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制先。
斯皆制之在我,不複為俗人之所遷也。
所謂後者調於數而合於時也, 順必然數,偶可動之時,乃得持後之妙耳。
時之變故,間不容息, 變,時變矣。
理無息,不容其間。
先之即太過,後之即不及, 物未變而制之,機不應矣。
物已變而制之,形已成矣。
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
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機宜之時,惟聖乃得。
故聖人随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 事随可以盡舉,功易可以常立。
守靜道,拘雌節, 守虛靜之道,能審於機。
拘雌順之節,能因於物。
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靜,安徐以定。
居恒德而從容也。
功大靡堅,莫能與之争也。
有而若虛,物乃順耳。
老子曰:機械之心藏於中,即純白不粹。
夫因動而濟,,用之莫窮。
虛已無佗,由之乃素。
載乎智巧,固不靜而雜焉。
神德不全於身者,不知何遠之能懷。
神全可以極化,德全可以複物。
歸遠之美,莫非在身也。
欲害之心亡乎中者,饑虎可尾也,而況於人乎。
同則不異,避則以志。
今曠然無欲,與造化者為形,雖猛毅之徒,以無感而不害也。
故體道者佚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
數,術數也。
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 法刻以良於刑,足明神德不全,無以服化於天下矣。
棰策繁用者,非緻遠之禦也。
棰策以至於繁用,乃知控禦失性,無以任力於修途矣。
好憎繁多,禍乃相随,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 因世損益以施法教,非有所作以衒其能也。
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
守乎禁令,使民知懼,非有所設以示其威。
故能因即大,作即細,能守即固,為即敗。
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
人君明四目,達四聰,乃緻垂拱之化也。
任一人之材,難以緻治, 謂獨任耳目智慮者。
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
力知止此。
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
且夫順物與之理合,必然之數。
即天下雖大,不勞智力而萬化自平。
聽失於非譽,目淫於彩色, 任耳者必失於聞,任目者必眩於見。
禮禀不足以效愛,誠心可以懷遠。
察乎禮者,但整其儀,歸愛之心,未果能效,唯推誠天下,可得感之也。
故兵莫憯乎志镆鋷為下, 志者害和,兵之毒者。
寇莫大於陰陽,而抱鼓為細。
喜怒相攻,寇之甚者。
所謂大寇伏屍不言節, 教令之言不節,是害於民也。
中寇藏於山, 持險潛身,以乘隙便。
小寇遁於民間。
苟竊為事。
故曰民多智巧,奇物滋起, 智過則巧,巧則矜能。
雕樸飾僞,以惑於物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不絕其利而止其盜,雖繁法嚴令以禁之,則至乎竊法為盜,惟增多也。
去彼取此,天殃不起。
去彼巧智之法令,取此樸素之無為,則天之咎殃不複起矣。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獨任己智,固為民害。
不以智治國,國之德也。
因而治之,物得其性。
夫無形大,有形細; 神化無方故大,品物有極故細。
無形多,有形少; 莫測為多,可見為少。
無形強,有形弱, 能制於物故強,物受其制故弱。
無形實,有形虛。
恒久為實,遷變為虛。
有形者遂事也,無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作樸也。
有形即有聲,無形即無聲, 散而為器,則有可名。
反之於道,名不可得。
有形産於無形,故無形者有形之始也。
廣厚有名,有名者貴重也;儉薄無名,無名者賤輕也。
夫廣厚者,世上之美名也。
儉薄者,道家之清德也。
物之所重則舉其名,我之所遺乃任其實。
聖人守道謙薄,自為廣厚之資,執德不遷,反在功名之本。
下之數句,亦同此耳。
殷富有名,有名者尊寵也;貧寡無名,無名者卑辱也。
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無名,無名者隐約也。
有餘者有名,有名者高賢也;不足者無名,無名者任下也。
有功即有名,無功即無名。
夫廣厚殷富,有之功也。
儉薄貧寡,無之功也。
名者迹着,名乃生焉。
無者迹微,非名所及。
故世以有功為美,道以無名為德也。
有名産於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
所謂處儉寡之無名自生,尊貴之大備矣。
天之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
形性者,有無之相生也;事理者,難易之相成也。
不知其然,是稱天道也。
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
謂執無名之道,乃成大德。
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複歸於道, 忘濟世之名,複無為之道。
功名長久,終身無咎。
無功之功,故可久;忘名之名,亦何咎也? 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本也, 夫有強濟之功、光大之名,莫不由謙損之故。
然則孤寡為王公之稱者,蓋以謙為本耳。
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
濟物之功,假群生以為利,無名之道寄大人之成用也。
古者民童蒙,不知西東, 淳樸之至。
貌不離情, 形與神合。
言不出行, 言與行一。
行步無容, 去飾。
言而不文。
任質。
其衣緻暖而無彩, 禦寒而已。
其兵鈍而無刃, 未知巧害也。
行蹎蹎, 猖狂之貌。
視瞑暝, 不暝之貌。
立井而飲,耕田而食, 無妄外之求。
不布施,不求得, 各足。
高下不相傾,長短不相形。
無是非之心也。
風齊於俗可随也, 言風俗齊同可随矣。
事周於能易為也。
言事業堪能,易為矣。
矜僞以惑世,轲行以迷衆,聖人不以為民俗。
夫人君矜尚僞迹以亂政教,轗轲常行以迷庶類,則俗分齊化,事不周能,是以聖人不用此以為治本者也。
通玄真經卷之一竟
斯皆制之在我,不複為俗人之所遷也。
所謂後者調於數而合於時也, 順必然數,偶可動之時,乃得持後之妙耳。
時之變故,間不容息, 變,時變矣。
理無息,不容其間。
先之即太過,後之即不及, 物未變而制之,機不應矣。
物已變而制之,形已成矣。
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
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機宜之時,惟聖乃得。
故聖人随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 事随可以盡舉,功易可以常立。
守靜道,拘雌節, 守虛靜之道,能審於機。
拘雌順之節,能因於物。
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靜,安徐以定。
居恒德而從容也。
功大靡堅,莫能與之争也。
有而若虛,物乃順耳。
老子曰:機械之心藏於中,即純白不粹。
夫因動而濟,,用之莫窮。
虛已無佗,由之乃素。
載乎智巧,固不靜而雜焉。
神德不全於身者,不知何遠之能懷。
神全可以極化,德全可以複物。
歸遠之美,莫非在身也。
欲害之心亡乎中者,饑虎可尾也,而況於人乎。
同則不異,避則以志。
今曠然無欲,與造化者為形,雖猛毅之徒,以無感而不害也。
故體道者佚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
數,術數也。
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 法刻以良於刑,足明神德不全,無以服化於天下矣。
棰策繁用者,非緻遠之禦也。
棰策以至於繁用,乃知控禦失性,無以任力於修途矣。
好憎繁多,禍乃相随,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 因世損益以施法教,非有所作以衒其能也。
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
守乎禁令,使民知懼,非有所設以示其威。
故能因即大,作即細,能守即固,為即敗。
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
人君明四目,達四聰,乃緻垂拱之化也。
任一人之材,難以緻治, 謂獨任耳目智慮者。
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
力知止此。
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
且夫順物與之理合,必然之數。
即天下雖大,不勞智力而萬化自平。
聽失於非譽,目淫於彩色, 任耳者必失於聞,任目者必眩於見。
禮禀不足以效愛,誠心可以懷遠。
察乎禮者,但整其儀,歸愛之心,未果能效,唯推誠天下,可得感之也。
故兵莫憯乎志镆鋷為下, 志者害和,兵之毒者。
寇莫大於陰陽,而抱鼓為細。
喜怒相攻,寇之甚者。
所謂大寇伏屍不言節, 教令之言不節,是害於民也。
中寇藏於山, 持險潛身,以乘隙便。
小寇遁於民間。
苟竊為事。
故曰民多智巧,奇物滋起, 智過則巧,巧則矜能。
雕樸飾僞,以惑於物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不絕其利而止其盜,雖繁法嚴令以禁之,則至乎竊法為盜,惟增多也。
去彼取此,天殃不起。
去彼巧智之法令,取此樸素之無為,則天之咎殃不複起矣。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獨任己智,固為民害。
不以智治國,國之德也。
因而治之,物得其性。
夫無形大,有形細; 神化無方故大,品物有極故細。
無形多,有形少; 莫測為多,可見為少。
無形強,有形弱, 能制於物故強,物受其制故弱。
無形實,有形虛。
恒久為實,遷變為虛。
有形者遂事也,無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作樸也。
有形即有聲,無形即無聲, 散而為器,則有可名。
反之於道,名不可得。
有形産於無形,故無形者有形之始也。
廣厚有名,有名者貴重也;儉薄無名,無名者賤輕也。
夫廣厚者,世上之美名也。
儉薄者,道家之清德也。
物之所重則舉其名,我之所遺乃任其實。
聖人守道謙薄,自為廣厚之資,執德不遷,反在功名之本。
下之數句,亦同此耳。
殷富有名,有名者尊寵也;貧寡無名,無名者卑辱也。
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無名,無名者隐約也。
有餘者有名,有名者高賢也;不足者無名,無名者任下也。
有功即有名,無功即無名。
夫廣厚殷富,有之功也。
儉薄貧寡,無之功也。
名者迹着,名乃生焉。
無者迹微,非名所及。
故世以有功為美,道以無名為德也。
有名産於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
所謂處儉寡之無名自生,尊貴之大備矣。
天之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
形性者,有無之相生也;事理者,難易之相成也。
不知其然,是稱天道也。
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
謂執無名之道,乃成大德。
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複歸於道, 忘濟世之名,複無為之道。
功名長久,終身無咎。
無功之功,故可久;忘名之名,亦何咎也? 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本也, 夫有強濟之功、光大之名,莫不由謙損之故。
然則孤寡為王公之稱者,蓋以謙為本耳。
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
濟物之功,假群生以為利,無名之道寄大人之成用也。
古者民童蒙,不知西東, 淳樸之至。
貌不離情, 形與神合。
言不出行, 言與行一。
行步無容, 去飾。
言而不文。
任質。
其衣緻暖而無彩, 禦寒而已。
其兵鈍而無刃, 未知巧害也。
行蹎蹎, 猖狂之貌。
視瞑暝, 不暝之貌。
立井而飲,耕田而食, 無妄外之求。
不布施,不求得, 各足。
高下不相傾,長短不相形。
無是非之心也。
風齊於俗可随也, 言風俗齊同可随矣。
事周於能易為也。
言事業堪能,易為矣。
矜僞以惑世,轲行以迷衆,聖人不以為民俗。
夫人君矜尚僞迹以亂政教,轗轲常行以迷庶類,則俗分齊化,事不周能,是以聖人不用此以為治本者也。
通玄真經卷之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