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七

關燈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微明篇 道周象外謂之微,德隐宜中謂之明。

    是知非微無以究真宗,非明無以契玄旨,微明之義,體用兩然。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

     此與《道原篇》意同也。

     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内,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也,斯不善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道絕形聲,非聞見能辯;德非藻飾,豈善惡能明?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至已矣。

     文子問曰:人可與微言乎?老子曰:何為不可。

    唯知言之謂乎?夫知言之謂者,不可言言也。

     微言,謂至妙言。

    唯忘其言,可與言也。

     争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為去為,淺知之人,所争者末矣。

    夫言有宗事有君。

    夫為無知,是以不吾知。

     道者無名之妙,言者至理之宗,達妙者無言,明宗者不競。

    是言至而無言為至,而無為而知自知爾,執雲吾知。

     文子問曰;為國亦有法乎?老子曰:今夫挽車者,前呼邪轷, 音乎。

     後亦應之,此挽車勸力之歌也。

    雖鄭、衛、胡、楚之音,不若此之義也。

    治國有禮,不在文辯。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夫所用者有宜,各當其要,猶挽車勸力,不當奏以鹹池之樂。

    治國甯民,務崇樸素,何煩藻麗之說也? 老子曰: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

    道者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無達其意,天地之間,可陶冶而變化也。

     夫道無正,正出於道,猶山林非材,而材出於山林。

    自雲雨已下,言不及道者,以其無狀無象,故能包羅萬有,總括群方。

    唯體道者,知變化無窮也。

     老子曰: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

     造恩,謂制法立教也。

     故民知書即德衰,知數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

     斯數者皆由大道而後興,随時而立制。

    制之逾謹,違之逾切,是知實信衰而機械設,機械設而奸濫甚矣。

     瑟不鳴,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於己,而三十輻各以其力旋。

    弦有緩急,然後能成曲;車有勞佚,然後能緻遠。

    使有聲者乃無聲,使有轉者乃無轉也。

     瑟無聲,聲在於弦;軸不轉,轉在於輪。

    是無聲而能有聲,無轉而能有轉,故無聲之聲而曲即成,無轉之轉乃能緻遠也。

     上下異道,易治即亂,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兇。

     冠不可踐於足,臣不可尊於君。

    上下乖亂,亡無日矣。

     小德害義,小善害道,小辯害治,苛悄傷德。

     矜小惠而蔽大道,縱小忿而傷至德。

     大政不險,故民易導,至德優遊,故下不賊。

    至忠複素,故民無僞匿, 上有平正,下無險诐;上有清簡,下無巧僞。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即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即功臣叛。

     獄訟相引,無辜者受其怨;爵位減黜,有功者懷其叛。

     故察於刀筆之迹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

     治亂者,謂垂拱無為之化,非督責之吏所知。

    廟戰者,謂決勝之術在方寸之地,非一卒之能曉。

     聖人見福於重關之内,慮患於冥冥之外。

     重關之内,冥冥之外,謂出禍福之場,絕思慮之境,自非聖人,安能玄鑒也? 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

     小見忘大,得利忘害,迷倒之甚,弄愚若何? 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愛人猶己,則刑不濫;知人盡誠,即政無亂。

     老子曰:江河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出須臾上。

     言人為暴,不久而亡,由飄風橫厲,不日而止也。

     德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

    夫憂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弱為強,轉禍為福。

    道沖而用之,又不滿也。

     愚者執迷而不返,以憂為喜,則速亡;善者守道以全樸,轉禍為福,則必昌。

     老子曰:清靜恬和,人之性也。

    儀表規矩,事之制也。

    知人之性,即自養不悖,知事之制,則其舉措不亂。

     恬和者,率性之本也。

    規矩者,制欲之過也。

    牽於欲利,雖靜而常悖;明其法度,雖動而不亂。

     發一号,散無競,總一管,謂之心。

    見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術。

     發号,謂使心不競。

    使心不競,即混百節而歸根,應萬物而冥一謂之術。

     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謂之道。

     至人者,行藏有時,吉兇縣料,若其不然,何以為道也? 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謗己者,心之過也。

    言出於口,不可禁於人,行發於近,不可禁於遠。

     善惡由已,謗譽因人,衆口所稱,莫之能禁。

    一行有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