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四

關燈
心。

    且一心自正,群物何累也? 老子曰:治身養性者,節寝處,适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内在己者得, 言不外求。

     而邪氣無由入,飾其外傷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

    夫須臾忘為賢者,必困其性, 言人賢不可暫忘,若須臾離之,必受困辱。

     百步之中忘其為容者,必累其形。

     夫輔身禦性,必宜節飲全和,使必氣内平而神明可保。

    君子慎微,不在於遠,雖十步之内,必慮朽株之患;須臾之間,卒過非意之事。

    安可怠哉? 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

     翡翠以文彩見害,春華以芳菲見折。

    物有雙美,事能兼濟,未之有也。

     老子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财,不憂民之貧也。

     天之道,明照大闳,至幽能察;地之利,有於萬物,廣濟無邊也。

     至德道者若丘山塊然不動,行者以為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賜,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天地無與也,故無奪也,無德也,故無怨也。

     至人者,勢名不能動,欲害不能傾,塊然獨處,巋然山峙,以其常足,不受賜與,脫其所取,辄亦無讓。

    故與之不得,奪之無怨,故能長久也。

     善怒者必多怨,善與者必善奪,唯随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

     超喜怒之域,忘與奪之情,任之自得,以全天理也。

     故譽見即毀随之,善見即惡從之,利為害始,福為禍先,不求利即無害,不求福即無禍,身以全為常,富貴其寄也。

     譽者,人之所美善者,人之所慕。

    但不欲顯,顯則有毀有怨。

    非待絕善,譽将無怨。

    若不矜不伐,自然無禍無福,道德自全。

    全身為常,富貴若寄也。

     老子曰:聖人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服不雜,行不觀, 服不驚衆,行不異人。

     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隐而不窮,異而不乖, 窮通,命也,故不華不懾。

    榮隐,時也,故不顯不辱。

    雖異於人,何足怪也? 同用無以名之,是謂大通。

     用無則無滞,是為大通也。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返也,時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聖人不進而求,不退而讓。

     正身俟命,直道從時,不将不迎也。

     随時三年,時去我走,去時三年,時在我後,無去無就,中立其所。

     此言先之大過,後之不及,唯迎之無前,随之無後,獨立其中,而安其所也。

     天道無親,唯德是與。

    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

     前已釋也。

     中心其恬,不累其德, 非譽不能垢,寵辱不能驚 狗吠不驚,自信其情,誠無非分。

     自明無非,故不驚懼。

     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

     知道知命,何憂何懼? 帝王之崩,藏骸於野,其祭也祀之於明堂,神貴於形也, 言古帝王歸骸於野,不封不樹,示民有終;祀神明堂,不谄不濫,示民知嚴也。

     故神制形則從,形勝神則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大通。

     依神形全,縱欲神逝,自非明達,莫能保之。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是以謙而能樂,靜而能澹。

     道德備身,貧賤無恥,心志不虧,名利不惑。

    故能謙之樂矣,靜而澹然也。

     以數集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

    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谕人不憂壽之将盡,而憂天下之不治,是猶泣數滴之淚,欲增洪河之流,無益之謂也。

    唯忘治人而治其身,可與言乎道。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

     高而能卑,厚而能散,自保元吉也。

     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二者不修,殃及己身。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聞者所以通人於己也。

     言己情以達人情,得人意以通己意。

     既暗且聾,人道不通,故有暗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暗聾哉,心亦有之塞也, 目不睹太山,耳不聞雷霆,此形骸之暗聾。

    有鑒疑鹿馬,智昏菽麥,此人之暗聾也。

    即事不辯,況大道哉? 莫知所通,此暗聾之類也。

    夫道之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為親也亦戚矣,飨谷食氣者皆壽焉,其為君也亦惠矣,諸智者學焉,其為師也亦明矣。

     生以道為親,無形而形焉,其為親也大矣。

    谷與氣為君,非壽而壽焉,其為惠也厚矣。

    智以學為師,非師而師焉,其明至矣。

     人皆以無用害有用, 勤無用之事,傷有涯之情。

     故知不博而日不足, 君子常以所知未遠,渴日不足以自勉勵也。

     以博奕之日問道,聞見深矣。

     移博奕之功,而專道德,可緻深妙矣。

     問與不問,猶暗聾之比於人也。

     不聞不問,是謂暗聾之人也。

     老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