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因可明之。
夫無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也。
凡學者,本欲複其性耳。
能無以天下為者,常學所未及也。
若建鼓求子,足明子已先往,求之不及也。
守平 去其所為,道自夷矣。
老子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也,比之身即賤, 夫身也者,以清暢保安為貴耳。
衆人徒知勢以舉身,利以資我,而莫知居此者,不全安暢之分。
是以賤彼所奉,而固其本也。
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适情辭餘, 果腹則安,周身則足,自此之餘,為性命患。
故聖人外之也。
不貪得,不多積, 理然自得,非貪所得。
物勢自積,非多所積。
清目不視,靜耳不聽, 不主聲色,自然清靜。
閉口不言,委心不慮, 不妄勝口,迫而後應。
不先企慮,應而後定。
棄聰明,反太素, 不由耳目之前,而歸形質之始。
休精神,去知故, 故,事也。
休謂外而不馳,去謂中而不惑也。
無好無憎,是謂大通。
平施於物故通。
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
若存乎此,得道之宗,即心穢其除,心累斯去,而平和耳。
故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縣以利, 利在於和善,養者知之也。
縣依則往,喪生者之利也。
通外内之符者,不可誘以勢。
符,合也。
且我有理然之道以徇彼,則彼有物然之理固在我,而以合之,何外勢以能誘耳? 無外之外至大,無内之内至貴, 夫出入無間,玄同物我,是無外之大,無内之貴也。
貴且大,不可偏,由而已。
能知大貴,何往不遂。
守易 得自任之理,則易也。
老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 夫欲不遇節,則能盡情性之生理;不妄喜怒,則能正心術之雜亂也。
養以和,持以适, 和以養生,适以任情。
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
道以勝,故自責,德以充,故自富。
性有弗欲,無欲而弗得, 自足者,常得也。
心有弗樂,無樂而弗為。
不樂一境,故能為天下之樂也。
無益於性者,不以累德, 欲非性益,德以靜成耳。
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 靜則便生,和因欲亂。
縱身肆意,而度制可以為天下儀。
夫德之大者,舉指不踰閑也,則縱身肆意,皆可以為哀儀。
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 斯聖人之守簡易也。
餘天下而弗有,委萬物而弗利,豈為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
物之自有,未知自全。
若然者,可謂能體道矣。
守清 清而不撓,可鑒嗜欲之妄。
老子曰:人受氣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口鼻之於香臭也,肌膚之於寒溫也,其性一也。
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其所以為制者異也。
夫生之情也,六事同适耳。
若外不過當,内不犯和,則畢命自天,全行歸物。
若聲色以蕩志,冰炭以加身,自然與死為徒,與妄為迹。
豈非天受人喪,所制異宜者哉? 神者智之淵也, 以萬神深靜,所以智用無竭也。
神清即智明, 但不為物濁,則舉事明審。
智者心之符也, 心有所至,智則舍而辮之。
智公即心平。
心能使,智能謀,虛應當,則可見心之正矣。
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靜也。
不外受故清,不中撓故靜,鑒照之者自然而明。
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 形其情者,唯心之靜也。
且好為則有遺,勞擾則無鑒。
清平如水,即物至自形矣。
故用者,心假之於弗用也。
役之以至勞,用之無用也。
澄之以成鑒,不用之用也。
夫鑒明者,塵垢弗污也, 鑒鏡。
神清者,嗜欲弗誤也。
神清則智明,智明則不失常性,故無累耳。
故心有所至,神即溉然在之, 心者直至,神者妙用。
夫意行則神往,意止則神住。
可不澄定乎? 反之於虛,即消燥滅息矣, 虛者神之宅也,反則刳心而任神,忘欲而能鑒矣。
是以陰陽水火不複牽變於己也。
此聖人之遊也。
神與化遊。
故治天下者,必達於性命之情而後可也。
夫有生之域,唯性與命。
情所同保,類所異者,非神而不可達,非大順而不可治也。
守真 适形而安,則安而無佗;适性而往,則所至非妄。
然大名大師,亦自此而生。
老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
生之不得已者,衣食也。
周身量腹,餘為佗物矣。
但内外無污,謂之聖人也。
故能有天下者。
必無以天下為者也, 聖人不以天下奉己之嗜欲,而忘天下者也。
故有能治之,名寄於天下也。
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越行求者也。
大名譽所求,不飾於妄,而區區之行皆妄。
誠達乎性命之情,仁義乃因附也。
通性命者,譽指自成仁義之行。
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同條達,澹然無事, 内無累,為虛通。
勢利不能誘也, 無貪。
聲色不能淫也, 無染。
辯者不能說也, 無惑。
智者不能動也, 無易。
勇者不能恐也, 無懼。
此真人之道也。
淳粹之至。
夫生生者不死,化化者不化。
夫道常存,能化於物,故順天不可見,同道不可窮也。
不達此道者,雖智統天地,明照日月,辯解連環, 《莊子》雲:惠施之辯,連環可解也。
辭潤金石,猶無益於治天下。
夫冥順於天,玄同於物,則變化之機可驗,性命之理可通。
然後在家在邦,未嘗不達。
若以智謀明察,辯說德澤,蓋一曲之功,非全治之道也。
故聖人不失所守。
謂守生化之原,不用明察為治,故天下鹹若,百姓謂我自然也。
守靜
因可明之。
夫無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也。
凡學者,本欲複其性耳。
能無以天下為者,常學所未及也。
若建鼓求子,足明子已先往,求之不及也。
守平 去其所為,道自夷矣。
老子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也,比之身即賤, 夫身也者,以清暢保安為貴耳。
衆人徒知勢以舉身,利以資我,而莫知居此者,不全安暢之分。
是以賤彼所奉,而固其本也。
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适情辭餘, 果腹則安,周身則足,自此之餘,為性命患。
故聖人外之也。
不貪得,不多積, 理然自得,非貪所得。
物勢自積,非多所積。
清目不視,靜耳不聽, 不主聲色,自然清靜。
閉口不言,委心不慮, 不妄勝口,迫而後應。
不先企慮,應而後定。
棄聰明,反太素, 不由耳目之前,而歸形質之始。
休精神,去知故, 故,事也。
休謂外而不馳,去謂中而不惑也。
無好無憎,是謂大通。
平施於物故通。
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
若存乎此,得道之宗,即心穢其除,心累斯去,而平和耳。
故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縣以利, 利在於和善,養者知之也。
縣依則往,喪生者之利也。
通外内之符者,不可誘以勢。
符,合也。
且我有理然之道以徇彼,則彼有物然之理固在我,而以合之,何外勢以能誘耳? 無外之外至大,無内之内至貴, 夫出入無間,玄同物我,是無外之大,無内之貴也。
貴且大,不可偏,由而已。
能知大貴,何往不遂。
守易 得自任之理,則易也。
老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 夫欲不遇節,則能盡情性之生理;不妄喜怒,則能正心術之雜亂也。
養以和,持以适, 和以養生,适以任情。
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
道以勝,故自責,德以充,故自富。
性有弗欲,無欲而弗得, 自足者,常得也。
心有弗樂,無樂而弗為。
不樂一境,故能為天下之樂也。
無益於性者,不以累德, 欲非性益,德以靜成耳。
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 靜則便生,和因欲亂。
縱身肆意,而度制可以為天下儀。
夫德之大者,舉指不踰閑也,則縱身肆意,皆可以為哀儀。
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 斯聖人之守簡易也。
餘天下而弗有,委萬物而弗利,豈為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
物之自有,未知自全。
若然者,可謂能體道矣。
守清 清而不撓,可鑒嗜欲之妄。
老子曰:人受氣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口鼻之於香臭也,肌膚之於寒溫也,其性一也。
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其所以為制者異也。
夫生之情也,六事同适耳。
若外不過當,内不犯和,則畢命自天,全行歸物。
若聲色以蕩志,冰炭以加身,自然與死為徒,與妄為迹。
豈非天受人喪,所制異宜者哉? 神者智之淵也, 以萬神深靜,所以智用無竭也。
神清即智明, 但不為物濁,則舉事明審。
智者心之符也, 心有所至,智則舍而辮之。
智公即心平。
心能使,智能謀,虛應當,則可見心之正矣。
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靜也。
不外受故清,不中撓故靜,鑒照之者自然而明。
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 形其情者,唯心之靜也。
且好為則有遺,勞擾則無鑒。
清平如水,即物至自形矣。
故用者,心假之於弗用也。
役之以至勞,用之無用也。
澄之以成鑒,不用之用也。
夫鑒明者,塵垢弗污也, 鑒鏡。
神清者,嗜欲弗誤也。
神清則智明,智明則不失常性,故無累耳。
故心有所至,神即溉然在之, 心者直至,神者妙用。
夫意行則神往,意止則神住。
可不澄定乎? 反之於虛,即消燥滅息矣, 虛者神之宅也,反則刳心而任神,忘欲而能鑒矣。
是以陰陽水火不複牽變於己也。
此聖人之遊也。
神與化遊。
故治天下者,必達於性命之情而後可也。
夫有生之域,唯性與命。
情所同保,類所異者,非神而不可達,非大順而不可治也。
守真 适形而安,則安而無佗;适性而往,則所至非妄。
然大名大師,亦自此而生。
老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
生之不得已者,衣食也。
周身量腹,餘為佗物矣。
但内外無污,謂之聖人也。
故能有天下者。
必無以天下為者也, 聖人不以天下奉己之嗜欲,而忘天下者也。
故有能治之,名寄於天下也。
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越行求者也。
大名譽所求,不飾於妄,而區區之行皆妄。
誠達乎性命之情,仁義乃因附也。
通性命者,譽指自成仁義之行。
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同條達,澹然無事, 内無累,為虛通。
勢利不能誘也, 無貪。
聲色不能淫也, 無染。
辯者不能說也, 無惑。
智者不能動也, 無易。
勇者不能恐也, 無懼。
此真人之道也。
淳粹之至。
夫生生者不死,化化者不化。
夫道常存,能化於物,故順天不可見,同道不可窮也。
不達此道者,雖智統天地,明照日月,辯解連環, 《莊子》雲:惠施之辯,連環可解也。
辭潤金石,猶無益於治天下。
夫冥順於天,玄同於物,則變化之機可驗,性命之理可通。
然後在家在邦,未嘗不達。
若以智謀明察,辯說德澤,蓋一曲之功,非全治之道也。
故聖人不失所守。
謂守生化之原,不用明察為治,故天下鹹若,百姓謂我自然也。
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