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事也。
夫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 化周彼者,物無異也;物異我者,化未周也。
故不失物之情性。
污澤盈,萬物無節成; 物也者,所宜為性,時宜為情。
布政設教,不失二宜,則萬物全其潤澤,鹹有信而成熟。
污澤枯,萬物無節葉。
英華及節而不生矣。
故雨澤不行,天下荒亡, 山無法道,抑否失時,則蒸人不粒,荒亂流亡也。
陽上而複下,故為萬物主。
位高而德謙也。
高則物奉,謙則物親,故可為之主矣。
弗長有,故能終而複始, 其道消息,故不窮絕。
終而複始,故能長久,故為天下母。
母天下者,非有是德,如何也? 陽氣蓄而後能施,陰氣積而後能化,未有不蓄積而能化者也。
夫自體未全,不能立事,況勝任萬物,非乎蓄積之大哉? 故聖人慎所積。
唯積德合和,堪化天下矣。
陽滅陰,萬物肥;陰滅陽,萬物衰。
故王公尚陽道則萬民昌, 謂和氣洽民矣。
尚陰道即天下亡。
謂殺氣滅國耳。
陽不下陰,萬物不成, 陰體卑靜,故陽德不降,則不能成化。
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臣道代終,故君恩不施,則不能行政。
故君下臣即聽明, 得天下耳目視聽耳。
不下臣即暗聾。
一人聞見,不可勝用。
日出於地,萬物蕃息,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 大人居上位,則道洽德被於民,如日出地,蕃息萬物。
日入於地,萬物休息,小人居民上,萬物逃匿。
小人居上位,則無方禦下,使之離散,如日入地,萬物當廢息乎? 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大人施行,有似於此。
動以啟蟄,潤以發生。
人君行令,若天作雷雨,未有不從其令也。
陰陽之動有常節,大人之動不極物。
法天應時,所以動而無失。
亢極於物者,則抑性而有絕也。
雷動地,萬物緩;風搖樹,草木散。
大人去惡就善, 天地布德除穢,大人革弊施政耳。
民弗遠徙,故民之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尤愈。
民皆樂土,不願移徙,唯苛政之甚,不得不去。
惠澤少及,不得不就。
非謂性分之所易也。
風不動,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無述。
火因風出,民由上教。
火之出也,必待薪,火人之言,必有信。
有信而真,何往不成? 夫火之依薪,言之在信,所以炎熾。
若能法教有恒,真而不渝,所往皆遂也。
河水深,壞在山,丘陵高,下入淵, 義已見上。
陽氣盛,變為陰,陰氣盛,變為陽,故欲不可盈,樂不可極。
盈則覆,極則反。
忿無惡言怒無作色,是謂計得。
能審報複之道,而不先犯以招其咎,是謂保安之計得也。
火上炎,水下流,聖人之道,以類相求, 雖舛錯萬類,而同其方者,莫不得之。
聖人依陽天下和同,依陰天下溺沉。
陽道生暢,陰道肅殺。
若然流布德澤,則民和洽;全用荊楚,則民墊溺也。
老子曰:積薄成厚,積卑成高, 高行厚德在乎積修,首辱重變在乎積犯。
君子日汲汲以成輝,小人日快快以至辱。
汲汲自強,日以成德;快快從欲,以至身辱。
所積之異。
其消息也,雖未能見, 言君子之心,亦未能消息。
倚伏之道,但慕善直,前自成輝耳。
故見善如弗及,依不善如不祥。
見彼善事,欲速循進;處不善事,如在災禍也。
苟向善雖過無怨; 且有向道之者,雖為物所咎,亦無加怨於物。
以明君子之道自有常行之矣。
苟不向善,雖忠來惡, 素無向善之心,雖有物忠順於己,而必有不忠之時;雖來其惡,遂生怨於彼者也。
然物與我期,理難常順,責彼以恒,固未之可。
乃知怨之所起,直在自無恒德也。
故怨人不知自怨, 怨由自作,奈何非物。
勉求諸人,不如求諸己。
自得即物無不得,豈非不假求佗人? 故聲自召也,類自求也,名自命也,人自官也,無非己者。
已上四者,皆由己得也。
自官,謂賢愚所贍之位耳。
操銳以刺,操刃以擊,何怨於人? 害物物報,怨可自怨。
故君子慎其微。
慎機發之微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夫二氣交盛,乃曰和也。
萬物之形,雖背陰向陽,而虛靈之氣則禀和也。
和居中央,是以木實生於心,草實生於英, 英亦草心。
卵胎生於中央, 皆和居中央,而生其草木胎卵。
雖情性殊别,然其禀氣受類,莫非以和居中之故也。
不卵不胎,生而須時。
自濕自燥而化生者,須伺春秋濕燥之節以感生也。
斯亦與和俱生耳。
地平即水不流,輕重均即衡不傾,物之生化也,有感以然。
陽盛即生,陰盛即死。
如彼衢水,随感傾波,得乎中和,平而正也。
老子曰:山緻其高,而雲雨起焉,水緻其深,而蛟龍生焉。
君子緻其道,而德澤流焉。
道之高深,固能流德。
夫有陰德者,而有陽報,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夫陰德無機,乃德之真者。
隐行無求,乃行之實者。
既真且實,雖欲報之不明,名之不顯,亦未之得矣。
樹黍者不獲稷,樹怨者無報德。
種黍得黍,樹怨得怨。
通玄真經卷之六竟
夫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 化周彼者,物無異也;物異我者,化未周也。
故不失物之情性。
污澤盈,萬物無節成; 物也者,所宜為性,時宜為情。
布政設教,不失二宜,則萬物全其潤澤,鹹有信而成熟。
污澤枯,萬物無節葉。
英華及節而不生矣。
故雨澤不行,天下荒亡, 山無法道,抑否失時,則蒸人不粒,荒亂流亡也。
陽上而複下,故為萬物主。
位高而德謙也。
高則物奉,謙則物親,故可為之主矣。
弗長有,故能終而複始, 其道消息,故不窮絕。
終而複始,故能長久,故為天下母。
母天下者,非有是德,如何也? 陽氣蓄而後能施,陰氣積而後能化,未有不蓄積而能化者也。
夫自體未全,不能立事,況勝任萬物,非乎蓄積之大哉? 故聖人慎所積。
唯積德合和,堪化天下矣。
陽滅陰,萬物肥;陰滅陽,萬物衰。
故王公尚陽道則萬民昌, 謂和氣洽民矣。
尚陰道即天下亡。
謂殺氣滅國耳。
陽不下陰,萬物不成, 陰體卑靜,故陽德不降,則不能成化。
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臣道代終,故君恩不施,則不能行政。
故君下臣即聽明, 得天下耳目視聽耳。
不下臣即暗聾。
一人聞見,不可勝用。
日出於地,萬物蕃息,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 大人居上位,則道洽德被於民,如日出地,蕃息萬物。
日入於地,萬物休息,小人居民上,萬物逃匿。
小人居上位,則無方禦下,使之離散,如日入地,萬物當廢息乎? 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大人施行,有似於此。
動以啟蟄,潤以發生。
人君行令,若天作雷雨,未有不從其令也。
陰陽之動有常節,大人之動不極物。
法天應時,所以動而無失。
亢極於物者,則抑性而有絕也。
雷動地,萬物緩;風搖樹,草木散。
大人去惡就善, 天地布德除穢,大人革弊施政耳。
民弗遠徙,故民之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尤愈。
民皆樂土,不願移徙,唯苛政之甚,不得不去。
惠澤少及,不得不就。
非謂性分之所易也。
風不動,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無述。
火因風出,民由上教。
火之出也,必待薪,火人之言,必有信。
有信而真,何往不成? 夫火之依薪,言之在信,所以炎熾。
若能法教有恒,真而不渝,所往皆遂也。
河水深,壞在山,丘陵高,下入淵, 義已見上。
陽氣盛,變為陰,陰氣盛,變為陽,故欲不可盈,樂不可極。
盈則覆,極則反。
忿無惡言怒無作色,是謂計得。
能審報複之道,而不先犯以招其咎,是謂保安之計得也。
火上炎,水下流,聖人之道,以類相求, 雖舛錯萬類,而同其方者,莫不得之。
聖人依陽天下和同,依陰天下溺沉。
陽道生暢,陰道肅殺。
若然流布德澤,則民和洽;全用荊楚,則民墊溺也。
老子曰:積薄成厚,積卑成高, 高行厚德在乎積修,首辱重變在乎積犯。
君子日汲汲以成輝,小人日快快以至辱。
汲汲自強,日以成德;快快從欲,以至身辱。
所積之異。
其消息也,雖未能見, 言君子之心,亦未能消息。
倚伏之道,但慕善直,前自成輝耳。
故見善如弗及,依不善如不祥。
見彼善事,欲速循進;處不善事,如在災禍也。
苟向善雖過無怨; 且有向道之者,雖為物所咎,亦無加怨於物。
以明君子之道自有常行之矣。
苟不向善,雖忠來惡, 素無向善之心,雖有物忠順於己,而必有不忠之時;雖來其惡,遂生怨於彼者也。
然物與我期,理難常順,責彼以恒,固未之可。
乃知怨之所起,直在自無恒德也。
故怨人不知自怨, 怨由自作,奈何非物。
勉求諸人,不如求諸己。
自得即物無不得,豈非不假求佗人? 故聲自召也,類自求也,名自命也,人自官也,無非己者。
已上四者,皆由己得也。
自官,謂賢愚所贍之位耳。
操銳以刺,操刃以擊,何怨於人? 害物物報,怨可自怨。
故君子慎其微。
慎機發之微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夫二氣交盛,乃曰和也。
萬物之形,雖背陰向陽,而虛靈之氣則禀和也。
和居中央,是以木實生於心,草實生於英, 英亦草心。
卵胎生於中央, 皆和居中央,而生其草木胎卵。
雖情性殊别,然其禀氣受類,莫非以和居中之故也。
不卵不胎,生而須時。
自濕自燥而化生者,須伺春秋濕燥之節以感生也。
斯亦與和俱生耳。
地平即水不流,輕重均即衡不傾,物之生化也,有感以然。
陽盛即生,陰盛即死。
如彼衢水,随感傾波,得乎中和,平而正也。
老子曰:山緻其高,而雲雨起焉,水緻其深,而蛟龍生焉。
君子緻其道,而德澤流焉。
道之高深,固能流德。
夫有陰德者,而有陽報,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夫陰德無機,乃德之真者。
隐行無求,乃行之實者。
既真且實,雖欲報之不明,名之不顯,亦未之得矣。
樹黍者不獲稷,樹怨者無報德。
種黍得黍,樹怨得怨。
通玄真經卷之六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