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中,由其無主;患禍生外,以其昧機。
故氣正者邪不能襲,神全者福至着也。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唯甯心則治,五藏自見,乃知天下也。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 假是以通明,藉之以出入。
氣意者五藏之使候也, 意氣為使,則五藏可候也。
故耳目淫於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 應之有司。
血氣滔蕩而不休,即精神馳騁而不守, 神以形累。
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
靜則鑒微,亂則迷着也。
聖人愛而弗越, 愛守於形神,不越於聲色。
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無所誘慕, 所謂物誘於前,心慕於後。
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甯。
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觀往世之外,來事之内,禍福之門,何足見也。
誠能備前之德,則玄鑒無湩。
而況禍福已形,無不見也。
夫辯類以相名,明數以相生者,事可觀矣。
繕性以符本,極神以冥遠,則往也可原矣。
外者迹之前也,内者兆之間也。
往者有迹,過迹以至,外來者未形,當兆以稱内。
蓋明機疊之袁,可得而知。
禍福之門,何足稱者? 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外淫則推蕩在佗,不能鑒之自我也。
故五色亂目,使不明, 色視乃眩。
五音入耳,使不聰, 聽雜乃惑 五味亂口,使口厲爽, 遂失正味。
趨舍滑心,使行飛揚, 中有所亂,自無恒業。
故嗜欲使人之氣淫,好憎使人之精勞, 弗疾去之者,即忘氣日耗。
以是而往,其能久乎? 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也。
皆随其所嗜好,厚養以傷生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也。
忘歡故樂足,遺生故身存。
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二氣交運,所以相通。
萬物大生,其原一也。
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 知其一原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知也。
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
不由道本,觸類皆昧。
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 同生天地之間,則吾身當萬物之一數也。
物之與物,何以相物。
唯其同者,不至相與彼此。
欲生不可事也, 時之自生,不能使生。
憎死不可辭也, 時之将死,不能惡死也。
賤之不可僧也,貴之不可喜也。
非悅貴而得貴,惡賤而去賤,直自然耳。
因其資而甯之,弗敢極也,弗敢極,即至樂極矣。
任物我之自安,乃極其分。
制而極之,固非極也。
夫放任所極,非樂極而何也? 守虛 以不惑其累為虛也。
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
因所遇之時,安所處之位,遭世治亂而不患其隐見,斯可謂樂天之業也。
夫哀樂者德之邪也, 不得道之正用。
好憎者心之累也, 中之不虛忘,而所系為累。
喜怒者道之過也, 過越中和之道。
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天道常生,處無為者,時然則然。
靜則與陰合德,動則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
妙用之神,聖人所貴。
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聖人遵之,弗敢越也。
以無應有,必究其理, 心之無私,乃能窮彼所有之理。
以虛受實,必窮其節, 唯其虛也,能盡於彼,所來之限也。
恬愉虛靜,以終其命。
任此四德,而乘化以終也。
無所疏,無所親, 過之一也。
抱德炀和,以順於天, 抱安靜之德,炀和生之氣,以順乎自然。
與道為際,與德為鄰, 涉虛以應者,際極皆道也。
禦有以順者,左右皆德也。
不為福始,不為禍先, 夫福非福也,而安以為福。
禍非禍也,而躁以為禍。
能安於禍,則甯異其福;不安所福,則福在於禍。
禍福之體,不在窮達,而宗於躁靜者也。
且先始之義主於動作,言兇生乎妄動,倚伏在於動時。
是以聖人無為無作,無禍無福,修然而往,修然而來,禍福之迹外彰,而屯泰之情不入也。
死生無變於己。
冥順變化者,無時而不恒,此己之未嘗生死也 故曰至神。
神即以求無不得也,以為無不成也。
用之無方。
守無 遊萬物而不物,則無我無物矣。
老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 夫曠然神平,無累於靈府,以輕脫世榮故。
細萬物即心不惑, 心存物外,則以太山如秋毫,安小大之域,遺巨細於彼,夫何惑哉? 齊死生即意不懾 夫覺以夢盡,夢以覺知。
死生動息,各在春分,齊於是道,保所懼焉矣。
同變化即明不眩。
我亦物也,同乎變化,能知此者,不眩天理之明。
夫至人以不撓之柱,行無關之途, 德主而不替,道行而常通。
禀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 用備天下,未嘗勞神,宗極道原,未嘗喪體。
無往而不遂,無之而不通,屈伸俛仰,抱命不惑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之。
委抱天命,宛轉随時,遭乎禍福,不足以為内患也。
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也, 受命之巨,心盛之士,雖蹈白刃,守節不移。
唯示之以仁,不可迫其行也。
可正以義,而不可縣以利也, 可以義正之,而不可以利誘之。
義在素利也。
君子死義,不可以富貴留也, 伯夷、叔齊之類是也。
為義,不可以死亡恐也。
齊大夫陳不占之類是也。
又況於無為者乎。
能守一義,猶至亡身,浩然無為,甯以形累? 無為者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影柱。
影柱者,立之而不礙也。
至人不宣於天下,則萬物居然自立矣。
無累於适,則天下洞然皆通耳。
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着也
故氣正者邪不能襲,神全者福至着也。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唯甯心則治,五藏自見,乃知天下也。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 假是以通明,藉之以出入。
氣意者五藏之使候也, 意氣為使,則五藏可候也。
故耳目淫於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 應之有司。
血氣滔蕩而不休,即精神馳騁而不守, 神以形累。
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
靜則鑒微,亂則迷着也。
聖人愛而弗越, 愛守於形神,不越於聲色。
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無所誘慕, 所謂物誘於前,心慕於後。
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甯。
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觀往世之外,來事之内,禍福之門,何足見也。
誠能備前之德,則玄鑒無湩。
而況禍福已形,無不見也。
夫辯類以相名,明數以相生者,事可觀矣。
繕性以符本,極神以冥遠,則往也可原矣。
外者迹之前也,内者兆之間也。
往者有迹,過迹以至,外來者未形,當兆以稱内。
蓋明機疊之袁,可得而知。
禍福之門,何足稱者? 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外淫則推蕩在佗,不能鑒之自我也。
故五色亂目,使不明, 色視乃眩。
五音入耳,使不聰, 聽雜乃惑 五味亂口,使口厲爽, 遂失正味。
趨舍滑心,使行飛揚, 中有所亂,自無恒業。
故嗜欲使人之氣淫,好憎使人之精勞, 弗疾去之者,即忘氣日耗。
以是而往,其能久乎? 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也。
皆随其所嗜好,厚養以傷生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也。
忘歡故樂足,遺生故身存。
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二氣交運,所以相通。
萬物大生,其原一也。
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 知其一原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知也。
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
不由道本,觸類皆昧。
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 同生天地之間,則吾身當萬物之一數也。
物之與物,何以相物。
唯其同者,不至相與彼此。
欲生不可事也, 時之自生,不能使生。
憎死不可辭也, 時之将死,不能惡死也。
賤之不可僧也,貴之不可喜也。
非悅貴而得貴,惡賤而去賤,直自然耳。
因其資而甯之,弗敢極也,弗敢極,即至樂極矣。
任物我之自安,乃極其分。
制而極之,固非極也。
夫放任所極,非樂極而何也? 守虛 以不惑其累為虛也。
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
因所遇之時,安所處之位,遭世治亂而不患其隐見,斯可謂樂天之業也。
夫哀樂者德之邪也, 不得道之正用。
好憎者心之累也, 中之不虛忘,而所系為累。
喜怒者道之過也, 過越中和之道。
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天道常生,處無為者,時然則然。
靜則與陰合德,動則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
妙用之神,聖人所貴。
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聖人遵之,弗敢越也。
以無應有,必究其理, 心之無私,乃能窮彼所有之理。
以虛受實,必窮其節, 唯其虛也,能盡於彼,所來之限也。
恬愉虛靜,以終其命。
任此四德,而乘化以終也。
無所疏,無所親, 過之一也。
抱德炀和,以順於天, 抱安靜之德,炀和生之氣,以順乎自然。
與道為際,與德為鄰, 涉虛以應者,際極皆道也。
禦有以順者,左右皆德也。
不為福始,不為禍先, 夫福非福也,而安以為福。
禍非禍也,而躁以為禍。
能安於禍,則甯異其福;不安所福,則福在於禍。
禍福之體,不在窮達,而宗於躁靜者也。
且先始之義主於動作,言兇生乎妄動,倚伏在於動時。
是以聖人無為無作,無禍無福,修然而往,修然而來,禍福之迹外彰,而屯泰之情不入也。
死生無變於己。
冥順變化者,無時而不恒,此己之未嘗生死也 故曰至神。
神即以求無不得也,以為無不成也。
用之無方。
守無 遊萬物而不物,則無我無物矣。
老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 夫曠然神平,無累於靈府,以輕脫世榮故。
細萬物即心不惑, 心存物外,則以太山如秋毫,安小大之域,遺巨細於彼,夫何惑哉? 齊死生即意不懾 夫覺以夢盡,夢以覺知。
死生動息,各在春分,齊於是道,保所懼焉矣。
同變化即明不眩。
我亦物也,同乎變化,能知此者,不眩天理之明。
夫至人以不撓之柱,行無關之途, 德主而不替,道行而常通。
禀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 用備天下,未嘗勞神,宗極道原,未嘗喪體。
無往而不遂,無之而不通,屈伸俛仰,抱命不惑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之。
委抱天命,宛轉随時,遭乎禍福,不足以為内患也。
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也, 受命之巨,心盛之士,雖蹈白刃,守節不移。
唯示之以仁,不可迫其行也。
可正以義,而不可縣以利也, 可以義正之,而不可以利誘之。
義在素利也。
君子死義,不可以富貴留也, 伯夷、叔齊之類是也。
為義,不可以死亡恐也。
齊大夫陳不占之類是也。
又況於無為者乎。
能守一義,猶至亡身,浩然無為,甯以形累? 無為者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影柱。
影柱者,立之而不礙也。
至人不宣於天下,則萬物居然自立矣。
無累於适,則天下洞然皆通耳。
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