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禦制道德真經疏卷之二

關燈
或窮兵四境,流毒九州,視赤子若仇雠,顧生人如草芥,動緻芟刈,不循憲章,反道違天,淩虐神主民人也,於是戈鋋四起,水旱不時,神怒衆離,鬼哭人怨,遂有南巢放逐,牧野枭夷,殒身黔庶之中,失政奸雄之手,洪圖一失,大業不歸,此明執者失之,為後王之戒。

    昭德塞違者,《春秋》桓二年,宋華督殺孔嘉父而弒殇公,立公子憑,是為莊公,以郜鼎賂於魯桓公,公納之於廟。

    大夫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違,以臨百官,猶懼失之,今置其賂器於太廟,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又何誅焉。

    昔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昭違禮之賂器於太廟,其若之何?瘼,病。

    沴,妖氣也。

    内起曰眚,外起曰災,亦天火曰災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

     義曰:舞幹戚者,禹欲伐有苗氏,既伐,三旬弗及,苗民逆命。

    益謂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至誠感神,況於有苗乎。

    禹班師振旅,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而有苗格。

    其國在荒服之例,禮曰:舞者所以飾喜也,執其幹戚,習其俯仰屈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

    羽鑰幹戚,舞之器也。

    屈伸俯仰,舞之容也。

    綴兆舒疾,舞之列也。

    或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也。

     故善者果而已。

     疏:殺敵為果。

    義雲:《春秋》宣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楚子之命伐宋,宋華元禦之,戰于大棘,宋師敗績。

    囚華元,獲司空樂莒,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宋大夫狂狡逆鄭人,鄭人入於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

    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擒也。

    戎昭果毅以聽之,謂禮常存於耳,着於心,想聞其政令。

    殺敵為果,緻果為毅,易之戮也。

    言易而反之,必為戮矣。

     夫佳兵章第三十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義曰:韬者有六,龍、虎、文、武、豹、犬也。

    文者,經邦立國,不越天常。

    武者,克定禍亂,威伏八方。

    龍者,燮理陰陽,不逾時令。

    虎者,善用爪 牙,群兇自挫。

    豹者,應時戡難,智在權機。

    犬者,采聽至微,或成奇變。

    三略者,亦機鈴用兵之術也。

    漢子房公於圯橋遇黃石公,示此書。

    六韬者,姜子牙於蹯溪釣魚,大魚腹中得此書也。

    藏器於身者,《易》下《系》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隼在高墉則難射,人處高位則難除,處高位而貪殘如隼,将除之者,在得其時,無不克矣。

    《史記》曰: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是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修辭立誠。

     義曰:《易》乾卦九三之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

     不得已而用之。

     疏:經緯天地,天生五材。

     義曰:南北為經,東西為緯。

    五材者,五行也。

    兇暴及人曰禍,反德肆逆曰亂,得獲曰克。

    凡曰王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師出有名曰順,無名曰逆。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疏:《禮□檀弓》曰:夫子。

     義曰:夫子有妹之喪,拱而尚右,弟子不知其故,因而效之。

    夫子言其好學也如此,及知非吉,故複尚左。

    《檀弓》,《禮記》第四篇名也。

     殺人衆多。

     疏:人惟邦本。

    義雲:《書》五子之歌也。

     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疏:秦伯向師而哭。

    義雲:《春秋》僖三十二年,秦伯伐鄭,秦大夫杞子戍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鑰,若潛師而來,國可得矣。

    秦伯訪於大夫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且行千裡,其誰不知。

    秦伯辭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秦伯使人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預於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臯之墓,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必死其間,餘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襄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及滑,鄭商人弦高将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且使遽告于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使皇武子辭焉:吾子淹久於弊邑,唯是脯資饩牽竭矣,為吾子之将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吾子取其麋鹿以間弊邑,若何。

    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滅滑而還。

    晉原轸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息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

    樂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先轸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有。

    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

    遂發命遽興姜戎。

    襄公墨缞,梁弘禦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