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禦制道德真經疏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君未嘗适楚,故周公祖以導之。
襄公适楚矣,而祖以導君。
不行何之?三月,公如楚。
鄭伯勞于師之梁。
孟僖子為介,不能相義,及楚,不能答郊勞。
四月,享公于新台,使長鬣者相,好以大屈之弓。
既而悔之,蔿啟疆聞之,見公。
公語之,拜賀。
公曰:何賀?對曰?齊與晉越欲此久矣,寡君無适與也,而傳諸君。
君其備禦三鄰,慎守寶矣,敢不賀乎。
公懼,乃及之。
此言楚靈無信,所以不終也。
九月,公自至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苟能禮者從之,遂令南宮敬叔已下學禮於孔子。
孔子與敬叔适周,問禮於老子焉。
疏:稱寡人者,即先君以寡人為賢之例是也。
義雲:如上經第三十三知人者智所解,更不重錄。
疏:稱不谷者,即不谷惡其無誠德之例是也。
義雲:《春秋》十一年,秦晉為成,将會于令狐,晉侯先至,秦伯不肯涉河。
晉厲公、秦桓公也。
秦伯次于王城,使大夫史顆盟晉侯于河東。
晉郄荦盟秦伯于河西。
範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齊盟所以質音緻信也,會所以信之始也,始之不從,其可質乎。
秦伯歸而背晉。
成十三年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時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導之以伐晉。
諸侯是以睦賓于晉。
呂相語秦伯曰:楚人惡君二三其德,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昭告皇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餘雖與晉出入,餘惟利是親,不谷惡其無誠德,是以宣之以懲不一。
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寡人率以聽命,唯好是求。
君若惠顧諸侯,而賜之盟,寡人承甯諸侯以退。
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之。
晉樂書、士燮、韓厥、趙旃将四軍,郗毅禦戎,樂針為右。
五月丁亥,晉侯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于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羌及不更汝父,此言秦伯背盟,秦曲晉直,有所敗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進道若退。
義雲:李意期乞食于人寰,陰長生受辱于都市,侯道華寓迹于傭保,皇甫獺示疾于丘林,聲子佯狂,壺公韬晦,皆卑躬損志,乃翥景沖真也。
廣德若不足。
疏:良賈者。
○義雲:《史記》雲:孔子與南宮敬叔适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之所言,其人骨已朽矣,獨其言在爾。
吾聞之良賈之深藏若虛,君子之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皆無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者,若是也。
大方無隅。
疏:磨而涅而者。
○義雲:《論語□陽貨》篇也。
大器晚成。
義雲:備物之用曰器者,《春秋》定九年夏,陽虎歸寶玉,夏後民之璜,封父之繁弱大弓。
書之曰得器用也。
凡獲器用曰得,得用曰獲,故器者備物之用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
疏:《書》雲:滿招損者。
○義雲:《尚書□大禹模》之辭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
疏:嚴仙人。
○義雲:蜀郡嚴遵字君平,常於成都市以蔔筮之道潛化於人,人有不正之問,必以陰陽之理制而止之,日閱百錢而閉肆下簾,作《道德經指歸》十四卷。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不言之教。
疏:九流百氏。
○義雲:九流者,漢書雲:道家流者,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與時遷徙,應物變化,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也。
儒家流者,蓋出司徒之官,助人君明教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高,此其所長也,或失精微而僻,又随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衆取容,後進僻儒之息。
名家流者,蓋出於春宮,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子曰:必也正名乎,此其所長也。
及徼為之,則苟鈎鈲析辭而已。
為君者慎器與名,故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縱橫流者,蓋出於行人之官。
子曰:使於四方,不能專對。
又曰:使乎使乎,言當權事制宜,受命不受辭,此其所長也。
邪而為之,财尚詐而棄其信矣。
雜家流者,蓋出於議官,合儒墨,兼名法,此其所長也。
蕩而為之,則羨無歸心矣。
農家流者,蓋出於農官,播五谷以足衣足食,洪範八政其一曰食,此其所長也。
鄙者為之,欲使君子并耕矣。
小說家流者,蓋出於牌官。
稗,小米也,王者欲知風俗,立牌官采街譚巷議之說。
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政遠恐泥,此亦刍荛狂夫之義也。
墨家流者,出於清廟之宇,茅屋采椽,兼受選士,敬者為推也。
陰陽家流者,出於天官五行之說,使人多拘忌也。
兵家流者,出於司馬之官,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兼弱攻昧,以遏亂略,以靖四國,此其威也。
百氏者,六經正史之外,自為述作,自周以來,立理着書,凡百餘人,皆稱曰子。
子者男子之通稱也,不敢侔於六經,皆目之曰子,為論為記為書,或以姓氏立稱,或
襄公适楚矣,而祖以導君。
不行何之?三月,公如楚。
鄭伯勞于師之梁。
孟僖子為介,不能相義,及楚,不能答郊勞。
四月,享公于新台,使長鬣者相,好以大屈之弓。
既而悔之,蔿啟疆聞之,見公。
公語之,拜賀。
公曰:何賀?對曰?齊與晉越欲此久矣,寡君無适與也,而傳諸君。
君其備禦三鄰,慎守寶矣,敢不賀乎。
公懼,乃及之。
此言楚靈無信,所以不終也。
九月,公自至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苟能禮者從之,遂令南宮敬叔已下學禮於孔子。
孔子與敬叔适周,問禮於老子焉。
疏:稱寡人者,即先君以寡人為賢之例是也。
義雲:如上經第三十三知人者智所解,更不重錄。
疏:稱不谷者,即不谷惡其無誠德之例是也。
義雲:《春秋》十一年,秦晉為成,将會于令狐,晉侯先至,秦伯不肯涉河。
晉厲公、秦桓公也。
秦伯次于王城,使大夫史顆盟晉侯于河東。
晉郄荦盟秦伯于河西。
範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齊盟所以質音緻信也,會所以信之始也,始之不從,其可質乎。
秦伯歸而背晉。
成十三年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時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導之以伐晉。
諸侯是以睦賓于晉。
呂相語秦伯曰:楚人惡君二三其德,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昭告皇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餘雖與晉出入,餘惟利是親,不谷惡其無誠德,是以宣之以懲不一。
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寡人率以聽命,唯好是求。
君若惠顧諸侯,而賜之盟,寡人承甯諸侯以退。
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之。
晉樂書、士燮、韓厥、趙旃将四軍,郗毅禦戎,樂針為右。
五月丁亥,晉侯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于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羌及不更汝父,此言秦伯背盟,秦曲晉直,有所敗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進道若退。
義雲:李意期乞食于人寰,陰長生受辱于都市,侯道華寓迹于傭保,皇甫獺示疾于丘林,聲子佯狂,壺公韬晦,皆卑躬損志,乃翥景沖真也。
廣德若不足。
疏:良賈者。
○義雲:《史記》雲:孔子與南宮敬叔适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之所言,其人骨已朽矣,獨其言在爾。
吾聞之良賈之深藏若虛,君子之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皆無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者,若是也。
大方無隅。
疏:磨而涅而者。
○義雲:《論語□陽貨》篇也。
大器晚成。
義雲:備物之用曰器者,《春秋》定九年夏,陽虎歸寶玉,夏後民之璜,封父之繁弱大弓。
書之曰得器用也。
凡獲器用曰得,得用曰獲,故器者備物之用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
疏:《書》雲:滿招損者。
○義雲:《尚書□大禹模》之辭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
疏:嚴仙人。
○義雲:蜀郡嚴遵字君平,常於成都市以蔔筮之道潛化於人,人有不正之問,必以陰陽之理制而止之,日閱百錢而閉肆下簾,作《道德經指歸》十四卷。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不言之教。
疏:九流百氏。
○義雲:九流者,漢書雲:道家流者,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與時遷徙,應物變化,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也。
儒家流者,蓋出司徒之官,助人君明教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高,此其所長也,或失精微而僻,又随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衆取容,後進僻儒之息。
名家流者,蓋出於春宮,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子曰:必也正名乎,此其所長也。
及徼為之,則苟鈎鈲析辭而已。
為君者慎器與名,故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縱橫流者,蓋出於行人之官。
子曰:使於四方,不能專對。
又曰:使乎使乎,言當權事制宜,受命不受辭,此其所長也。
邪而為之,财尚詐而棄其信矣。
雜家流者,蓋出於議官,合儒墨,兼名法,此其所長也。
蕩而為之,則羨無歸心矣。
農家流者,蓋出於農官,播五谷以足衣足食,洪範八政其一曰食,此其所長也。
鄙者為之,欲使君子并耕矣。
小說家流者,蓋出於牌官。
稗,小米也,王者欲知風俗,立牌官采街譚巷議之說。
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政遠恐泥,此亦刍荛狂夫之義也。
墨家流者,出於清廟之宇,茅屋采椽,兼受選士,敬者為推也。
陰陽家流者,出於天官五行之說,使人多拘忌也。
兵家流者,出於司馬之官,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兼弱攻昧,以遏亂略,以靖四國,此其威也。
百氏者,六經正史之外,自為述作,自周以來,立理着書,凡百餘人,皆稱曰子。
子者男子之通稱也,不敢侔於六經,皆目之曰子,為論為記為書,或以姓氏立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