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法教也?
太山之高,倍而不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
物無巨細,但反之則迷,審之則明也。
竹木有火,不鑽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
雖性之有道,唯精研乃可得也。
矢之疾不過二裡,跬步不休,跛鼈千裡。
累世不止,丘山從成。
将欲緻遠,在乎久而不在動也。
故綿綿者用之無盡,若愚公之類,而山可移焉。
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織網。
術其本者,乃可自期也。
弓先調而後求勁,馬先順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
志素求饬,不能饬矣。
保質遺華,文自生矣。
巧冶不能銷木,良匠不能琢冰,物有不可,如之何君子不留意。
勿緻意於不能之外。
使人無渡河,可;使河無波,不可。
無所涉去,則彼我自甯。
涉之欲求不溺,不可無也。
無日不辜,甑終不堕井矣。
将無犯涉之罪,則縱彼以波起。
如甑之在竈,無由堕井者也。
刺我行者欲與我交,告我貨者欲與我市。
未知其本,不可定怨於物。
而本之難知,故其忽直可者耳。
行一棋不足以見智,彈一弦不足以為悲。
遽責於物,難盡其能。
今有一炭然,掇之爛指相近萬石俱熏,去之十步而不死。
同氣而異積, 夫氣類雖同,積德之異者,固不可辄偕其動用耳。
有榮華者,必有愁悴。
若素安其實,即能一味於世。
上有羅執,下必有麻, 夫主饬其貴,必民苦於賤。
下苦於賤,上難保其貴矣。
木大者根瞿,山高者基扶。
貴立本也。
老子曰: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沒形,故能有形。
懷而存之,固不能常保。
虛而靜之,則自然備應也。
金石有聲,不動不鳴;管箫有音,不吹無聲。
是以聖人内藏,不為物唱,事來而制,物至而應。
聖人含應而不唱,如彼金石也。
天行不已,終而複始,故能長久。
輪複其轉,故能緻遠。
天行一不差,而無過矣。
常居自然之運,故在不替之德。
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齊同。
齊受和氣,同一生成。
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
天地交泰,故君子輔相以成功。
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通,萬物不昌, 謂物不蕃息也。
小人得勢,君子消亡, 否則反常,故君子儉德以避難。
五谷不植,道德内藏。
内藏即不昌,消亡之義也。
天之道,損盈而益寡,地之道,損高而益下, 歸於均也。
鬼神之道,驕溢與下, 害盈益謙。
人之道,多者不與, 惡盈好謙。
聖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由謙以緻上,則天下不能得上。
天明日明,而後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久長。
明 君臣之明,非貴相察。
謂其不昧治化之道,斯與天日同功比德,天下乃甯,四時而安也。
然君臣未正,則雖天日之明域中,未免昏亂。
人法天者,乃長久也。
其施明者,明其化也。
所施之明,直能化下。
天道為文,地道為理, 星緯之文,川渎之理。
一為之和,時為之使,以成萬物,命之曰道。
一氣以和生,四時以信長。
推變萬類,名昊天之道也。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身者,天地之一物,豈非道乎哉? 修之身,其德乃真, 唯順安命不知其他,則冥符真體自然成德也。
修之物,其德不絕。
由接物恢弘精,順理本動,而因萬物之無窮,故德之莫能禦也。
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之,與而不取,故精神歸焉。
夫養物之主,莫非天德也。
然無狀系物,豈外取哉?精神者,初禀輕清之朗廓,故天有不德之德,所以上也;精神有虛通之能,所以貴也。
以貴歸上,理從其類耳。
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
無迹而成功,不德而居上。
高莫高於天也,下莫下於澤也,天高澤下,聖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
澤當如地。
聖人法天地以叙尊卑,故君臣父子各正其所,古今不易,是稱大定。
地澤萬物而長之,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
天有長物之形,地有資與之德,然在方系物矣,安取其功哉?骨肉者初禀重濁,終委塊壤,故地有執德之迹,所以下也。
骨肉有滞礙之患,所以賤也。
以賤歸下,理亦然者耳。
與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全乎有迹之功,固非上德之位,是以聖人玄德同於天也,立德同於地也。
地承天,故定甯,地定甯,萬物形, 形猶生成。
地廣厚,萬物聚, 聚載其上。
定甯無不載,廣厚無不容。
地勢深厚,水原入聚,地道廣方,故能長久, 廣有大林,方有大德。
聖人法之,德無不容。
卑則物歸,甯則自得。
陰難陽,萬物昌; 陰為陽所制,則萬物昌盛,謂四月節前也。
陽消陰,萬物湛。
陽為陰所消,則萬物湛息。
謂十月節前也。
物昌無不贍也,物湛無不樂也,物樂則無不冶者矣。
氣生於形,故贍也。
無勞於生,故樂也。
處其靜者,将自治矣。
陰害物,陽自屈,陰進陽退,小人得勢,君子避害,天道然也。
動靜有時,故違天,必有大咎也。
陽氣動,萬物緩而得其所,是以聖人順陽道。
所謂順時而行,乃能得欲舉,無違
物無巨細,但反之則迷,審之則明也。
竹木有火,不鑽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
雖性之有道,唯精研乃可得也。
矢之疾不過二裡,跬步不休,跛鼈千裡。
累世不止,丘山從成。
将欲緻遠,在乎久而不在動也。
故綿綿者用之無盡,若愚公之類,而山可移焉。
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織網。
術其本者,乃可自期也。
弓先調而後求勁,馬先順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
志素求饬,不能饬矣。
保質遺華,文自生矣。
巧冶不能銷木,良匠不能琢冰,物有不可,如之何君子不留意。
勿緻意於不能之外。
使人無渡河,可;使河無波,不可。
無所涉去,則彼我自甯。
涉之欲求不溺,不可無也。
無日不辜,甑終不堕井矣。
将無犯涉之罪,則縱彼以波起。
如甑之在竈,無由堕井者也。
刺我行者欲與我交,告我貨者欲與我市。
未知其本,不可定怨於物。
而本之難知,故其忽直可者耳。
行一棋不足以見智,彈一弦不足以為悲。
遽責於物,難盡其能。
今有一炭然,掇之爛指相近萬石俱熏,去之十步而不死。
同氣而異積, 夫氣類雖同,積德之異者,固不可辄偕其動用耳。
有榮華者,必有愁悴。
若素安其實,即能一味於世。
上有羅執,下必有麻, 夫主饬其貴,必民苦於賤。
下苦於賤,上難保其貴矣。
木大者根瞿,山高者基扶。
貴立本也。
老子曰: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沒形,故能有形。
懷而存之,固不能常保。
虛而靜之,則自然備應也。
金石有聲,不動不鳴;管箫有音,不吹無聲。
是以聖人内藏,不為物唱,事來而制,物至而應。
聖人含應而不唱,如彼金石也。
天行不已,終而複始,故能長久。
輪複其轉,故能緻遠。
天行一不差,而無過矣。
常居自然之運,故在不替之德。
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齊同。
齊受和氣,同一生成。
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
天地交泰,故君子輔相以成功。
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通,萬物不昌, 謂物不蕃息也。
小人得勢,君子消亡, 否則反常,故君子儉德以避難。
五谷不植,道德内藏。
内藏即不昌,消亡之義也。
天之道,損盈而益寡,地之道,損高而益下, 歸於均也。
鬼神之道,驕溢與下, 害盈益謙。
人之道,多者不與, 惡盈好謙。
聖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由謙以緻上,則天下不能得上。
天明日明,而後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久長。
明 君臣之明,非貴相察。
謂其不昧治化之道,斯與天日同功比德,天下乃甯,四時而安也。
然君臣未正,則雖天日之明域中,未免昏亂。
人法天者,乃長久也。
其施明者,明其化也。
所施之明,直能化下。
天道為文,地道為理, 星緯之文,川渎之理。
一為之和,時為之使,以成萬物,命之曰道。
一氣以和生,四時以信長。
推變萬類,名昊天之道也。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身者,天地之一物,豈非道乎哉? 修之身,其德乃真, 唯順安命不知其他,則冥符真體自然成德也。
修之物,其德不絕。
由接物恢弘精,順理本動,而因萬物之無窮,故德之莫能禦也。
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之,與而不取,故精神歸焉。
夫養物之主,莫非天德也。
然無狀系物,豈外取哉?精神者,初禀輕清之朗廓,故天有不德之德,所以上也;精神有虛通之能,所以貴也。
以貴歸上,理從其類耳。
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
無迹而成功,不德而居上。
高莫高於天也,下莫下於澤也,天高澤下,聖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
澤當如地。
聖人法天地以叙尊卑,故君臣父子各正其所,古今不易,是稱大定。
地澤萬物而長之,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
天有長物之形,地有資與之德,然在方系物矣,安取其功哉?骨肉者初禀重濁,終委塊壤,故地有執德之迹,所以下也。
骨肉有滞礙之患,所以賤也。
以賤歸下,理亦然者耳。
與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全乎有迹之功,固非上德之位,是以聖人玄德同於天也,立德同於地也。
地承天,故定甯,地定甯,萬物形, 形猶生成。
地廣厚,萬物聚, 聚載其上。
定甯無不載,廣厚無不容。
地勢深厚,水原入聚,地道廣方,故能長久, 廣有大林,方有大德。
聖人法之,德無不容。
卑則物歸,甯則自得。
陰難陽,萬物昌; 陰為陽所制,則萬物昌盛,謂四月節前也。
陽消陰,萬物湛。
陽為陰所消,則萬物湛息。
謂十月節前也。
物昌無不贍也,物湛無不樂也,物樂則無不冶者矣。
氣生於形,故贍也。
無勞於生,故樂也。
處其靜者,将自治矣。
陰害物,陽自屈,陰進陽退,小人得勢,君子避害,天道然也。
動靜有時,故違天,必有大咎也。
陽氣動,萬物緩而得其所,是以聖人順陽道。
所謂順時而行,乃能得欲舉,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