謂常無。

    不廢一物,茲謂常有。

    常無在理,其上不繳,天下之至精也,故觀其妙。

    常有在事,其下不珠一天下之至變也,故觀其徼。

    有無二境,徼妙寓焉。

    大智并觀,乃無不可。

    恍惚之中,有象與物。

    小智自私,蔽於一曲,棄有着空,徇末忘本,道衍於是為天下裂。

    疏義曰:無動而生有,有之所以為利;有極而歸無,無之所以為用。

    有不離無,則無實非無,無不廢有,則有亦非有。

    建之以常無,即不無之無也。

    建之以常有,即不有之有也。

    不無之無,無适非無,不有之有,無适非有。

    雖變化無窮,而其立不易,茲其所以為常也。

    莊子載老氏之道術言:建之以常無有。

    而其書首篇言之,蓋深得有無之理也。

    是以方其滌除萬有,雖聖智仁義猶将絕之,則不立一物,茲謂常無。

    及其建立萬法,雖事法形名猶皆存之,則不廢一物,茲謂常有。

    常無在理,未始有物,隐而難知,雖有神視,莫見其形。

    故其上不徼,有見於上小而妙焉。

    則以入乎神而小故也,故為天下之至精。

    常有在事,兼該衆美,顯而易見,職職陳露,匿而可為。

    故其下不昧,有見於下大而徼焉。

    則以出乎明而大故也,故為天下之至變。

    孔子作《易》,於将有為,将有行,言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於此?則以自無适有,理則然也。

    於三伍以變,錯綜其數,言非天下之至變,孰能與於此?則以攝有歸無,事則然也。

    常無常有,同出於元,至精至變,一本於神,名雖異而理則一也。

    雖然有無一緻,利用出入,在有亦藏,在無亦顯,曰微曰妙,特所寓爾。

     惟大智觀於遠近,知有本非有,彼執之而有者,無亦寓焉。

    知無亦非無,彼釋之而無者,有亦在焉。

    惚兮恍中,有象之可見;恍兮惚中,有物而混成。

    冥有與無,以道觀盡,則周盡一體,無不可者。

    世俗之人,小智自私,暗於大理。

    或蔽於道之靜,則棄有着空,淪於幽寂,以非無為無;或溺於道之動,則徇末忘本,滞於形器,以非有為有;或使莫為,在物一曲,百家衆技,各矜所長。

    此道衛所以為天下裂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徽宗注曰:道本無相,孰為徼妙?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故同謂之玄。

    世之惑者,拾妄求真,去真益遠,殊不知有無者,特名之異耳。

     疏義曰:真一之原,混淪完具,無象之象,體盡無窮,惟徼與妙,漠然無分。

    則道本無相,孰為徼妙?自道而降,差數斯睹,昧者執我膠物而物我之見生,此是彼非,而是非之情立,不知物自無物,我亦非我,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根則同也。

    彼亦因是,是亦因彼,變芒苜而有氣,氣則一也。

    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斂萬殊會於一原,果孰有孰無耶?故同謂之玄。

    世之惑者以無為真,以有為妄,拾妄求真,去真益遠,殊不知無即妙有,有即真無,名相反而實相順爾。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徽宗注曰《素問》曰:玄生神。

    《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妙而小之謂玄,玄者天之色。

    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

    玄之又玄,所謂色色者也。

    玄妙之理,萬物具有,天之所以運,地之所以處,人之所以靈,百物之所以昌,皆妙也,而皆出於玄,故曰衆妙之門。

    孔子之作《易》,至《說卦》然後言妙,而老氏以此首篇,聖人之言,相為終始。

     疏義曰:風生木,木生肝,在天為玄,在人為道。

    道生一,故道降而出,出而生智。

    一生二,故玄升而入,入而生神。

    神之為用,無方無體,周遍無外,輕清為天,待是而運,重濁為地,待是而處,坤和氣者,待是而靈,以至萬物職職,皆待是而鹹昌焉。

    則妙萬物者,無非至神,所以生神者,一本於玄,故為衆妙之門也。

    蓋出則大而赤,入則小而玄,小而妙謂之玄,以入而小故也。

    若所謂玄德,以德之入而小也。

    若所謂玄冥,以入乎冥而小也。

    玄雖小而妙,猶未離乎色,《易》所謂天玄而地黃,莊子所謂玄天,則玄者天之色也。

    玄之為色,有赤有黑,赤為陽,黑為陰,萬物負陰而抱陽,而玄能陰能陽,則凡域於陰陽者,果能外此乎?又況所以為玄者哉?所以為玄,是為玄之又玄,《列子》所謂色色者也。

    萬物有乎出而莫見其門,盡在是矣。

    雖然孔子作《易》,至《說卦》然後言妙,而老氏以此首篇者。

    《易》之為書,自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蓋以言入道之序,攝用歸體也。

    老氏之書,以歸根複命為先,蓋以言行道之頓,以示神從體起用也。

    《易》托象數老氏同有無以示玄,言雖不同,而相為始終,雖設教不倫,其揆一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徽宗注曰:道無異相,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