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五

關燈
: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而調瑟也。

     五音合變以成文,百代合宜而制法。

    調之在變,不可膠柱,治之在宜,不可執法。

     聖人者應時偶變,見形施宜, 斯不膠執之謂。

     世異即事變,時移即俗易,論世而立法,随時而舉事。

     兆庶情僞,風俗不一;帝王質文,世有損益。

    立事與時,非聖者孰能盡哉? 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時務異也。

    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也。

     已成之法,如已祭天祝地,一時之用,奚可格哉?唯因化推移以為法者,不可不法也。

     聖人之法可觀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

     法施於外,則可觀睹,權在於内,不可原究也。

     其言可聽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

     法度之言則可傳聽,而立意之由固難顯着矣。

     三皇、五帝輕天下,細萬物,齊死生,同變化, 遺位而忘懷,一遇而大順。

     抱道推誠,以鏡萬物之情, 道法誠明,故可通鑒。

     上與道為友,下與化為人。

     往複皆道,道友己也。

    動靜在化,化治於人也。

     今欲學其道,不得其清明。

     未俗清變,不複清明之道。

     玄聖守其法籍,行其憲令,必不能以為治矣。

     響使玄古聖君處於今世,猶施古法,固不能治也。

    且夫執古禦今,不合時變;以今學古,不得清明。

    蓋取随時以為光大者矣。

     文子問為政,老子曰:禦之以道,養之以德, 以道禦之,民得所适。

    以德養之,民知所歸也。

     無示以賢,無加以力, 國君尚賢,則争名於朝;加以威力,則結怨於一。

     損而執一, 消損賢力,秉執道德矣。

     無處可利,無見可欲, 處可利者必遺博愛之義,見可欲者必亂恒政之心也。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方不因割,康不因削,皆使自全其陸。

     無矜無伐。

     無矜能,無伐功。

     禦之以道即民附, 親附。

     養之以德即民服, 懷服。

     無示以賢即民足, 各足。

     無加以力即民樸。

     莫知所怨,民自全矣。

     無示以賢者,儉也,無加以力者,不敢也。

     君儉用則天下無不足矣。

    君不敢則萬物全自然矣。

     下以聚之,賂以取之,儉以自全,不敢自安。

     得親下之道,聚而能和。

    全給養之資,歸之以利。

    夫儉足則無欲,是能全德。

    不敢自安則無怨,故可自安也。

     不下即離散,不養即背叛,示以賢即民争,加以力即民怨。

    離散即國勢衰,民背叛即上無威,民争即輕為非,下怨其上即位危。

    四者誠修,正道幾矣。

     君能成修衆德,絕此四患,雖曰德政之道,斯亦近於淳古之風也。

     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 納下言,從谏如流;奉上言,其出如綸。

     上言者常用也,下古。

    者權也。

     立教由君,是以常用。

    谏而必納,所貴知權。

     唯聖人為能知權,言而必信,期而必當。

     言信者終而有征,期當者反而必合。

     天下之高行,直而證父,信而死女,孰能貴之? 父攘子證之直躬,期女溺身之存信,若此高行,誰當見哀矣。

     故聖人論事之曲直,與之屈伸,無常儀表, 聖人因事之宜,用為表式,動在利物,甯系滞於一時? 祝即名君,溺即捽祖卒反。

    父,勢使然也。

     捽,提發也。

    夫以君父之尊,處祝溺之際,不名其君則非敬,不捽其父則非孝。

    勢在反常,以濟其可矣。

     夫權者,聖人所獨見, 機權至微,凡情莫及。

     夫先迕而後合者謂之權,先合而後迕者謂之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醜矣。

     嘗試論之曰,體夫權者,庭乎機變之兩間。

    慮變之前,動機之後,變在於事,機在於心。

    唯權可以内發於機,外制其變,反經合義而扶正教之功,後順先違乃盡曲成之道。

    君有體理,動有損益,使民謂之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是以《易》贊重巽,《詩》美棠華,非夫聖智,孰能獨見?且機事不密,與身為害;權事不中,以善為醜,可不慎哉? 文子問曰:夫子之言,非道德無以治天下也,上世之王,繼嗣因業,亦有無道各沒其世而無禍敗者,何道以然。

     所謂墜祖宗之功德,而盡一世無禍敗者,以其前代有此之類。

    故不得不發斯問,以政後代疑道之君矣。

     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薄厚,天下時有亡國破家,無道德之故也。

     言雖有沒世,無禍敗者,但命數之厚耳。

    然其亡國破家,莫不因無道而失者。

     夙夜不懈,戰戰兢兢,常恐危亡; 有家國者,誠慎若此,故曰:子臨先人,若朽索之禦六馬也。

     縱欲怠情,其亡無時? 直不可保存耳。

     使桀纣修道行德,湯武雖賢,無所建其功也。

     夏殷之末,非獨桀纣之無道也。

    然其或沒世而無敗當時以緻滅,誠有薄厚之異,同為覆亡之資。

    向使二主依道據德,則成湯、周武何因建其功業矣?蓋為失道喪德而有幸免者,未有居道立德而延禍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