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四

關燈
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 自修己德,不求人譽。

     不能使禍無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讓也, 不能防不測之禍,信命不遺。

    不能要必至之福,來者當受也。

     禍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來,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

     禍生非己,雖禍而何憂?福至非我,雖福而何恃也? 是故閑居而心樂,無為而治。

     恬泊優遊而已。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

    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止,循其所有即所欲者至。

     已有者一身之精神,未有者多方之伎術。

    今廢已有之精神,祈未得之方術,未得者夫至,所得者已忘。

    不保得一之由,難追兩失之悔。

    故至人守其本,不尋其末;貴得於内,不制於外也。

     治未固於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免於無非,而急於名者必挫。

     本固邦甯,周行不辱。

     故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

     無禍之福,福之厚矣。

    無喪之利,利之大矣。

     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唯無禍福,則無損益。

     夫道不可勸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

     道者不可誘以利,無利則無害。

    故神自安,道自來也。

     故嘗無禍不嘗有福,嘗無罪不嘗有功。

     無禍無福,無罪無功,是謂大通。

     道曰芒芒昧昧,從天之威,與天同氣,無思慮也,無設儲也, 道曰,道君也,芒昧謂道窈冥不可得見。

    今但法天以虛,為身以無,為心不慮而成,不勞而物積也。

     來者不迎,去者不将, 任其自得。

     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 身應物而無窮,道居中而獨運。

     故處衆枉不失其直, 曲全故大。

     與天下并流不離其域, 至氣流轉,真精常存。

     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

     天無心,不言而萬物生;人無為,不謀而百事遂。

     内無奇福,外無奇禍,故禍福不生,焉有人賊。

     凡有福即有禍,今禍福已冥,孰為人賊害。

     故至德,言同路,事同福,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進退章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

     偏見不足以化俗,正道而可以誘民。

     老子曰:為善即勸,為不善即觀,勸即生責,觀即生患。

     勸,勉也。

    觀,察也。

    夫人為善,當日自勉之。

    有不善者,察見己過,則向方矣,是不勉其為善矣。

    若以己為善,察求人之不善而責之者,則有患矣。

    故勸為善而不善矣。

     故道不可以進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

    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見求譽,治随自然,己無所與。

     進不飾智以求名,退而修身以自治,推之自然,豈晞人譽也? 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通。

     人有求而不得,道無為而自周。

     有智而無為,與無智同功,有能而無事,與無能同功,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達而人才滅矣。

     夫志德内充,人才外滅者,故有若無,實若虛也。

     人與道不兩明,人愛名即不用道,道勝人則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道須一緻,事不兩全。

     老子曰:使信士分财,不知定分而探籌,何則,有心者之於平,不如無心者;使廉士守财,不如閉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無欲者也。

     探籌絕疑於無心,廉士見猜於有欲。

     人舉其疵則怨,鑒見其醜即自喜。

     賢者舉過而思改,愚者自媒而為善。

     人能接物而不與己,即免於累矣。

     先人後己,終身無咎。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寶弊,必以卑辭,弊單而欲不厭。

     君子不重寶,币服以謙敬,人能行一之,久而無厭也。

     卑體免辭論,說而交不結。

    約束誓盟,約定而反先日, 君子之交,不假結約,一言而定,終身不易。

    小人之交,要以誓盟,未盈旬時,以違舊要也。

     是以君子不外飾仁義而内修道術, 内秉真淳,外無虛飾。

     修其境内之事,盡其地方之廣,厲其民死,堅其城郭,上下一心,與之守社稷。

    即為名者不伐無罪,為利者不攻難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與民同利,民樂死之。

    與民同心,民共守之。

    求名者不貪濫,為利者不垂分。

    此必全之道,即社稷共守、郊境同固也。

     老子曰:聖人不勝其心,衆人不勝其欲。

     心勝則道全,欲勝則身危。

     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内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擊於物者,正一氣也。

    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

    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性。

    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說之,不離利害嗜欲也。

    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觀之,欲不可勝亦明矣。

     六情所欲,一心為制。

    氣正於中,則欲不害性。

    心衰於外,則僞己惑真。

    故知衰正在我,與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