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一

關燈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簿兼 括州缙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道原篇 夫本相待者有原,體相證者有歸。

    大道無原,至理無歸。

    今推之,道原反在乎物象之内,但複物之性,原其遠乎。

     老子曰: 蓋惟生已白首,老在物先事始。

     有物混成, 夫道之為義也,理宗自然,體本虛寂,不似於物,何以寄言?今稱有物者,欲明無物者也。

    混為能合清濁,成為不遺纖介者也。

     先天地生, 天地以玄黃為色,方圓為形,道豈生於形色之後也? 惟象無形,窈窈冥冥, 可以理會難以目見。

     寂寥淡漠,不聞其聲, 應則無響,聽則無聲。

     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

     夫形聲俱無,則名言莫及也。

    将欲示旨,非強而何?今聖人字道之由,義取乎無所不适也。

     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 仰之彌高,俛之彌深,故知有極者非高,可測者非深。

     包裹天地,察受無形, 周合二儀,資興品物而無迹可得也。

     原流出,沖而不盈, 自深而流,不絕其原,當虛而受,不溢於物。

     濁而靜之徐清, 同物謂之濁也。

    取其不污之體,徐以會之,則本自清矣。

    徐也者,含理從容之謂也。

     施之無窮, 随用而火。

     無所朝夕, 萬古千秋,而今而後。

     表之不盈一握, 真無纖微之質。

     約而能張, 在乎至簡,從事則廣。

     幽而能明, 雖寂默之幽,亦顯應之明也。

     柔而能剛, 不與物争曰柔,能終不挫曰剛。

     含陰吐陽, 藏用為陰,昭化為陽。

     而章三光。

     日月星辰察之,故能各麗其所他 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遊,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

     皆在自然之道也。

    夫高深之宜,飛走之勢,遊翔之精,經緯之象,斯不期而然,不會而至,無代司以成勢,.皆畢受而自宜,均其生成,故稱大道也。

     以亡取存, 夫有質者,未嘗不亡者也,今以無質之亡而成虛體之存也。

     以卑取尊, 夫有位者,未嘗不黜者也。

    今以無位卑而成不黜之尊也。

     以退取先。

     夫有争者,未嘗不退者也。

    今以不争之退而成無敵之先也。

     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 三皇者,天、地、人皇也。

    言體道之君,全於純和,不治而自化,德配天地,禦物為一貫,是能寄中樞以應用,恣旁行而不流者也。

     神與化勝,以撫四方, 乘變化之理而以神遊,則四方之人各安其性。

     是故天運地滞, 陽性剛運,陰性柔滞。

     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并應無窮。

     夫德合自然,治通大順,則天地不虧,運墆之理,風雨不乖,燥潤之節,五行無克,六氣自和。

    故聖人神動如天,屍居如地,其令如風雷,其澤如雲雨,雖萬物生化不知所窮,而執一無為,與之并也。

     已雕已琢,還反於樸。

     使萬物複其性。

     無為為之而合乎道, 任其自為,則無所不為。

    故物暢其性,我常無為,是以與道而符合也。

     無為言之而通乎德, 德者,道之用也;言者,人之表也。

    無心之言,言乃通物,物暢得所順而保其安,則終日言之,未常離德也。

     恬愉無矜而得乎和, 以無所矜而合大和。

     有萬不同而便乎生。

     萬物異,宜各便其性。

     和陰陽, 二儀交泰。

     節四時, 時不過節。

     調五行, 不相克伐。

     潤乎草木,浸乎金石, 德澤廣被,至堅斯洽。

     禽獸碩大,毫毛潤澤,烏卵不敗,獸胎不殰, 盡其生成之氣也。

     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 人無中夭。

     婦人不孀, 合配得類。

     虹晲不見, 氣之和也。

     盜賊不行, 未知苟得之利。

     含德之所緻也。

     至哉,三皇之德也。

    能使陰陽不愆,品物鹹若與道為友,與化為人,不可得而名矣。

    或曰昔在太古,玄風正淳,民惟之生,器未雕樸。

    是以五行不伐,四節各司,專氣自柔,盡年為壽。

    誠以君聖牧良,人由其所化,非三皇之不德使其然乎?嘗試言之曰:且天下者,形也。

    君主者,心也。

    心亂者身病,君靜者國安。

    緻治全生,功有歸矣。

    然三皇生於淳古,時也付之,自治道也。

    向使非任治之道,不因其然而然,則誘惑漸生,物性滋失,今之各治,乃彼玄功,功在無為,莫彰其德,此則不治治之,蓋非治之治者也。

     天之道,生物而不有也,化成而不宰也。

     無心以生而生者自生,故不有也。

    無心以化而萬物自成,故不宰也。

     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

     将無愛惡於其間,亦何所措其德怨耳? 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溢貧。

     冬陰固畜,春陽發散,而生殺之氣未嘗虧盈也。

     忽兮怳兮不可為像兮, 出入於有無,往來於變化,不可一象而取。

     怳兮忽兮其用不诎兮, 用之不可窮也。

     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 應之而無迹也。

     遂兮通兮不虛動兮, 感之而後動也。

     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随彼以成體也。

    , 老子曰:大丈夫 自得之稱。

     恬然無思,淡然無慮, 物莫當情。

     以天為蓋,以地為車, 同乎覆載。

     四時為馬,陰陽為驺。

     因而乘之。

     行乎無路, 廓然皆通。

     遊乎無怠, 神不可極也。

     出乎無門。

     直非所由。

     以天為蓋,即無不覆以;以地為車,即無不載也;四時為馬,即無不使也; 生化之功恒運爾。

     陰陽禦之,即無不備也。

     消息之理乃全爾。

     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肢不動, 神馳者無所搖動,任适者不至勞怠。

     聰明不損,而照見天下者,執道之要,觀無窮之地也。

     且夫欲之存也,萬類紛然而未極中之得也。

    六合洞然而皆通,是知形性所接,未可盡於一方,神性之遊乃能照於天下,執道之要,斯非謂欤?往而無窮,固亦宜矣。

     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 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