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三

關燈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雲縣令朱井正儀注 九守篇 守者專一於志,而九備於數極,則物無不在其域,事無不與其成。

    此篇自《守樸》已上,至於《守虛》凡有十章。

    各标守字,唯一章各隐,九數之中,文着於一篇之内,今稱九守者,蓋在用九之義也。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混而為一, 混同元氣。

     寂然清澄,重濁為地,精微為天, 一至清澄,則自有輕重之比。

     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 氣有滞躁,故生陰陽。

    數有終始,故為四時。

     精氣為人,煩氣為蟲, 是以人得最靈之名,蟲為庶類之數也矣。

     剛柔相成,萬物乃生。

     剛陽之性也。

    柔陰之體也。

    二氣推接,乃資生矣。

     精神本乎天, 禀輕清以虛通。

     骨骸根于地, 禀重濁而系滞。

     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夫有生化,天理之常。

    故其生也,則欻爾為形為神。

    其化也,則寂然反本歸根。

    來非所尚,去非在我,則我尚之見,馮何立哉?門者,複化之蹊也。

     故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 不敢我尚,推彼自然。

     以天為父,以地為母, 宗順於神形之極,法則於覆載之德。

     陰陽為綱,四時為紀, 不持此以為綱紀,則無以同乎大順也矣。

     天靜以清,地定以甯,萬物逆者死,順者生。

     天地尚以安靜而成其德,況夫所生之物欲躁動而可求存者乎? 故靜漠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

     精神營定,安乎天之靜漠;大道宗體,在乎心之虛無。

     夫精神者所受於天,骸骨者所禀於地也。

     所謂貴神以存形耳。

     故曰:道生一, 夫道無所生,一無所立。

    今觀肇有之前,強名曰道;數方混,故謂之一也。

     一生二, 啟泮為陰陽二氣也。

     二生三, 陽清上為天,陰凝下為地,二氣交和,中為人也。

     三生萬物。

     三才既立,萬化能生,故品類日新矣。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背陰面陽,物之順生也。

    沖之為和,生氣之本也。

     老子曰:人受天地變化而生, 受氣以變化,而生此形神。

     一月而膏, 結聚之始,貌如脂膏。

     二月而脈, 血氣道而成脈也。

     三月而胚, 内未堅,但有胚段也。

     四月而胎, 微有狀貌。

     五月而筋, 全生十月,五得其半。

    筋者,堅肉柔骨,處剛柔半,故此時成也。

    夫精血之變,以成骨肉,而骨堅肉滞,則生氣不通,故肉藏其脈,骨連其筋,以通洩生氣,連綴支節也。

     六月而骨, 精凝結,變之為骨也。

     七月而成, 内全五藏,外具九竅。

     八月而動, 動於支體。

     九月而躁, 動之數也。

     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

     中外各正。

     肝主目,腎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膽主口。

     此之所主,或與諸說不同。

    雖五藏七竅定有所主,而勾帶開通,無所不應。

    故此獨不言心者,以其衆藏之靈者,故外之一竅,主所不及也。

     外為表,中為裡, 四支九竅之表,五藏六府之裹。

     頭之圓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

     天園而地方,故其上下各以類也。

     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 九解者,天之九宮門也。

     人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骨節; 皆法象於上也。

     天有風雨寒暑,人有取與喜怒。

     風散之,雨施之,此取與也。

    寒主殺,暑主和,此喜怒也。

     膽為雲, 勇威之象。

     肺為氣, 皓素之象。

     脾為風, 動之象。

     腎為雨, 陰澤之象。

     肝為雷 震怒之象。

     人與天地相椑類,而心為之主。

     心為感變之主,亦類乎造九之機本也。

    其餘支藏,皆有所應,則天人之際相椑類矣。

    然心者,本主於舌之一竅,不受外裹,将無所牽,故為衆主耳。

     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

     目象日,耳象月,氣象風,血象雨。

     日月失行,薄蝕無光,風雨非時,毀折生災。

     夫日月差度,則至薄蝕;風雨不時,毀折五谷。

    施之於身,斷可知耳。

     五星失行,州國受其殃。

     五星所鎮,各有分野。

    天時人事,交感而生。

    故諸侯之國,方伯之州,一至失德,則象變於上,下受其災。

    是知人與天地相椑矣。

    耳目,日月也;血氣,風雨也。

    氣悖則風飄,血沉則雨滞,耳目不節,則日月差度。

    蓋其然矣。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視聽而不息,精神何能馳聘而不乏。

     夫天地廣大,不可際極。

    日月章耀,未嘗不臨。

    尚以虧蝕之損,節其全功,寒暑為恒,愛其神明,況乎居分劑之人而能用之無節者也。

     是故聖人守内而不失外。

     善守其内者,不為外之所失也。

     夫血氣者,人之華, 華猶顔色。

     五藏者,人之精也,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皆内藏為精,外用為神者也。

     血氣專乎内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 凡喜怒見於顔色,勇怯變乎喘息,皆血氣外越之候也。

    夫如是,損之與益,自可明矣。

    故血不逆於中,則肌骨充實;氣不遊乎外,則情欲寡省。

    藏氣不足,乃有偏嗜和而調者,何有嗜欲哉? 嗜欲省,即耳目清而聽視聰達, 嗜欲之來,多在耳目。

    故其寡省即自清矣。

    清則耳聽不惑,目達不眩也。

     聽視聰達謂之明。

    五藏能屬於心而無離,即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 五藏皆有所象,神氣各異,唯心為百神五藏之主。

    夫能使有所屬,不聞不應,則神全氣專矣。

    然其膽勇脾驕,動成越悖,非心所制,豈可正哉? 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 心之全功,能用皆可。

     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

     夫邪氣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