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甘酸相和,則爽於口。
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玄黃閑雜,則眩於目。
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 宮為音君。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 甘為味主。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白為色本。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一也者,無之謂也。
夫數之衆寡,皆起於一。
物之巨細,本生於無。
原其無者,可得天下之形。
處其一者,能總萬名之本。
故立稱一,萬物生焉。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解察於天地, 無遠近之不達,無上下之不明也。
其全也敦兮若樸, 混成而無飾也。
其散也渾兮若濁。
與物而同塵也。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 義已見上。
澹兮若大水,泛兮若浮雲, 深廣無涯,去來無系。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也。
謂其形無體有,迹亡應存耳。
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 道為生化之閱。
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莫不由之。
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循天道之軌轍,不以事變而失常性也。
放準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以物性多宜,無舍於道之綱度,則能曲全其性耳。
夫喜怒者道之衷也, 過當非正也。
憂悲者德之失也, 不能自得。
好憎者心之過也, 系執之過。
嗜欲者生之累也。
養生之過。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 陰主肅殺,陽主和怿,施之為喜怒一者無止合於天下也。
未有所止則涉乎形,固不能通合萬類爾。
布德不已, 一者,被物以成德也。
然物之不窮,故德之無已。
用之不勤, 無勞無息。
視之不見, 無形可見。
聽之不聞。
無聲可聞。
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
道體虛無,能生形質聲色之類,莫不由之。
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 宮征成文,則亂於耳。
味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甘酸相和,則爽於口。
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玄黃閑雜,則眩於目。
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 宮為音君。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 甘為味主。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白為色本。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一也者,無之謂也。
夫數之衆寡,皆起於一。
物之巨細,本生於無。
原其無者,可得天下之形。
處其一者,能總萬名之本。
故立稱一,萬物生焉。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解察於天地, 無遠近之不達,無上下之不明也。
其全也敦兮若樸, 混成而無飾也。
其散也渾兮若濁。
與物而同塵也。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 義已見上。
澹兮若大水,泛兮若浮雲, 深廣無涯,去來無系。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也。
謂其形無體有,迹亡應存耳。
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 道為生化之閱。
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莫不由之。
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循天道之軌轍,不以事變而失常性也。
放準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以物性多宜,無舍於道之綱度,則能曲全其性耳。
夫喜怒者道之衷也, 過當非正也。
憂悲者德之失也, 不能自得。
好憎者心之過也, 系執之過。
嗜欲者生之累也。
養生之過。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 陰主肅殺,陽主和怿,施之為喜怒之妙本也。
精神玄達,則與本實體。
道為人自有将無纖芥之欲,得非至真者哉? 執玄德於心而化馳於神。
無為之化,德迹不彰,故雲玄也。
真人無心而物順,則其化不疾而若馳矣。
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
不言之教其化廣矣。
夫發号施令而移風易俗,其唯心行也。
夫号令之由,生於德化。
故玄德被物,不待教令,而風俗自移。
是知玄道在乎無心之心,而行也。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守其門, 靜能知物之本,順能守事之由。
故能窮無窮、極無極, 夫唯清淨無物,則能窮而極之。
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止。
虛而靜者,能鑒能應。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強, 志順之弱,事濟之強。
心虛而應當。
中不載,故應之無失。
所謂至弱者柔毳安靜, 道者,以不變為志,非自強之至矣。
故如毳毛柔弱,附體而不揚也。
藏於不敢,行於不能, 於行藏之間無為無迹, 澹然無為,動不失時, 動在於應,複何失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托小以包大, 皆謂處謙弱之卑小,成道德之高大也。
在中以制外, 心得則物得也。
行柔而剛,力無不勝,敵無不陵, 守柔者,直不可屈耳。
應化揆時,莫能害之。
非有揆度,而因時以應,故時不我失,物不我害也。
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柔即剛,積弱即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
理勢然矣。
強勝不若己者, 強之所勝,在不如己也。
至於若己者而格; 至與己同,則格而齊矣。
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柔之為用,其誰與争?故其所勝出於若己。
且夫強之所勝,勝不如己。
今柔之所勝,其若己,則明柔之為勝也,大矣,而強能之力,安可比哉? 故兵強即滅, 強則驕驕則滅。
木強則折,革強即裂,齒堅於舌而先之斃,故柔弱者生之幹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 氣以柔弱為和,形以堅強為病,況乎人道好惡,亦利害之可知也。
先唱者窮之路也,而後動者達之原也。
導事多窮,因物常達。
夫執道以偶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何則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執道全中以對流境,則因之而可自正矣。
故處靜而知變,則先可以制後;觀變而反靜,則後可以
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玄黃閑雜,則眩於目。
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 宮為音君。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 甘為味主。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白為色本。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一也者,無之謂也。
夫數之衆寡,皆起於一。
物之巨細,本生於無。
原其無者,可得天下之形。
處其一者,能總萬名之本。
故立稱一,萬物生焉。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解察於天地, 無遠近之不達,無上下之不明也。
其全也敦兮若樸, 混成而無飾也。
其散也渾兮若濁。
與物而同塵也。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 義已見上。
澹兮若大水,泛兮若浮雲, 深廣無涯,去來無系。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也。
謂其形無體有,迹亡應存耳。
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 道為生化之閱。
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莫不由之。
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循天道之軌轍,不以事變而失常性也。
放準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以物性多宜,無舍於道之綱度,則能曲全其性耳。
夫喜怒者道之衷也, 過當非正也。
憂悲者德之失也, 不能自得。
好憎者心之過也, 系執之過。
嗜欲者生之累也。
養生之過。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 陰主肅殺,陽主和怿,施之為喜怒一者無止合於天下也。
未有所止則涉乎形,固不能通合萬類爾。
布德不已, 一者,被物以成德也。
然物之不窮,故德之無已。
用之不勤, 無勞無息。
視之不見, 無形可見。
聽之不聞。
無聲可聞。
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
道體虛無,能生形質聲色之類,莫不由之。
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 宮征成文,則亂於耳。
味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甘酸相和,則爽於口。
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玄黃閑雜,則眩於目。
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 宮為音君。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 甘為味主。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白為色本。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一也者,無之謂也。
夫數之衆寡,皆起於一。
物之巨細,本生於無。
原其無者,可得天下之形。
處其一者,能總萬名之本。
故立稱一,萬物生焉。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解察於天地, 無遠近之不達,無上下之不明也。
其全也敦兮若樸, 混成而無飾也。
其散也渾兮若濁。
與物而同塵也。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 義已見上。
澹兮若大水,泛兮若浮雲, 深廣無涯,去來無系。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也。
謂其形無體有,迹亡應存耳。
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 道為生化之閱。
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莫不由之。
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循天道之軌轍,不以事變而失常性也。
放準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以物性多宜,無舍於道之綱度,則能曲全其性耳。
夫喜怒者道之衷也, 過當非正也。
憂悲者德之失也, 不能自得。
好憎者心之過也, 系執之過。
嗜欲者生之累也。
養生之過。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 陰主肅殺,陽主和怿,施之為喜怒之妙本也。
精神玄達,則與本實體。
道為人自有将無纖芥之欲,得非至真者哉? 執玄德於心而化馳於神。
無為之化,德迹不彰,故雲玄也。
真人無心而物順,則其化不疾而若馳矣。
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
不言之教其化廣矣。
夫發号施令而移風易俗,其唯心行也。
夫号令之由,生於德化。
故玄德被物,不待教令,而風俗自移。
是知玄道在乎無心之心,而行也。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守其門, 靜能知物之本,順能守事之由。
故能窮無窮、極無極, 夫唯清淨無物,則能窮而極之。
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止。
虛而靜者,能鑒能應。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強, 志順之弱,事濟之強。
心虛而應當。
中不載,故應之無失。
所謂至弱者柔毳安靜, 道者,以不變為志,非自強之至矣。
故如毳毛柔弱,附體而不揚也。
藏於不敢,行於不能, 於行藏之間無為無迹, 澹然無為,動不失時, 動在於應,複何失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托小以包大, 皆謂處謙弱之卑小,成道德之高大也。
在中以制外, 心得則物得也。
行柔而剛,力無不勝,敵無不陵, 守柔者,直不可屈耳。
應化揆時,莫能害之。
非有揆度,而因時以應,故時不我失,物不我害也。
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柔即剛,積弱即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
理勢然矣。
強勝不若己者, 強之所勝,在不如己也。
至於若己者而格; 至與己同,則格而齊矣。
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柔之為用,其誰與争?故其所勝出於若己。
且夫強之所勝,勝不如己。
今柔之所勝,其若己,則明柔之為勝也,大矣,而強能之力,安可比哉? 故兵強即滅, 強則驕驕則滅。
木強則折,革強即裂,齒堅於舌而先之斃,故柔弱者生之幹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 氣以柔弱為和,形以堅強為病,況乎人道好惡,亦利害之可知也。
先唱者窮之路也,而後動者達之原也。
導事多窮,因物常達。
夫執道以偶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何則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執道全中以對流境,則因之而可自正矣。
故處靜而知變,則先可以制後;觀變而反靜,則後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