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上德篇
彼物無宰,由道有常,用與佗倫,玄功自積。
故柔服天下,我未始有,知和合生靈,彼無不理得者也。
然上德之體,無所不得,故此一篇之内雜而沖之。
老子曰:主者國之心也, 為存亡定傾之所由。
心治即百節皆安,心擾即百節皆亂。
身之百節,如國之百司耳。
故其身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
支體各安,則自得也。
故遺其所侍,君臣各倫,則無事也,故忘其所從。
老子:學於常枞, 老子之師。
見舌而守柔, 齒剛舌柔,剛者先斃,則柔之為利,實所宜守也。
仰視屋樹,退而目川, 樹柔條則居高屋,弱材則處上,因以舉耳目之前,遂為謙小之龜鏡也。
觀影而知持後, 夫後動者未嘗失宜,如影在形後,不窮俛仰,以物之不與争,故恒處爾也。
故聖人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譬若積薪,後者處上。
此謂因其德而成其功也。
老子曰:嗚铎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虎豹之文來射,猨狖之捷來格,故勇武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 此皆以所長而自害。
能以智知,而未能以智不知也。
但有智知之能,而莫知不智之用也。
故勇於一能察於一辭,可與曲說,未可與廣應也。
唯不載於智,不敢於能,乃可與應千變萬化。
而一曲之士,将何任是說乎? 老子曰:道以無有為體,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謂之幽冥。
幽冥者所以谕道,而非道也。
妙本以無有入於無間,未嘗須臾離萬物也。
體即幽昧,用乃顯着。
故雖強名,亦無所主及耳。
夫道者,内視而自反, 遣欲反素,則冥然自得。
自得則天下莫非得也。
故人不小覺,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唯執其知覺者,未能反於不知之大也。
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止水,以其保之止而不外蕩也。
夫初不以物蕩心者,然後可以照應群物矣。
月望日奪光, 言對躁立靜,靜體不全,唯無敵對者當自靜矣。
陰不可以乘陽, 卑不犯尊,乃可保其恒位。
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争光。
大德居世,小德自掩。
末不可以強於本,枝不可以大於幹,上重下輕,其覆必易。
凡欲勝於心,則動生颠沛也。
一淵不兩蛟,一雌不兩雄,一則定,兩即争。
夫是非不可同穴,唯戰勝者定矣。
玉在山而草木潤,珠生淵而岸不枯, 道居中而形官治矣。
蚯蚓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上食晞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晞堁,乾土塊也。
夫形無所恃則心無所待,且無所待則全水土亦可以保生也。
清之為明,杯水可見眸子,濁之為害,河水不見太山。
苟澄方寸則能極鑒於物,非假形器之大小也。
蘭菃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性有之也。
夫草之與木,果有天然之性也。
而行道則日損,小人非可比者,必爾稱性者,則天下又可學哉?此聖人之意,舉其習以成性,亦侔天性,則安可付之定分而不進修者也? 以清入濁,必困辱,以濁入清,必覆傾。
非其世而仕,賢者必困。
非其才而進,愚者必覆。
天二氣即成虹, 陰反在上,戰而不和,遂虹蜺也。
地二氣即洩藏, 陽及在下,施不同德,必洩藏蟄也。
人二氣即生病。
喜怒交於胸中,故病。
陰陽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夫陰陽日月峽無雜二,乃成化育之功,定晦明之德。
言君臣之位,男女之節,固不可配其倫也。
或曰,形氣之大者,莫大乎陰陽日月,而尚不能全德,況於衆物乎?唯道之為用,行而能常,故可稱至耳。
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修,地廣者德厚也。
苟非立本,未不茂也。
故魚不可以無餌釣也,獸不可以空器召也。
欲濟其事,先備其資。
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為之不采;國有賢臣,折沖千裡。
越不敢伐吳之類也。
通於道者若車軸轉於毂之中,不運於己,與之緻於千裡,終而複始,轉於無窮之原也。
夫萬物晝夜自運,終莫之究。
唯虛無而不動者,乃能與之偕能耳。
豈若昧道之士勞而不能政遠哉? 故舉枉與直,何如不得,舉直與枉,勿與遂往。
此義以見《符言篇》。
有鳥将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
今為一目之羅,即無時得鳥。
聖人設教,非有多門,以物性殊宜,遂張衆目。
然入真門者,斯至于一妙也。
将治家國,取納群才,亦仿此耳。
故事或不可前規,物或不可豫慮,故聖人畜道待時也。
所謂畜備應之道,待機感之時。
欲緻魚者先通谷,欲來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但識彼性而釣之,雖異類亦不會合也。
為魚德者,非挈而入淵也,為猿德者,非負而上木也,縱之所利而已。
德施物者,不苛全彼自然,非貴設法以檢其性,故曰縱所為而已。
足所踐者淺, 淺少 然待所不踐而後能行,心所者者褊,然待所不知而後能明。
拟足於未至,方得政遠。
進心於未知,方可明道。
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唇亡而齒寒,河水深,而壤在山。
凡牽累有處,則我性莫能自全。
故柔服天下,我未始有,知和合生靈,彼無不理得者也。
然上德之體,無所不得,故此一篇之内雜而沖之。
老子曰:主者國之心也, 為存亡定傾之所由。
心治即百節皆安,心擾即百節皆亂。
身之百節,如國之百司耳。
故其身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
支體各安,則自得也。
故遺其所侍,君臣各倫,則無事也,故忘其所從。
老子:學於常枞, 老子之師。
見舌而守柔, 齒剛舌柔,剛者先斃,則柔之為利,實所宜守也。
仰視屋樹,退而目川, 樹柔條則居高屋,弱材則處上,因以舉耳目之前,遂為謙小之龜鏡也。
觀影而知持後, 夫後動者未嘗失宜,如影在形後,不窮俛仰,以物之不與争,故恒處爾也。
故聖人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譬若積薪,後者處上。
此謂因其德而成其功也。
老子曰:嗚铎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虎豹之文來射,猨狖之捷來格,故勇武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 此皆以所長而自害。
能以智知,而未能以智不知也。
但有智知之能,而莫知不智之用也。
故勇於一能察於一辭,可與曲說,未可與廣應也。
唯不載於智,不敢於能,乃可與應千變萬化。
而一曲之士,将何任是說乎? 老子曰:道以無有為體,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謂之幽冥。
幽冥者所以谕道,而非道也。
妙本以無有入於無間,未嘗須臾離萬物也。
體即幽昧,用乃顯着。
故雖強名,亦無所主及耳。
夫道者,内視而自反, 遣欲反素,則冥然自得。
自得則天下莫非得也。
故人不小覺,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唯執其知覺者,未能反於不知之大也。
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止水,以其保之止而不外蕩也。
夫初不以物蕩心者,然後可以照應群物矣。
月望日奪光, 言對躁立靜,靜體不全,唯無敵對者當自靜矣。
陰不可以乘陽, 卑不犯尊,乃可保其恒位。
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争光。
大德居世,小德自掩。
末不可以強於本,枝不可以大於幹,上重下輕,其覆必易。
凡欲勝於心,則動生颠沛也。
一淵不兩蛟,一雌不兩雄,一則定,兩即争。
夫是非不可同穴,唯戰勝者定矣。
玉在山而草木潤,珠生淵而岸不枯, 道居中而形官治矣。
蚯蚓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上食晞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晞堁,乾土塊也。
夫形無所恃則心無所待,且無所待則全水土亦可以保生也。
清之為明,杯水可見眸子,濁之為害,河水不見太山。
苟澄方寸則能極鑒於物,非假形器之大小也。
蘭菃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性有之也。
夫草之與木,果有天然之性也。
而行道則日損,小人非可比者,必爾稱性者,則天下又可學哉?此聖人之意,舉其習以成性,亦侔天性,則安可付之定分而不進修者也? 以清入濁,必困辱,以濁入清,必覆傾。
非其世而仕,賢者必困。
非其才而進,愚者必覆。
天二氣即成虹, 陰反在上,戰而不和,遂虹蜺也。
地二氣即洩藏, 陽及在下,施不同德,必洩藏蟄也。
人二氣即生病。
喜怒交於胸中,故病。
陰陽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夫陰陽日月峽無雜二,乃成化育之功,定晦明之德。
言君臣之位,男女之節,固不可配其倫也。
或曰,形氣之大者,莫大乎陰陽日月,而尚不能全德,況於衆物乎?唯道之為用,行而能常,故可稱至耳。
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修,地廣者德厚也。
苟非立本,未不茂也。
故魚不可以無餌釣也,獸不可以空器召也。
欲濟其事,先備其資。
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為之不采;國有賢臣,折沖千裡。
越不敢伐吳之類也。
通於道者若車軸轉於毂之中,不運於己,與之緻於千裡,終而複始,轉於無窮之原也。
夫萬物晝夜自運,終莫之究。
唯虛無而不動者,乃能與之偕能耳。
豈若昧道之士勞而不能政遠哉? 故舉枉與直,何如不得,舉直與枉,勿與遂往。
此義以見《符言篇》。
有鳥将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
今為一目之羅,即無時得鳥。
聖人設教,非有多門,以物性殊宜,遂張衆目。
然入真門者,斯至于一妙也。
将治家國,取納群才,亦仿此耳。
故事或不可前規,物或不可豫慮,故聖人畜道待時也。
所謂畜備應之道,待機感之時。
欲緻魚者先通谷,欲來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但識彼性而釣之,雖異類亦不會合也。
為魚德者,非挈而入淵也,為猿德者,非負而上木也,縱之所利而已。
德施物者,不苛全彼自然,非貴設法以檢其性,故曰縱所為而已。
足所踐者淺, 淺少 然待所不踐而後能行,心所者者褊,然待所不知而後能明。
拟足於未至,方得政遠。
進心於未知,方可明道。
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唇亡而齒寒,河水深,而壤在山。
凡牽累有處,則我性莫能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