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五

關燈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道德篇 夫道也者,通自分之常理也;德也者,備所得之總名也。

    且《文子》總有一十二篇之目各異,唯《道德》再舉者,何也?夫道德之道也,即可物之道也,由可道而成德者,亦可據之德也,但非至道與玄德爾。

    所以首篇《道原》後篇《上德》原稱道本,上乃德極,唯原上之用茲一篇。

    唯道德之體各歸本自然,人間之世,行道立德,修身核名,生且有倫,死而不朽者,莫若此篇耳。

     文子問道。

     夫道絕學,至理無問,斯所問者,蓋觸類之道也。

     老子曰:學問不精,即聽道不深。

     人之學者,欲複其性也。

    因好問而成待間,假修學以至無學。

    若不精於此,何窮深旨矣? 凡聽者将以達智, 達聖哲也智。

     将以成行也, 成仁義之行。

     将以緻功名也。

     緻同佐之功。

     不精不明,不深不達, 精則明,深則達。

     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

     上學體道以達智,中學好道以成行,下學遊道以至名也。

     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

     淺深,比也。

     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誠。

     聽彼不深,則無今知之明,斯未造其極者也。

    夫未明於中,行誠於外者,未之聞也。

     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 謂損其氣以處道。

     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 内外各息所能事,奉彼之旨也。

     專精積蓄,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

     專一所得,意無分想,則明納理本,盡其精妙自然,物不能遷,與時俱精矣。

     夫道者原産有始, 肇生有形。

     始於柔弱,成於剛強, 始夫道母,氣皆柔弱;成乎形質,性乃剛強。

     始於寡短,成於衆長。

     生生故不寡,是以衆也。

    資生故不短,是以長也。

     十圍之木始於把,百仞之台始於下。

    此天之道也。

    聖人法之, 夫道以包小為大,天以配下為高;察始察成,可尚微本。

    故聖人法之也。

     卑者所以自下也, 禮下之卑。

     退者所以自後也, 持後之退。

     儉者所以自小也, 小足之儉。

     損者所以自少也, 少欲之損。

     卑即尊, 親下故尊。

     退即先, 不犯故先。

     儉即廣, 是用故廣。

     損即大, 成德故大。

     此天道所成也。

     天道虧盈益謙,聖人則之,自然成其衆利。

     夫道者德之先, 因乎道體,方成德用。

     大之根, 兩儀宗本。

     福之門, 安靜之由。

     萬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甯。

     皆假無以為耳。

     夫道無為無形,不為事先不為物迹。

     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

    與天為鄰, 夫用道者,内可以修身,外可以治人,而所濟無迹,皆若自然,則與天之功未始相遠也。

     無為而無不為, 此義已見道原篇, 莫知其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随感而至,得非信乎? 天子有道,即天下服,長有社稷; 道也者,随位分而各通也。

    故堯舜有之,則至德可稱。

    湯武有之,則神功不朽。

    可道之道,斯非謂欤。

     諸侯有道,即人民和睦,不失其國; 古者諸侯有國。

     士庶有道,即全其身,保其親;強大有道,不戰而克; 夫晉楚之類,有道者霸,非在料敵而克。

     小弱有道,不争而得; 曹衛之類,有道者附,亦非率先而得也。

     舉事有道,功成得福。

     順於時者功必見,修於正者福必應。

     君臣有道即忠惠, 君惠臣忠。

     父子有道即慈孝, 父慈子孝。

     士庶有道即相愛, 無相奪倫,理自容愛。

     故有道即和,無道即苛。

     夫各正性命,則異俗可和。

    苟踰位分,則骨肉自虐。

    而有家有國不本道者,不其殆哉? 由是觀之,道之於人,無所不宜也。

     小大之用皆可。

     夫道者,小行之小德福,大行之大德福,盡行之天下服,服即懷之。

     随器而受酌焉不竭。

    夫能盡是道者,天下執不歸之也。

     故帝者,天下适之也,王者,天下往之也。

     适往一也,皆歸德之辭。

    然适者通謂性命之所安,往者不得已就耳。

    取其會理,優劣乃殊。

     天下不适不往,不可謂帝王。

     有位而無德,非此宜也。

     故帝王者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既因兆人以成其位,則獨任於己,其可守乎? 夫失道者,奢泰驕佚,慢倨矜傲,見餘自顯,執雄堅強作難結怨為兵,主為辭首, 此舉失道之狀。

     小人行之,身受大殃, 以至於刑戮耳。

     大人行之,家國滅亡, 侯伯失國,卿大夫即亡家也。

     淺及其身,深及子孫。

    故罪莫大於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