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雲縣合朱弁正儀注
符言篇
符者,契也。
言者,理也。
故因言契理之微,悟道忘言之妙,可謂與矣。
老子曰: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 上乎無上,下乎無下,故能高能深,能上能下也。
平乎準,直乎繩, 非衡能平,無處不夷。
非繩能直,無處不正。
圓乎規,方乎矩, 非圓能圓而無圓,非方能方而無方。
包裹天地,而無表裡, 其大無外,其細無内。
洞同覆蓋,而無所礙, 大圓無涯,大通無滞。
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其坐無慮,寝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
前已解。
老子曰:欲屍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 屍主求名者必有事,事生即不和,故令去名而就公。
倍道而任已,見譽而為善,立名而為賢, 倍,背也。
背道祈譽,非善之善。
趨俗求名,非賢之賢也。
即治不順理,而事不順時,治不順理則多責,事不順時即無功, 順理則用心寡,而成事大,逆時則用力多而見功鮮。
妄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責,事敗足以滅身。
要譽立效,求合時君者,功未濟物,敗以及身也。
老子曰: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 動不為主則無形,無形故無将迎之福。
唱而方應則無怠,無怠故無未來之禍也。
始於無形,動於不得已,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
治未兆之事則為福,絕非常之利則無害也。
故無為而甯者,失其所甯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則亂。
失所甯者,謂舍内甯而外求甯,則固矣。
失所治者,謂遺身而求治人,則惑矣。
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謂玉石分而争奪生。
其文好者皮必剎,其角美者身必殺,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物有美而見害,人晞名而召禍。
華榮之言後為愆, 先聘華詞,後招身禍。
石有玉傷其山, 山不藏寶必見鑒,人不慎言必招禍。
默首之患固在言。
前黎民所以蒙禍、其妄議國家典法之言故也。
且君子攸戒,尚亦三緘,小人騰口,得不招禍也? 老子曰:時之行,動以從,不知道者福為禍。
時之從,動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
夫聖人治道,先知存亡,縣料得失,故舒卷扉定,寵辱不驚,方獲終吉以保其身。
至於昧者,多承福而作威,故福極而禍生。
非禍福相傾,乃動用之乖分耳。
天為蓋,地為轸,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轸,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
以天為蓋覆無涯而皆善,以地為轸運無窮而莫害。
陳彼五行,必有勝, 金火相攻,衰王遞作。
天之所覆無不稱, 天道包弘各稱。
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知無知者善,不知強知者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
名顯道喪,事起害生。
夫好事者未嘗不中,争利者未嘗不窮, 未有涉水不濡其足,蒙塵不垢其身。
善遊者溺,善騎者堕,各以所好,反自為禍。
矜其能,喪厥功。
騁其伎,喪厥身也。
得在時,不在争,治在道,不在聖。
時會自得,不假力争。
道在自尊,何煩矜聖? 土處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遲。
道之所貴,德之所尚,不争而高,不疾而速。
是以聖人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
道無形狀,不可把握,故執之則失。
又非形體,難以雕刻,故為之則敗也。
老子曰:一言不可窮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諸侯雄也,四言天下雙也。
貞信則不可窮,道德則天下宗,舉賢德,諸侯雄,惡少愛衆,天下雙。
兼得四句者,上為皇為帝,偏得一言,則下為霸為佐也。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
言非命,人自取之也。
飲食不節,簡賤其身,病共殺之;樂得無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以寡犯衆,以弱陵強,兵共殺之。
故死生在我,禍福無門。
匪降自天,職競由人也。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
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
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來矣。
功高則報厚,怨深則息大。
随其輕重,遺之恩怨也。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适情性,即治道通矣。
原天命,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适情性,即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即養生知足。
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明此四者,可謂大通。
不因於人,省己而已。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 無谲詐之行,人何非我?懷仁恕之情,我無尤人也。
修足
言者,理也。
故因言契理之微,悟道忘言之妙,可謂與矣。
老子曰: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 上乎無上,下乎無下,故能高能深,能上能下也。
平乎準,直乎繩, 非衡能平,無處不夷。
非繩能直,無處不正。
圓乎規,方乎矩, 非圓能圓而無圓,非方能方而無方。
包裹天地,而無表裡, 其大無外,其細無内。
洞同覆蓋,而無所礙, 大圓無涯,大通無滞。
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其坐無慮,寝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
前已解。
老子曰:欲屍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 屍主求名者必有事,事生即不和,故令去名而就公。
倍道而任已,見譽而為善,立名而為賢, 倍,背也。
背道祈譽,非善之善。
趨俗求名,非賢之賢也。
即治不順理,而事不順時,治不順理則多責,事不順時即無功, 順理則用心寡,而成事大,逆時則用力多而見功鮮。
妄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責,事敗足以滅身。
要譽立效,求合時君者,功未濟物,敗以及身也。
老子曰: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 動不為主則無形,無形故無将迎之福。
唱而方應則無怠,無怠故無未來之禍也。
始於無形,動於不得已,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
治未兆之事則為福,絕非常之利則無害也。
故無為而甯者,失其所甯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則亂。
失所甯者,謂舍内甯而外求甯,則固矣。
失所治者,謂遺身而求治人,則惑矣。
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謂玉石分而争奪生。
其文好者皮必剎,其角美者身必殺,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物有美而見害,人晞名而召禍。
華榮之言後為愆, 先聘華詞,後招身禍。
石有玉傷其山, 山不藏寶必見鑒,人不慎言必招禍。
默首之患固在言。
前黎民所以蒙禍、其妄議國家典法之言故也。
且君子攸戒,尚亦三緘,小人騰口,得不招禍也? 老子曰:時之行,動以從,不知道者福為禍。
時之從,動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
夫聖人治道,先知存亡,縣料得失,故舒卷扉定,寵辱不驚,方獲終吉以保其身。
至於昧者,多承福而作威,故福極而禍生。
非禍福相傾,乃動用之乖分耳。
天為蓋,地為轸,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轸,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
以天為蓋覆無涯而皆善,以地為轸運無窮而莫害。
陳彼五行,必有勝, 金火相攻,衰王遞作。
天之所覆無不稱, 天道包弘各稱。
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知無知者善,不知強知者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
名顯道喪,事起害生。
夫好事者未嘗不中,争利者未嘗不窮, 未有涉水不濡其足,蒙塵不垢其身。
善遊者溺,善騎者堕,各以所好,反自為禍。
矜其能,喪厥功。
騁其伎,喪厥身也。
得在時,不在争,治在道,不在聖。
時會自得,不假力争。
道在自尊,何煩矜聖? 土處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遲。
道之所貴,德之所尚,不争而高,不疾而速。
是以聖人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
道無形狀,不可把握,故執之則失。
又非形體,難以雕刻,故為之則敗也。
老子曰:一言不可窮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諸侯雄也,四言天下雙也。
貞信則不可窮,道德則天下宗,舉賢德,諸侯雄,惡少愛衆,天下雙。
兼得四句者,上為皇為帝,偏得一言,則下為霸為佐也。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
言非命,人自取之也。
飲食不節,簡賤其身,病共殺之;樂得無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以寡犯衆,以弱陵強,兵共殺之。
故死生在我,禍福無門。
匪降自天,職競由人也。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
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
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來矣。
功高則報厚,怨深則息大。
随其輕重,遺之恩怨也。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适情性,即治道通矣。
原天命,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适情性,即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即養生知足。
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明此四者,可謂大通。
不因於人,省己而已。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 無谲詐之行,人何非我?懷仁恕之情,我無尤人也。
修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