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人狹志,以無厭不滿;君子器宇雅大,當分而足矣。
循繩而斷即不過,縣衡而量即不差, 直奉於道,即不過於是非;平施以德,即不差於厚薄。
縣古法以類,有時而遂,杖格之屬,有時而施, 治今執古法格異宜,雖繩衡同,亦未足定世,唯審時知變者可。
是而行之謂之斷,非而行之謂之亂。
法順於時則定,法背於時則廢。
農夫勞而君子養, 劬勞稼穑以奉上祿,是知苟修其道,則無賤役之弊。
愚者言而智者擇。
博采與頌,擇善而行。
苟有其智,則能因彼成立也。
見之明白,處之如玉石, 夫見理曆然者,如玉之在石,明白可取也。
見之黯暗,必留其謀。
見猶昏昧,必不能行也。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畢開,不若一戶之明, 積小智自以為明者,未能通鑒於萬類也。
腹蛇不可為足,虎不可為翼。
天道虧盈,甯肆兇毒,則天下為物害者,可不畏之而誡哉? 今有六尺之廣, 古之六尺,今之一步。
卧而越之,下才不難, 既在一步之内,又處人下,将欲過,豈難跨越?才與材同用也。
立而踰之,上才不易, 取向者六尺之度,随卓立之将踰,上材即不易其得也。
勢施異也。
同此六尺之材,而異所施之勢,即難易将隔,上下縣殊,是以君子惡居下流,自強不息也。
助祭者得嘗,救鬥者得傷, 且輔相善惡,猶利害以及身,則自為之效,足可明矣。
蔽於不祥之木,為雷霆所樸。
苟失所依,雖不遇刑誅,亦未免所累。
故君子擇處其地也。
日月欲明,浮雲蓋之;何水欲清,沙土穢之;叢蘭欲修,秋風敗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當慎所好惡也。
蒙塵而欲無眯,不可得潔。
未聞犯聲色而性全者也。
黃金龜钿,賢者以為佩,土壞布在地,能者以為富。
故與弱者金玉,不如與之尺素。
物無貴賤,唯合宜當用為貴耳。
夫不能佩,不能富者,自可謂失治地之宜,曠進德之道也。
毂虛而中立三十輻,各盡其力,使一輻獨入,衆輻皆棄,何近遠之所能至。
凡人君虛心延士,則仁者為之處,義者與之立,各盡其力矣。
将任一材,固不可驅禦天下也。
橘柚有鄉,雈葦有叢,獸同足者相從遊,鳥同翼者相從翔。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雖雜糅無窮,唯同之者可治也。
欲觀九州之地,足無千裡之行,無政教之原,而欲為萬民上者,難矣。
君能度時布政,因情設教,而兆民自戴於己,亦何難之有哉? 兇兇者獲,提提者射。
謂其有湧有捷,來彼擒射。
故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至素者,容忍常德可不溢。
君子有酒,小人鞭缶,雖不可好,亦不可醜。
君子有酒以成禮,小人擊缶亦為樂。
雖節奏非度,世之不傳,而适歡和志,自合樂本。
然則禮樂天性,備适賢愚,未可醜小人,獨美君子也。
人之性便衣絲帛,或人射之即被甲,為所不便,以得其便也。
既而有所貴者,當在乎時,則知常所賤,未可定棄也。
三十輻共一毂,各直一鑿,不得相入,猶人臣各守其職也。
能列材以定位,則任力以緻遠也。
善用人者,若蚈之足,衆而不相害,若舌之與齒,堅柔相而不相敗。
善用臣下者,百官雖衆,近無奪倫;文武雖異,親而成業也。
石生而堅,菃生而芳,少而有之,長而愈明。
夫萬物之其宜者,治之則遂。
抑背其性,勞而無功矣。
扶之與提,謝之與讓,得之與失,諾之與己,相去千裡。
同用異宜,至近而遠,世多此類。
故聖人曆示以為誡也。
再生者不獲莘,而葉太早者不須霜而落。
貴适中也。
先之則失常,後之即虧分。
污其準,粉其颡,腐鼠在昨,燒熏於堂,入水而憎濡,懷臭而求芳,雖善者不能為工。
夫設法不當本,雖善用其法者,亦無以巧取成濟也。
冬冰可折,夏木可結,時難得而易失。
天下事理,無難無易,有得時失時之難易,是以重之過於尺璧也。
木方盛,終日采之而複生,秋風下霜,一夕而零。
順於天者,将易其功;任於己者,徒勞其力。
質的張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勢之所緻也。
行标於世,必來衆妬。
祿豐於家,莫不傾奪。
乳犬之噬虎,伏雞之搏狸,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世莫有量其力分守所愛者,唯信情騁欲,以至於自害耳。
夫待利而登溺者,亦必将以利溺人矣。
賞彼登溺,待之以利,則天下莫不願溺而拯拔矣。
如簡子利於放鸠,反多捕者,是以為治之本不貴當功,而在絕其原。
舟能浮,石能沈,愚者不知之焉。
聖人知沉浮之理定矣,故不妄動也。
骥驅之不進,引之不止,人君不以求道裡。
賢俊雖有才而忠不奉上,則不可為治也。
水雖平必有波,衡雖正必有差,尺寸雖齊必有危。
雖法教齊平,執而用者未免失當。
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無以正曲直,用規矩者,亦有規矩之心。
夫内懷精誠,外無法教,則民之倫叙日知所由。
然其法教大張,精誠不副者,斯亦不信於民,不得於世矣。
故能用規矩者,直在規矩之心。
是以《精誠篇》雲:同言為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
豈不謂素有誠信,乃能施用
循繩而斷即不過,縣衡而量即不差, 直奉於道,即不過於是非;平施以德,即不差於厚薄。
縣古法以類,有時而遂,杖格之屬,有時而施, 治今執古法格異宜,雖繩衡同,亦未足定世,唯審時知變者可。
是而行之謂之斷,非而行之謂之亂。
法順於時則定,法背於時則廢。
農夫勞而君子養, 劬勞稼穑以奉上祿,是知苟修其道,則無賤役之弊。
愚者言而智者擇。
博采與頌,擇善而行。
苟有其智,則能因彼成立也。
見之明白,處之如玉石, 夫見理曆然者,如玉之在石,明白可取也。
見之黯暗,必留其謀。
見猶昏昧,必不能行也。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畢開,不若一戶之明, 積小智自以為明者,未能通鑒於萬類也。
腹蛇不可為足,虎不可為翼。
天道虧盈,甯肆兇毒,則天下為物害者,可不畏之而誡哉? 今有六尺之廣, 古之六尺,今之一步。
卧而越之,下才不難, 既在一步之内,又處人下,将欲過,豈難跨越?才與材同用也。
立而踰之,上才不易, 取向者六尺之度,随卓立之将踰,上材即不易其得也。
勢施異也。
同此六尺之材,而異所施之勢,即難易将隔,上下縣殊,是以君子惡居下流,自強不息也。
助祭者得嘗,救鬥者得傷, 且輔相善惡,猶利害以及身,則自為之效,足可明矣。
蔽於不祥之木,為雷霆所樸。
苟失所依,雖不遇刑誅,亦未免所累。
故君子擇處其地也。
日月欲明,浮雲蓋之;何水欲清,沙土穢之;叢蘭欲修,秋風敗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當慎所好惡也。
蒙塵而欲無眯,不可得潔。
未聞犯聲色而性全者也。
黃金龜钿,賢者以為佩,土壞布在地,能者以為富。
故與弱者金玉,不如與之尺素。
物無貴賤,唯合宜當用為貴耳。
夫不能佩,不能富者,自可謂失治地之宜,曠進德之道也。
毂虛而中立三十輻,各盡其力,使一輻獨入,衆輻皆棄,何近遠之所能至。
凡人君虛心延士,則仁者為之處,義者與之立,各盡其力矣。
将任一材,固不可驅禦天下也。
橘柚有鄉,雈葦有叢,獸同足者相從遊,鳥同翼者相從翔。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雖雜糅無窮,唯同之者可治也。
欲觀九州之地,足無千裡之行,無政教之原,而欲為萬民上者,難矣。
君能度時布政,因情設教,而兆民自戴於己,亦何難之有哉? 兇兇者獲,提提者射。
謂其有湧有捷,來彼擒射。
故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至素者,容忍常德可不溢。
君子有酒,小人鞭缶,雖不可好,亦不可醜。
君子有酒以成禮,小人擊缶亦為樂。
雖節奏非度,世之不傳,而适歡和志,自合樂本。
然則禮樂天性,備适賢愚,未可醜小人,獨美君子也。
人之性便衣絲帛,或人射之即被甲,為所不便,以得其便也。
既而有所貴者,當在乎時,則知常所賤,未可定棄也。
三十輻共一毂,各直一鑿,不得相入,猶人臣各守其職也。
能列材以定位,則任力以緻遠也。
善用人者,若蚈之足,衆而不相害,若舌之與齒,堅柔相而不相敗。
善用臣下者,百官雖衆,近無奪倫;文武雖異,親而成業也。
石生而堅,菃生而芳,少而有之,長而愈明。
夫萬物之其宜者,治之則遂。
抑背其性,勞而無功矣。
扶之與提,謝之與讓,得之與失,諾之與己,相去千裡。
同用異宜,至近而遠,世多此類。
故聖人曆示以為誡也。
再生者不獲莘,而葉太早者不須霜而落。
貴适中也。
先之則失常,後之即虧分。
污其準,粉其颡,腐鼠在昨,燒熏於堂,入水而憎濡,懷臭而求芳,雖善者不能為工。
夫設法不當本,雖善用其法者,亦無以巧取成濟也。
冬冰可折,夏木可結,時難得而易失。
天下事理,無難無易,有得時失時之難易,是以重之過於尺璧也。
木方盛,終日采之而複生,秋風下霜,一夕而零。
順於天者,将易其功;任於己者,徒勞其力。
質的張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勢之所緻也。
行标於世,必來衆妬。
祿豐於家,莫不傾奪。
乳犬之噬虎,伏雞之搏狸,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世莫有量其力分守所愛者,唯信情騁欲,以至於自害耳。
夫待利而登溺者,亦必将以利溺人矣。
賞彼登溺,待之以利,則天下莫不願溺而拯拔矣。
如簡子利於放鸠,反多捕者,是以為治之本不貴當功,而在絕其原。
舟能浮,石能沈,愚者不知之焉。
聖人知沉浮之理定矣,故不妄動也。
骥驅之不進,引之不止,人君不以求道裡。
賢俊雖有才而忠不奉上,則不可為治也。
水雖平必有波,衡雖正必有差,尺寸雖齊必有危。
雖法教齊平,執而用者未免失當。
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無以正曲直,用規矩者,亦有規矩之心。
夫内懷精誠,外無法教,則民之倫叙日知所由。
然其法教大張,精誠不副者,斯亦不信於民,不得於世矣。
故能用規矩者,直在規矩之心。
是以《精誠篇》雲:同言為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
豈不謂素有誠信,乃能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