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二

關燈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精誠篇 精首研幾至性,誠者全素至明。

    濟此二名,則可感於物,通於道也。

     老子曰:天緻其高,地緻其厚,日月照,星辰朗,陰陽和,非有為焉。

     斯至精之感也,亦不知其所以然,如有真宰存焉。

     正其道而物自然, 萬物各有天然之道,但能成順於彼而不犯之,則物得其性,皆自治矣。

     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 天之恒德,物之常生,不知所生,各自生耳。

     神明接,陰陽和,萬物生矣。

     神交則機感,氣合則形生。

    欲妙其原,而精誠可察也。

     夫道者藏精於内, 絕歌之故。

     栖神於心, 去累之故。

     靜漠恬淡,悅穆胸中, 和而無懷也。

     廓然無形,寂然無聲。

     體乎道者,則有無迹之化,不言之教。

     官府若無事,朝廷若無人, 各治故無事,無為故無人。

     無隐士,無逸民, 治與道合,何所隐逸? 無勞役,無冤刑, 無為無私,豈至冤役? 天下莫不仰上之德,像主之旨, 聖人在上,天下皆服其清靜之德,效其無欲之旨也。

     絕國殊俗,莫不重譯而至,非家至而人見之也, 德以順成,故遠迩皆化也。

     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

     心誠則物應也。

    人君推誠,罔有不應。

     故賞善罰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誠也。

     誠信素着,則政令将行;賞罰無私,故百姓知勸。

     令雖明不能獨行,必待精誠也,故總道以被民弗從者,精誠不包也。

     精者必良,誠者必應。

     老子曰:天設日月,列星辰,張四時,調陰陽, 三光四氣,未始相待,察乎自然,皆獨化耳。

     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

    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 物禀自生,無所養者。

     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萬物亡。

     物察自化,無所殺也。

     此謂神明也。

     不測其由之謂神,變化必然之謂明。

     是故聖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見其所以而福起; 天下之福,在乎聖人之道行也。

    德與時合,安有迹哉? 其除禍也,不見其所由而禍除。

     将存道行之福,理有蒙否之禍,及聖功養政亦無得而見焉。

     稽之不得,察之不虛。

     考無除起之由,察有禍福之實。

     日計不足,歲計有餘。

     近計其功,則日不足征。

    終濟其事,若歲之成德。

     寂然無聲, 潛感而已。

     一言而大動天下, 謂精誠也 是以天心動化者也。

     無心能感之。

     精誠内形氣,動於天,景星見,黃龍下,鳳凰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滿溢,海不波湧; 誠至於明,故有此應。

     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乘, 謂氣過節。

     晝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診氣上蒸,故有此變。

     天之與人有以相通。

     災瑞因所感也。

     故國之沮亡也,天文變,世惑亂,虹晲見,萬物有以相連,精氣有以相薄。

     形之牽連,氣之侵薄,皆失位之象也。

     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為也,不可以強力緻也。

     至精至誠,方可為治。

     故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

    懷天心, 無其私心。

     抱地氣, 順靜為氣。

     執沖含和, 執沖以定萬機,含和以禦群有。

     不下堂而行四海, 德澤之遠。

     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生諸已,能以神化者也。

     政之在我,非以神化,孰可任哉? 老子曰: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虧其身, 斯人之常道也。

     遭急迫難,精通於天。

     夫上玄之鑒,無私孔明。

    至誠感之,複無不應,則遭争迫難,莫不以誠而通。

    雖未全乎自然,斯亦一時之得耳。

     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為而不成? 謂以精誠為宗,則無不成也。

     死生同域,不可脅陵。

     能齊生死者,不可以死脅也。

     又況官天地,懷萬物,反造化,含至和而已,未嘗死者乎。

     夫知死生同域,尚不至輕懼,而況體道之士,包總天地,複化合和,與造物者為人,而有不亡壽者矣。

     精誠形乎内,而外谕於人心,此不傳之道。

     精誠内着,外合人心,斯乃發自深衷,固非言傳所及耳。

     聖人在上,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故不言之教茫乎大哉。

     夫中虛則物順,身正則民效。

    日用之化,不其茫乎? 君臣乖心,倍谲見乎天,神氣相應微矣, 君為治化之道,臣為代終之者,損益同事,休戚同運,而異心滋詐,使戾氣上蒸,則神化之道,固無相應者也。

     此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

     上謂不言之教,下謂不道之道。

     夫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 政教多方,賦役多事,則近者不安所務之業,遠者不懷所務之心。

    故天道無為,不呼而自應;聖人無事,不就而自親也。

     唯夜行者能有之, 默用之與陰,德最近於道。

     故卻走馬以糞, 夫嗜欲奔流,亦走馬之謂;糞者,可以肥養萌芽也。

    故明君外卻戎馬之走以肥農圃,内除奔流之欲以養道德也。

     車軌不接於遠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沈。

     端拱坐治而化馳遠方,默用無迹是居陸能沈也。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