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廣矣,不可力為。
唯因自然之勢,乃能與之偕矣。
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而歸之。
物變無極,不可智窮。
唯執不遷之要,乃會機化之本也。
是以聖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 性順為本,形勢為末。
厲其精神,偃其知見, 确精瑩神,暢達其性,不縱心悅目,而系滞於外物者焉。
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同物為性,則皆盡其‘為耳。
無治而無不治也, 棄我之智,則同萬物之自治也。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 既不先物,明非不為,蓋因之而為也。
無治者不易自然也, 不易自然,亦非無治,斯因之而治也。
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物我通順,相然之義。
老子曰:執道以禦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 循事而治,因動而應。
萬物之化,無不應也,百事之變,無不偶也。
無心乃能盡之。
故道者,虛無平易、清淨、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體也。
化迹為形,理本為體。
虛無者道之舍也;不礙故能集。
平易者道之素也, 任道,故無飾也。
清淨者道之鑒也, 明正,故能照也。
柔弱者道之用也, 體順,故皆通。
反者道之常也, 反情歸性故得常。
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 柔故不可挫,弱故不可勝。
純粹素樸者道之幹也。
用此為體。
虛者中無載也平者心無累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變當動矣。
不與物雜粹之至也。
雜則不能。
不憂不樂德之至也。
至德之人樂天,故不憂。
齊物故無樂矣。
夫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 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直盡耳目之功,即未能至矣。
是以開通七竅,不止一用而動,未嘗役者,乃盡治身之至。
滅其文章, 尚未以樸素當情,而況此外飾? 依道廢智, 依乎坦然之道,廢其間隙之智。
與民同出乎公, 不異,故無私也。
約其所守, 居簡要也。
寡其所求, 淡於欲也。
去其誘慕, 不誘民以智,不慕聖之功。
除其嗜欲,捐其思慮。
約其所守即察, 居要故明審。
寡其所求即得。
不取故常得。
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即外能牧之。
神全情性者,則盡養形禦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甯,思慮平, 氣而不悖,性而不撓。
筋骨勁強,耳目聰明。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道無不在,甯遠我哉? 求之遠者,往而複返。
惑而求之,往也。
得之自我,反也。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 夫以治人之治,皆以事濟事,而未嘗無事。
不若内治其性以至自然,則天下皆然;各正性命,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也。
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且一至自得,則天下未有不得。
任之各治,則萬物得我之得。
内外玄同,天下悉得,斯不亦興貴而光勢位之貴乎? 樂忘乎貴富,而存乎和, 富與貴者,憂役兼之,亦何以為樂矣?唯和而自得者,乃遊恒樂之塗也。
知大己而小天下,即幾乎道矣。
大己貴乎自得,小天下忘乎治人,是以近於道也。
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笃也,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也。
夫物之芸芸,莫不複其虛靜之本矣。
故性虛通者,可法天道之極;身安靜者,可同地德之厚也。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 且埏埴為器,始乎有由而能極,形數亦非無故,則終始之迹,居然可觀。
今以大道之冶,陰陽之爐,不見造物之端,而生生未嘗不續,莫究所用之極,而化化未嘗不流,則始終之形,不可複得也。
寂然不動,大通混冥, 混冥,猶陰陽也。
夫動則有息,靜乃不極,唯其寂然,是為生化之主也。
深闳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内, 非巨細之所能内外也。
無環堵之宇, 非六合之所能合也。
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雖無出處之迹,而寄有無之用。
真人體之是以虛無、平易、清诤、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 以能體之故,備五者之德。
至德天下之道,故謂之真人。
人者,三才之一也。
性得純和以合天下,斯真人也。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 義已見上。
不以物滑和, 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也。
不以欲亂情, 是以全其真也。
隐其名姓、 不欲顯迹。
有道即隐, 上德忘德,故不見也。
無道即見, 未能忘德,即自彰也。
為無為,事無事, 外能牧之。
神全情性者,則盡養形禦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甯,思慮平, 氣而不悖,性而不撓。
筋骨勁強,耳目聰明。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道無不在,甯遠我哉? 求之遠者,往而複返。
惑而求之,往也。
得之自我,反也。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 夫以治人之治,皆以事濟事,而未嘗無事。
不若内治其性以至自然,則天下皆然;各正性命,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也。
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且一至自得,則天下未有不得。
任之各治,則萬物得我之得。
内外玄同,天下悉得,斯不亦興貴而光勢位之貴乎? 樂忘乎貴富,而存乎和, 富與貴者,憂役兼之,亦何以為樂矣?唯和而自得者,乃遊恒樂之塗也。
知大己而小天下,即幾乎道矣。
大己貴乎自得,小天下忘乎治人,是以近於道也。
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笃也,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也。
夫物之芸芸,莫不複其虛靜之本矣。
故性虛通者,可法天道之極;身安靜者,可同地德之厚也。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 且埏埴為器,始乎有由而能極,形數亦非無故,則終始之迹,居然可觀。
今以大道之冶,陰陽之爐,不見造物之端,而生生未嘗不續,莫究所用之極,而化化未嘗不流,則始終之形,不可複得也。
唯因自然之勢,乃能與之偕矣。
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而歸之。
物變無極,不可智窮。
唯執不遷之要,乃會機化之本也。
是以聖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 性順為本,形勢為末。
厲其精神,偃其知見, 确精瑩神,暢達其性,不縱心悅目,而系滞於外物者焉。
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同物為性,則皆盡其‘為耳。
無治而無不治也, 棄我之智,則同萬物之自治也。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 既不先物,明非不為,蓋因之而為也。
無治者不易自然也, 不易自然,亦非無治,斯因之而治也。
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物我通順,相然之義。
老子曰:執道以禦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 循事而治,因動而應。
萬物之化,無不應也,百事之變,無不偶也。
無心乃能盡之。
故道者,虛無平易、清淨、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體也。
化迹為形,理本為體。
虛無者道之舍也;不礙故能集。
平易者道之素也, 任道,故無飾也。
清淨者道之鑒也, 明正,故能照也。
柔弱者道之用也, 體順,故皆通。
反者道之常也, 反情歸性故得常。
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 柔故不可挫,弱故不可勝。
純粹素樸者道之幹也。
用此為體。
虛者中無載也平者心無累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變當動矣。
不與物雜粹之至也。
雜則不能。
不憂不樂德之至也。
至德之人樂天,故不憂。
齊物故無樂矣。
夫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 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直盡耳目之功,即未能至矣。
是以開通七竅,不止一用而動,未嘗役者,乃盡治身之至。
滅其文章, 尚未以樸素當情,而況此外飾? 依道廢智, 依乎坦然之道,廢其間隙之智。
與民同出乎公, 不異,故無私也。
約其所守, 居簡要也。
寡其所求, 淡於欲也。
去其誘慕, 不誘民以智,不慕聖之功。
除其嗜欲,捐其思慮。
約其所守即察, 居要故明審。
寡其所求即得。
不取故常得。
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即外能牧之。
神全情性者,則盡養形禦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甯,思慮平, 氣而不悖,性而不撓。
筋骨勁強,耳目聰明。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道無不在,甯遠我哉? 求之遠者,往而複返。
惑而求之,往也。
得之自我,反也。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 夫以治人之治,皆以事濟事,而未嘗無事。
不若内治其性以至自然,則天下皆然;各正性命,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也。
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且一至自得,則天下未有不得。
任之各治,則萬物得我之得。
内外玄同,天下悉得,斯不亦興貴而光勢位之貴乎? 樂忘乎貴富,而存乎和, 富與貴者,憂役兼之,亦何以為樂矣?唯和而自得者,乃遊恒樂之塗也。
知大己而小天下,即幾乎道矣。
大己貴乎自得,小天下忘乎治人,是以近於道也。
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笃也,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也。
夫物之芸芸,莫不複其虛靜之本矣。
故性虛通者,可法天道之極;身安靜者,可同地德之厚也。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 且埏埴為器,始乎有由而能極,形數亦非無故,則終始之迹,居然可觀。
今以大道之冶,陰陽之爐,不見造物之端,而生生未嘗不續,莫究所用之極,而化化未嘗不流,則始終之形,不可複得也。
寂然不動,大通混冥, 混冥,猶陰陽也。
夫動則有息,靜乃不極,唯其寂然,是為生化之主也。
深闳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内, 非巨細之所能内外也。
無環堵之宇, 非六合之所能合也。
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雖無出處之迹,而寄有無之用。
真人體之是以虛無、平易、清诤、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 以能體之故,備五者之德。
至德天下之道,故謂之真人。
人者,三才之一也。
性得純和以合天下,斯真人也。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 義已見上。
不以物滑和, 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也。
不以欲亂情, 是以全其真也。
隐其名姓、 不欲顯迹。
有道即隐, 上德忘德,故不見也。
無道即見, 未能忘德,即自彰也。
為無為,事無事, 外能牧之。
神全情性者,則盡養形禦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甯,思慮平, 氣而不悖,性而不撓。
筋骨勁強,耳目聰明。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道無不在,甯遠我哉? 求之遠者,往而複返。
惑而求之,往也。
得之自我,反也。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 夫以治人之治,皆以事濟事,而未嘗無事。
不若内治其性以至自然,則天下皆然;各正性命,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也。
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且一至自得,則天下未有不得。
任之各治,則萬物得我之得。
内外玄同,天下悉得,斯不亦興貴而光勢位之貴乎? 樂忘乎貴富,而存乎和, 富與貴者,憂役兼之,亦何以為樂矣?唯和而自得者,乃遊恒樂之塗也。
知大己而小天下,即幾乎道矣。
大己貴乎自得,小天下忘乎治人,是以近於道也。
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笃也,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也。
夫物之芸芸,莫不複其虛靜之本矣。
故性虛通者,可法天道之極;身安靜者,可同地德之厚也。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 且埏埴為器,始乎有由而能極,形數亦非無故,則終始之迹,居然可觀。
今以大道之冶,陰陽之爐,不見造物之端,而生生未嘗不續,莫究所用之極,而化化未嘗不流,則始終之形,不可複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