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一 太學生江澄疏 徽宗注曰:道者,人之所共由。

    德者,心之所自得。

    道者亘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而常存。

    老子當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着書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謂之經。

    其辭簡,其旨遠,學者當默識而深造之。

     疏義曰: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

    道之為物,無乎不在,亦無不通,天地為大未離其内,秋毫為小待之成體,囿於域中,何莫由斯道也,況於人乎?孟子曰:夫道若大路。

    然制字者以道與道路之道同字,蓋以人所出入不能外是故也。

    則道者,人之所共由可知。

    道之在我之謂德。

    德之在人,有生皆全,有分皆足,有一未形,物得以生,不藉外而修,不因人而緻,於己取之而已矣,豈他求哉。

    楊子曰:德以得之。

    制字者以直心為德,蓋所謂德者,非謂其得彼也,自得而已。

    則德者,心之所自得可知。

    且道無盡而德可修,夫惟無盡,故曆古今而自若,非時數之所拘,新新不窮,未嘗終也。

    經曰:道乃久。

    旦萬世而無弊者,此也。

    夫惟可修,故擴四端之所有,更萬形而不易,育而充之,未嘗離也。

    《傳》曰:德者,性之端。

    充一性而常存者,此也。

    夫道有升降,德有盛衰,時方既治,則道隆而德盛,時之末治,則道降而德衰。

    當周之末,大道既隐,而德又下衰,散為百家之曲說,蔽於諸子之異論,不該不徧,不全不粹,道術於是為天下裂。

    爰有老氏念妙道之無傳,憫生民之莫悟,以清靜為宗,以無為為本,法自然之極數,着書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

    俾誦其書者,得以見天地之全,古人之大體,此其書異乎諸子而為經也。

    蓋經有一定之體,故為常經,如經星之經,麗天而不動,如織之有經,履機而不易。

    謂之經焉。

    觀其為書,該括衆妙,廣大悉備,而多不過五千餘言,其辭可謂簡矣。

    當年不能極其變,終身不能究其業,其旨可謂遠矣。

    學者苟不知因言以究其意,得意以忘其言,未見其有得也。

    《語》曰:默而識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道德之常,非言音所能該,非淺見所能測,惟心悟神解,自得於言意之表,識之以不識,而資之深者,於是書為庶幾焉。

    是以聖制於首篇闡發道妙,開明士心,有學者當默識而深造之之訓也。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徽宗注曰:無始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又曰道不當名,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時焉,當可而應,代廢代興,非真常也。

    常道常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伏羲氏得之,坐乎少廣。

    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疏義曰: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

    至道之精與物相去遠矣,故不可以言論。

    仲尼見溫伯雪,子目擊而道存者,為是故也。

    莊子載無始之言,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此之謂欤?泰初有無,無有無名,物成數定,然後有見可名。

    道不囿於物,不堕於數,視之不得見也。

    夫孰得而名之?莊子所謂大道不稱是已。

    無始又曰道不當名,此之謂欤?且天下之理,有所謂可者而不可者,已形有所謂不可者而可者,已兆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物無常宜,事無常非,事物之疊盛疊衰,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更旺更廢,隐化而顯,顯化而隐,成已俄壞,壞已俄成,昔是而今非,先迕而後合,适時之宜,過而不守,則以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時焉。

    當可而應,代廢代興,非真常也。

    雖然有名有實,是物之居,可言可意,言而愈疏。

    道雖不可言,有不道之道存焉;名雖不可名,有無名之名存焉。

    不道之道,所謂常道也。

    無名之名,所謂常名也。

    常之為義,以其成而不變,久而不已也。

    道所謂常,經言獨立不改是已。

    名所謂常,經言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是已。

    彼物之生必有本根,而常道常名無所本根。

    彼物之生本乎天地,而常道常名先天地生。

    雖氣有聚散,而此無去來,雖形有生滅,而此無存亡。

    所謂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也。

    得此道者上為皇,故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

    夫太初者,氣之始,元氣之母。

    得以襲之,則能遊乎太初矣,經所謂既知其子,複守其母幾是已。

    可以長生,故西王母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夫其始無首,其卒無尾者,道也。

    能體道,則孰原其所始?孰要其所終?經所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幾是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徽宗注曰:道常無名,天地亦待是而後生,莊子所謂生天生地是也。

    未有天地,孰得而名之?故無名為天地之始。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故有名為萬物之母。

     疏義曰:道之至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雖欲名之不可得也。

    道之為名,所假而行,命之曰道,特強名爾。

    此道之隐於無名者也。

    所謂道常無名者,以此。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天地者,有形之大,而有形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一本於道而已,所謂天地亦待是而後生。

    莊子所謂生天生地者,以此。

    無名無實,在物之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亦虛而已。

    則未有天地,孰得而名之?雖然天地者,萬物之父母,則萬物待天地而後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則天地待道而後行。

    萬物資始,雖本於乾元之大,萬物資生,雖本於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