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寂然不動,大通混冥,
混冥,猶陰陽也。
夫動則有息,靜乃不極,唯其寂然,是為生化之主也。
深闳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内, 非巨細之所能内外也。
無環堵之宇, 非六合之所能合也。
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雖無出處之迹,而寄有無之用。
真人體之是以虛無、平易、清诤、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 以能體之故,備五者之德。
至德天下之道,故謂之真人。
人者,三才之一也。
性得純和以合天下,斯真人也。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 義已見上。
不以物滑和, 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也。
不以欲亂情, 是以全其真也。
隐其名姓、 不欲顯迹。
有道即隐, 上德忘德,故不見也。
無道即見, 未能忘德,即自彰也。
為無為,事無事, 老子曰:夫事者應變而動, 物變我動,然後事生。
變生於時, 生所極之時也。
知時者無常行。
以應變之故也。
故道可道者,非常道也; 道以稱可萬物,故不常於一道。
名可名者,非常名也。
名以可物為名,故不常於一名。
書者言之所生也, 書以載言也。
言出於知, 知以立言,載之於書 知者不知,非常道。
但約所知以立於言,而不知應變,非常於一道也。
名可名者,非藏書也。
書者載所知之言耳;而可物之名,不常於一名,故非書之所能藏也。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多聞立言之書,滞之者,數至窮屈。
唯抱守中和,則常通矣。
絕學無憂, 俗學教以經術,谕以禮義,将存乎表飾,以别乎賢愚,誘慕大行,将失其性。
聖人立教以全性,故絕之而無憂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聖者法制之首,智者謀慮之始,以其肇迹亂物,遂傷性命之原。
絕而棄之,利百倍矣。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天道靜故生也,性自天故靜也。
感而後動,性之害也; 因感遂動,發害於性。
物至而應,知之動也。
物以多類,知辨所起。
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 接物以知,必生愛惡。
好憎成形而知怵於外, 知以辯物,生好憎之欲;物以感知,為美惡之形。
一至内着,遂有外喪也。
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
夫天理,性也。
是故聖人不以人易天, 不以人欲易其天性。
外與物化而内不失情, 情猶性也。
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靜,究於物者,終於無為。
反性則與道通,無為乃可窮物。
以恬養智, 靜之自鑒也。
以漠含神, 虛故神正。
即乎無門。
義已見上。
循天者與道遊者也, 任乎自然,則神與化遊,未始離乎道。
随人者與俗交者也, 順乎人事,接物以情,是交於流俗耳。
故聖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 是全其素。
不謀而當, 不先為謀,故得随事之當。
不言而信, 應不失機,故不在言而信。
不慮而得, 虛心内徹,故無慮而理得也。
不為而成, 因任端居,則無為而各成。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居前而衆不害, 覆之以道,則庶類斯安。
故不重也。
導之以德,故群性皆适,故不害也。
天下歸之,奸衷畏之, 歸其有德,畏其無私。
以其無争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争。
柔服萬物,以道自勝,孰能與之比德哉? 老子曰: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身即穢, 欲之在身,勞形污行。
以治國則亂。
欲之在國,勞人亂政也。
故不聞道者,無以反性, 道以示性,性以反欲。
不通於物者,不能清靜。
得理則通,不撓故靜。
原人之性無衷穢, 推究本性,受之自天。
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本,即合於若性。
若猶彼也。
與物接而生欲。
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
遺嗜欲之物,反清靜之己。
是故聖人不以身役物, 體乎妙者,物不能累,安受役哉? 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 恬愉之樂,無所忻悅。
其為憂不惋惋。
濟治之憂,亦何嗟惋? 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也, 忘位而同民,則不危其高也。
忘位而同患,則不傾其安也。
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聖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
說之者衆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牽於物而系於俗也, 夫人之生也,莫不欲通鑒萬類,孤高一身,順教善之言,晞必然之策。
雖在鄙昧,豈無是心?以其日與物遷,久而從俗,義且未勝,夫何及我? 故曰:哉無為而民自化, 因其為而為之,即我無所為,民自化也。
我無事而民自富, 無賦斂之事以擾之,則民自富矣。
我好靜而民自正, 不設法教以誘之,民得任性之正也。
我無欲而民自樸。
無情欲以撓之,則民自全乎性之樸也。
清靜者德之至也, 至德不德,常清而靜。
柔弱者道之用也。
能服剛暴,是為道用。
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祖也, 物生於無而育於和。
三者行即淪於無形, 名之乃三,體之則一,而一無所一,可謂於無形也。
無形者一之謂也, 以彼無形,寄之在一。
一者無止合於天下也。
未有所止則涉乎形,固不能通合萬類爾。
布德不已, 一者,被物以成德也。
然物之不窮,故德之無已。
用之不勤, 無勞無息。
視之不見, 無形可見。
聽之不聞。
無聲可聞。
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
道體虛無,能生形質聲色之類,莫不由之。
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 宮征成文,則亂於耳。
味
夫動則有息,靜乃不極,唯其寂然,是為生化之主也。
深闳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内, 非巨細之所能内外也。
無環堵之宇, 非六合之所能合也。
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雖無出處之迹,而寄有無之用。
真人體之是以虛無、平易、清诤、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 以能體之故,備五者之德。
至德天下之道,故謂之真人。
人者,三才之一也。
性得純和以合天下,斯真人也。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 義已見上。
不以物滑和, 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也。
不以欲亂情, 是以全其真也。
隐其名姓、 不欲顯迹。
有道即隐, 上德忘德,故不見也。
無道即見, 未能忘德,即自彰也。
為無為,事無事, 老子曰:夫事者應變而動, 物變我動,然後事生。
變生於時, 生所極之時也。
知時者無常行。
以應變之故也。
故道可道者,非常道也; 道以稱可萬物,故不常於一道。
名可名者,非常名也。
名以可物為名,故不常於一名。
書者言之所生也, 書以載言也。
言出於知, 知以立言,載之於書 知者不知,非常道。
但約所知以立於言,而不知應變,非常於一道也。
名可名者,非藏書也。
書者載所知之言耳;而可物之名,不常於一名,故非書之所能藏也。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多聞立言之書,滞之者,數至窮屈。
唯抱守中和,則常通矣。
絕學無憂, 俗學教以經術,谕以禮義,将存乎表飾,以别乎賢愚,誘慕大行,将失其性。
聖人立教以全性,故絕之而無憂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聖者法制之首,智者謀慮之始,以其肇迹亂物,遂傷性命之原。
絕而棄之,利百倍矣。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天道靜故生也,性自天故靜也。
感而後動,性之害也; 因感遂動,發害於性。
物至而應,知之動也。
物以多類,知辨所起。
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 接物以知,必生愛惡。
好憎成形而知怵於外, 知以辯物,生好憎之欲;物以感知,為美惡之形。
一至内着,遂有外喪也。
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
夫天理,性也。
是故聖人不以人易天, 不以人欲易其天性。
外與物化而内不失情, 情猶性也。
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靜,究於物者,終於無為。
反性則與道通,無為乃可窮物。
以恬養智, 靜之自鑒也。
以漠含神, 虛故神正。
即乎無門。
義已見上。
循天者與道遊者也, 任乎自然,則神與化遊,未始離乎道。
随人者與俗交者也, 順乎人事,接物以情,是交於流俗耳。
故聖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 是全其素。
不謀而當, 不先為謀,故得随事之當。
不言而信, 應不失機,故不在言而信。
不慮而得, 虛心内徹,故無慮而理得也。
不為而成, 因任端居,則無為而各成。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居前而衆不害, 覆之以道,則庶類斯安。
故不重也。
導之以德,故群性皆适,故不害也。
天下歸之,奸衷畏之, 歸其有德,畏其無私。
以其無争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争。
柔服萬物,以道自勝,孰能與之比德哉? 老子曰: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身即穢, 欲之在身,勞形污行。
以治國則亂。
欲之在國,勞人亂政也。
故不聞道者,無以反性, 道以示性,性以反欲。
不通於物者,不能清靜。
得理則通,不撓故靜。
原人之性無衷穢, 推究本性,受之自天。
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本,即合於若性。
若猶彼也。
與物接而生欲。
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
遺嗜欲之物,反清靜之己。
是故聖人不以身役物, 體乎妙者,物不能累,安受役哉? 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 恬愉之樂,無所忻悅。
其為憂不惋惋。
濟治之憂,亦何嗟惋? 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也, 忘位而同民,則不危其高也。
忘位而同患,則不傾其安也。
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聖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
說之者衆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牽於物而系於俗也, 夫人之生也,莫不欲通鑒萬類,孤高一身,順教善之言,晞必然之策。
雖在鄙昧,豈無是心?以其日與物遷,久而從俗,義且未勝,夫何及我? 故曰:哉無為而民自化, 因其為而為之,即我無所為,民自化也。
我無事而民自富, 無賦斂之事以擾之,則民自富矣。
我好靜而民自正, 不設法教以誘之,民得任性之正也。
我無欲而民自樸。
無情欲以撓之,則民自全乎性之樸也。
清靜者德之至也, 至德不德,常清而靜。
柔弱者道之用也。
能服剛暴,是為道用。
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祖也, 物生於無而育於和。
三者行即淪於無形, 名之乃三,體之則一,而一無所一,可謂於無形也。
無形者一之謂也, 以彼無形,寄之在一。
一者無止合於天下也。
未有所止則涉乎形,固不能通合萬類爾。
布德不已, 一者,被物以成德也。
然物之不窮,故德之無已。
用之不勤, 無勞無息。
視之不見, 無形可見。
聽之不聞。
無聲可聞。
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
道體虛無,能生形質聲色之類,莫不由之。
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 宮征成文,則亂於耳。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