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水靜即清,清即平,平即易,易即見物之形,形不能并,故可以為正。
唯内保清靜,則自然通鑒,應之大常也 使葉落者,風搖之也,使水濁者,物撓之也。
所謂欲能害性。
璧瑗之成器,監諸之功也,镆铘之斷割,砥砺之力也。
不琢不成器,不磨不利,用論強學進道也。
虻與骥緻千裡而不飛,無裹糧之資而不饑。
凡得所附而能委質無佗,則名實不求而皆遂。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且開國建功,身死名辱,古多此類,不複勝舉。
故能知天道者,善始終耳。
怒出於不怒,為出於不為, 明見事本,固當不貴其末。
故聖人處無為以貫之此義,非因昔所不怒,使物慢易,而至於怒昔所不為,使事廢曠,而至於為者也。
視於無有,即得所見,聽於無聲,即得所聞。
視所見者常眩,聽所聞者常惑。
豈可謂得聞見哉?唯反此乃聞見之全用。
飛鳥反鄉,兔走歸窟,狐死守丘,寒螀得木,各依其生也。
所謂物之終極,莫不歸根複本。
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間,五味以和;骨肉相愛也,讒人間之,則父子相危。
善用其術,則異類可為和資;苟害其道,雖天性亦可浸變也。
犬豕不擇器而食,俞肥其體,故近死。
夫仕不擇地,雖祿富其家,轉危其身。
鳳凰翔於千仞莫之能緻,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孰有矰繳之害? 椎固百柄而不能自極,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眦。
世之從事,皆遠取於物,而不能近鑒於身。
因高為山,即安而不危,因下為池,即淵深而魚鼈歸焉。
居所尊之位而積之以德,則高不可傾也。
處不可争之地而加之以謙,則物之所與也。
溝池泌即溢,旱即枯,江海之原,淵流而不竭。
夫末得其原,即變蕩由物,故江海有原,乃能自全其常矣。
聾無耳而目不可以蔽,精於明也,瞽無目而耳不可以蔽,精於聰也。
用有所宜,不相妨奪,亦謂精之不分,乃精於一用耳。
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乎, 世昏昧可隐身遁迹。
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乎。
世昭明可沐浴登仕。
絲之為缟也,或為冠,或為。
冠即戴枝之,即足履之。
同一缟所制,辄爾有上下之異;同一氣所生,亦俱然貴賤之殊。
推此察之,複何企怨? 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桮不能塞江河;水之勢勝火,一酌不能救一車之薪。
夫雖執可制之具,而德力未贍者,僅若無益於事矣。
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變其節,霜雪麃麃,日出而流。
冬至之前,陽下複成雷;夏至之前,陰上結成雹。
雖在大寒大暑之月,亦未絕變也。
若施之於霜雪,則見日而自清沛矣。
此所謂中有必然,外不能制,時有必制,物不能然。
唯明哲之士,辨此以為宜耳。
傾易覆也,倚易附也,幾易助也,濕易雨也。
故賢人因而成之,乃傳其業易簡也。
蘭菃以芳,不得見霜, 以有芳香之能,故中道夭於采掇。
而才者可不慎也? 蟾蝫辟兵,壽在五月之望。
以五月半取而灰之,能辟兵傷之毒,此乃以才見害耳。
豈不謂能神於物而不能自神於身?斯亦白龜見夢於宋元君之類,可不哀哉? 精洩者中易殘, 動為外邪所害。
華非其時者不可食。
但非正氣所資,設使有其英潤,亦能反我之常性也。
舌之與齒,孰先弊,繩之與矢,孰先直。
齒剛先弊,矢直先折。
柔而婉者,乃全剛直之德者也。
使影曲者形也,使向濁者聲也。
當慎其本。
與死者同病,難為良醫,與亡國同道,不可為忠謀。
是知君上當可受藥石之谏也。
嘗試論曰,凡稱難者,猶可嚴戒精釋以涉之,不可正者,容可合權适變以佐之。
物無棄材,理無棄事,取旨會意,或在斯焉。
則所謂君禦臣,臣事君,各宜慎其所以者。
使倡吹竿,使工攝竅,雖中節不可使決,君刑亡焉。
決,定也。
不可使定音律矣。
如君臣亂倫,代司政業,則刑法雖當,不足施立。
若因位考法,可謂君刑,雙得也。
聾者不歌無以自樂,盲者不觀無以接物, 心有所期則形聲自至,故靜其心者,外無物也。
步於林者,不得直道,行於險者,不得履繩。
嬰物不可免亂,犯難不可免害。
而步以之林,行以從險,則安能涉棄逝之夷路,遊至直之通衢也? 海内其所出,故能大, 言含德之所緻也。
夫不杜耳目而包聲色,不扃真性而一夷險,如斯之道,方與大海同其容,應出納之德耳。
日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龍不匹,猛獸不群,鸷鳥不雙。
夫一君之德,一用之村,尚無俦匹,而況聖人大化之道,獨運之功也? 蓋非撩不能蔽日,輪非輻不能追疾,然撩輻未足恃也。
凡有能及於物者,莫作相假,考驗由實,未足恃功。
故聖人濟世利用,推能於物,乘勢因人,成事而作其功也。
張弓而射,非弦不能發,矢之命中,十分之一。
夫射本在中,不中何射?百發一中,功過不補。
而天下建功從事,莫不然矣。
既忘其屢敗,獨宰其一成,豈不謬於處實行權矣? 饑馬在廄,漠然無聲,投刍其旁,争心乃生。
血氣之類,未嘗無欲。
故不見可欲,則心不争亂也。
三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塞,百竹而足。
小
唯内保清靜,則自然通鑒,應之大常也 使葉落者,風搖之也,使水濁者,物撓之也。
所謂欲能害性。
璧瑗之成器,監諸之功也,镆铘之斷割,砥砺之力也。
不琢不成器,不磨不利,用論強學進道也。
虻與骥緻千裡而不飛,無裹糧之資而不饑。
凡得所附而能委質無佗,則名實不求而皆遂。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且開國建功,身死名辱,古多此類,不複勝舉。
故能知天道者,善始終耳。
怒出於不怒,為出於不為, 明見事本,固當不貴其末。
故聖人處無為以貫之此義,非因昔所不怒,使物慢易,而至於怒昔所不為,使事廢曠,而至於為者也。
視於無有,即得所見,聽於無聲,即得所聞。
視所見者常眩,聽所聞者常惑。
豈可謂得聞見哉?唯反此乃聞見之全用。
飛鳥反鄉,兔走歸窟,狐死守丘,寒螀得木,各依其生也。
所謂物之終極,莫不歸根複本。
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間,五味以和;骨肉相愛也,讒人間之,則父子相危。
善用其術,則異類可為和資;苟害其道,雖天性亦可浸變也。
犬豕不擇器而食,俞肥其體,故近死。
夫仕不擇地,雖祿富其家,轉危其身。
鳳凰翔於千仞莫之能緻,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孰有矰繳之害? 椎固百柄而不能自極,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眦。
世之從事,皆遠取於物,而不能近鑒於身。
因高為山,即安而不危,因下為池,即淵深而魚鼈歸焉。
居所尊之位而積之以德,則高不可傾也。
處不可争之地而加之以謙,則物之所與也。
溝池泌即溢,旱即枯,江海之原,淵流而不竭。
夫末得其原,即變蕩由物,故江海有原,乃能自全其常矣。
聾無耳而目不可以蔽,精於明也,瞽無目而耳不可以蔽,精於聰也。
用有所宜,不相妨奪,亦謂精之不分,乃精於一用耳。
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乎, 世昏昧可隐身遁迹。
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乎。
世昭明可沐浴登仕。
絲之為缟也,或為冠,或為。
冠即戴枝之,即足履之。
同一缟所制,辄爾有上下之異;同一氣所生,亦俱然貴賤之殊。
推此察之,複何企怨? 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桮不能塞江河;水之勢勝火,一酌不能救一車之薪。
夫雖執可制之具,而德力未贍者,僅若無益於事矣。
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變其節,霜雪麃麃,日出而流。
冬至之前,陽下複成雷;夏至之前,陰上結成雹。
雖在大寒大暑之月,亦未絕變也。
若施之於霜雪,則見日而自清沛矣。
此所謂中有必然,外不能制,時有必制,物不能然。
唯明哲之士,辨此以為宜耳。
傾易覆也,倚易附也,幾易助也,濕易雨也。
故賢人因而成之,乃傳其業易簡也。
蘭菃以芳,不得見霜, 以有芳香之能,故中道夭於采掇。
而才者可不慎也? 蟾蝫辟兵,壽在五月之望。
以五月半取而灰之,能辟兵傷之毒,此乃以才見害耳。
豈不謂能神於物而不能自神於身?斯亦白龜見夢於宋元君之類,可不哀哉? 精洩者中易殘, 動為外邪所害。
華非其時者不可食。
但非正氣所資,設使有其英潤,亦能反我之常性也。
舌之與齒,孰先弊,繩之與矢,孰先直。
齒剛先弊,矢直先折。
柔而婉者,乃全剛直之德者也。
使影曲者形也,使向濁者聲也。
當慎其本。
與死者同病,難為良醫,與亡國同道,不可為忠謀。
是知君上當可受藥石之谏也。
嘗試論曰,凡稱難者,猶可嚴戒精釋以涉之,不可正者,容可合權适變以佐之。
物無棄材,理無棄事,取旨會意,或在斯焉。
則所謂君禦臣,臣事君,各宜慎其所以者。
使倡吹竿,使工攝竅,雖中節不可使決,君刑亡焉。
決,定也。
不可使定音律矣。
如君臣亂倫,代司政業,則刑法雖當,不足施立。
若因位考法,可謂君刑,雙得也。
聾者不歌無以自樂,盲者不觀無以接物, 心有所期則形聲自至,故靜其心者,外無物也。
步於林者,不得直道,行於險者,不得履繩。
嬰物不可免亂,犯難不可免害。
而步以之林,行以從險,則安能涉棄逝之夷路,遊至直之通衢也? 海内其所出,故能大, 言含德之所緻也。
夫不杜耳目而包聲色,不扃真性而一夷險,如斯之道,方與大海同其容,應出納之德耳。
日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龍不匹,猛獸不群,鸷鳥不雙。
夫一君之德,一用之村,尚無俦匹,而況聖人大化之道,獨運之功也? 蓋非撩不能蔽日,輪非輻不能追疾,然撩輻未足恃也。
凡有能及於物者,莫作相假,考驗由實,未足恃功。
故聖人濟世利用,推能於物,乘勢因人,成事而作其功也。
張弓而射,非弦不能發,矢之命中,十分之一。
夫射本在中,不中何射?百發一中,功過不補。
而天下建功從事,莫不然矣。
既忘其屢敗,獨宰其一成,豈不謬於處實行權矣? 饑馬在廄,漠然無聲,投刍其旁,争心乃生。
血氣之類,未嘗無欲。
故不見可欲,則心不争亂也。
三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塞,百竹而足。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