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果子生食。
生瘡。
】 【〔程〕】諸果之實。
皆成于夏秋。
禀濕熱之性。
食之故令生瘡。
【果子落地經宿。
蟲蟻食之者。
人大忌食之。
】 【〔程〕】落地經宿。
則果壞。
蟲蟻食之。
則果毒。
在人大忌食之。
令人患九漏。
【生米。
停留多日。
有損處。
食之傷人。
】 【〔程〕】有損處。
謂為蟲鼠所食。
皆有毒。
故傷人。
【桃子。
多食令人熱。
仍不得入水浴。
令人病淋瀝寒熱病。
】(沈無寒字。
程金鑒。
作寒熱淋瀝病。
并非。
) 【〔程〕】桃實。
酸甘辛。
生于春則味酸。
成于夏則酸甘。
成于秋則酸辛。
其性熱。
故多食令人熱也。
若多食。
而入水浴。
則酸味不得内洩。
多令人癃。
水寒之氣。
因而外客。
故令人寒熱也。
案淋瀝。
寒熱連綿不已之謂。
肘後雲。
屍注。
大略使人寒熱淋瀝。
恍恍默默。
不的知其所苦。
又外台雲。
勞極之病。
吳楚謂之淋瀝是也。
程及金鑒。
以為癃誤。
千金。
黃帝雲。
飽食桃。
入水浴。
成淋病。
此是别義。
【杏酪不熟。
傷人。
】(金鑒。
一雲。
殺人。
) 【〔程〕】古人。
杏酪。
以酒蜜釀成。
亦有甘草生姜汁熬成者。
以杏仁有毒。
半生半熟。
皆能害人也。
今人另有制法。
案杏酪。
一名杏酥。
藏器雲。
服之潤五髒。
去痰嗽。
生熟吃俱可。
若半生半熟。
服之殺人。
金鑒。
為杏酪二物誤。
【梅多食。
壞人齒。
】(千金食治同。
) 【〔程〕】梅實。
能緻津液。
津液出則骨傷。
以腎主五液。
齒為腎之标故也。
(案時珍發明。
詳論此理。
程注本之。
當參考。
) 案本草。
食梅齒者。
嚼胡桃肉解之。
蓋胡桃補腎也。
【李不可多食。
令人胪脹。
】 【〔鑒〕】李味酸澀。
若多食。
則中氣不舒。
故令人腹脹。
【林檎。
不可多食。
令人百脈弱。
】(千金同。
) 【〔程〕】林檎。
酸澀而閉百脈。
故多食。
令人百脈弱。
【橘柚。
多食。
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 【〔程〕】橘柚。
味酸能戀膈。
生痰聚飲。
飲聚膈上。
則令口痰不知咳。
【〔鑒〕】尚書注。
小曰橘。
大曰柚。
二者其味皆酸。
而性寒。
若過食則口雖爽。
而五味不知焉。
案時珍雲。
橘皮。
下氣消痰。
其肉生痰聚飲。
表裡之異如此。
程注本之。
但爽字未妥。
案爾雅釋言。
爽。
瘥也。
忒也。
老子。
五味令人口爽。
乃為口失味之義。
【梨不可多食。
令人寒中。
金瘡産婦。
亦不宜食。
】(千金雲。
金瘡産婦。
勿食。
令人萎困寒中。
) 【〔程〕】梨性大寒。
故令人寒中。
寒能凝血脈。
故金瘡産婦。
不宜食。
【櫻桃。
杏。
多食。
傷筋骨。
】 【〔鑒〕】櫻桃。
杏。
味酸性寒。
若過食則傷筋骨。
内經雲。
酸則傷筋。
寒主傷骨。
故傷筋骨。
【安石榴。
不可多食。
損人肺。
】(肺。
徐沈作腹。
千金。
與原文同。
) 【〔鑒〕】安石榴。
味酸澀。
酸澀則氣滞。
肺主氣。
宜利而不宜滞。
滞則傷損矣。
故不可過食也。
本草。
震亨雲。
榴者。
留也。
其汁酸。
性滞戀成痰。
【胡桃。
不可多食。
令人動痰飲。
】(千金雲。
動痰飲。
令人惡心吐水吐食。
) 【〔程〕】胡桃。
能潤肺消痰。
今令人動痰飲。
何也。
以胡桃性熱。
多食則煎熬津液。
而為痰飲矣。
【生棗。
多食令人。
熱渴氣脹寒熱。
羸瘦者。
彌不可食。
傷人。
】(千金。
食治方。
) 【〔程〕】生棗。
味甘辛氣熱。
以辛熱則令人渴。
甘則令人氣脹也。
羸弱者。
内熱必盛。
而脾胃必虛。
故彌不可食。
【食諸果中毒。
治之方。
豬骨(燒過○過趙作灰金鑒二字作黑)】 【上一味。
末之。
水服方寸匕。
○亦治馬肝漏脯等毒。
】 【〔程〕】豬骨。
治諸果毒。
亦治馬肝漏脯毒。
其義不可曉。
【〔鑒〕】以豬骨治果子毒。
物性相制使然。
治馬肝毒者。
以豬畜屬水。
馬畜屬火。
此水克火之義也。
治漏脯毒者。
亦骨肉相感之義也。
【木耳赤色。
及仰生者勿食。
○菌仰卷。
及赤色者。
不可食。
】(證類。
引金匮玉函。
耳下赤字。
作青。
) 【〔程〕】木耳諸菌。
皆覆卷。
仰卷則變異。
色赤則有毒。
故不可食。
【食諸菌中毒。
悶亂欲死。
治之方。
人糞汁。
飲一升。
土漿。
飲一二升。
大豆。
濃煮汁飲之。
服諸吐利藥。
并解。
】 【〔鑒〕】李曰。
悶亂欲死。
毒在胃也。
服吐利藥。
并解使毒氣上下分消也。
巢源雲。
凡園圃所種之菜。
本無毒。
但蕈菌等物。
皆是草木變化所生。
出于樹者為蕈。
生于地者為菌。
并是郁蒸濕氣。
變化所生。
故或有毒者。
人食遇此毒。
多緻死甚疾速。
其不死者。
猶能令煩悶吐利。
良久始醒。
千金。
治食山中樹菌中毒方。
人屎汁。
服一升良。
又解諸菌毒。
掘地作坑。
以水沃中攪令濁。
澄清飲之。
名地漿。
本草。
陳藏器雲。
菌冬春無毒。
秋有毒。
有蛇蟲從下過也。
夜中有光者。
欲爛無蟲者。
煮之不熟者。
煮訖照人無影者。
上有毛下無紋者。
仰卷赤色者。
并有毒殺人。
中其毒者。
地漿及糞清解之。
宋周密癸辛雜識雲。
嘉定乙亥歲。
楊和王墳上感慈庵僧德明。
遊山得奇菌。
歸作糜供家。
毒發。
僧行死者十餘人。
德明亟嘗糞獲免。
有日本僧定心者。
甯死不污。
至膚理坼裂而死。
清吳林吳蕈譜雲。
鏡水忍可禅師。
在甯國山中。
一日與僧三四人。
食蕈俱中毒。
刹那間二便頻遺。
身軟口。
正窘急時。
有市藥者上山。
僧衆言其故。
随以甘草濃煎灌之。
同時獲愈。
又陽山西花巷有人在一荒墩上。
采菌一叢。
煮而食之。
卒然毒發。
膚如琉璃。
使人往采蕈處察之。
見菌叢生如故。
即掘見一古冢。
滿中是蛇。
即以甘草煎湯啜之。
尋愈。
故餘每于臘月中糞坑内。
浸甘草人中
生瘡。
】 【〔程〕】諸果之實。
皆成于夏秋。
禀濕熱之性。
食之故令生瘡。
【果子落地經宿。
蟲蟻食之者。
人大忌食之。
】 【〔程〕】落地經宿。
則果壞。
蟲蟻食之。
則果毒。
在人大忌食之。
令人患九漏。
【生米。
停留多日。
有損處。
食之傷人。
】 【〔程〕】有損處。
謂為蟲鼠所食。
皆有毒。
故傷人。
【桃子。
多食令人熱。
仍不得入水浴。
令人病淋瀝寒熱病。
】(沈無寒字。
程金鑒。
作寒熱淋瀝病。
并非。
) 【〔程〕】桃實。
酸甘辛。
生于春則味酸。
成于夏則酸甘。
成于秋則酸辛。
其性熱。
故多食令人熱也。
若多食。
而入水浴。
則酸味不得内洩。
多令人癃。
水寒之氣。
因而外客。
故令人寒熱也。
案淋瀝。
寒熱連綿不已之謂。
肘後雲。
屍注。
大略使人寒熱淋瀝。
恍恍默默。
不的知其所苦。
又外台雲。
勞極之病。
吳楚謂之淋瀝是也。
程及金鑒。
以為癃誤。
千金。
黃帝雲。
飽食桃。
入水浴。
成淋病。
此是别義。
【杏酪不熟。
傷人。
】(金鑒。
一雲。
殺人。
) 【〔程〕】古人。
杏酪。
以酒蜜釀成。
亦有甘草生姜汁熬成者。
以杏仁有毒。
半生半熟。
皆能害人也。
今人另有制法。
案杏酪。
一名杏酥。
藏器雲。
服之潤五髒。
去痰嗽。
生熟吃俱可。
若半生半熟。
服之殺人。
金鑒。
為杏酪二物誤。
【梅多食。
壞人齒。
】(千金食治同。
) 【〔程〕】梅實。
能緻津液。
津液出則骨傷。
以腎主五液。
齒為腎之标故也。
(案時珍發明。
詳論此理。
程注本之。
當參考。
) 案本草。
食梅齒者。
嚼胡桃肉解之。
蓋胡桃補腎也。
【李不可多食。
令人胪脹。
】 【〔鑒〕】李味酸澀。
若多食。
則中氣不舒。
故令人腹脹。
【林檎。
不可多食。
令人百脈弱。
】(千金同。
) 【〔程〕】林檎。
酸澀而閉百脈。
故多食。
令人百脈弱。
【橘柚。
多食。
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 【〔程〕】橘柚。
味酸能戀膈。
生痰聚飲。
飲聚膈上。
則令口痰不知咳。
【〔鑒〕】尚書注。
小曰橘。
大曰柚。
二者其味皆酸。
而性寒。
若過食則口雖爽。
而五味不知焉。
案時珍雲。
橘皮。
下氣消痰。
其肉生痰聚飲。
表裡之異如此。
程注本之。
但爽字未妥。
案爾雅釋言。
爽。
瘥也。
忒也。
老子。
五味令人口爽。
乃為口失味之義。
【梨不可多食。
令人寒中。
金瘡産婦。
亦不宜食。
】(千金雲。
金瘡産婦。
勿食。
令人萎困寒中。
) 【〔程〕】梨性大寒。
故令人寒中。
寒能凝血脈。
故金瘡産婦。
不宜食。
【櫻桃。
杏。
多食。
傷筋骨。
】 【〔鑒〕】櫻桃。
杏。
味酸性寒。
若過食則傷筋骨。
内經雲。
酸則傷筋。
寒主傷骨。
故傷筋骨。
【安石榴。
不可多食。
損人肺。
】(肺。
徐沈作腹。
千金。
與原文同。
) 【〔鑒〕】安石榴。
味酸澀。
酸澀則氣滞。
肺主氣。
宜利而不宜滞。
滞則傷損矣。
故不可過食也。
本草。
震亨雲。
榴者。
留也。
其汁酸。
性滞戀成痰。
【胡桃。
不可多食。
令人動痰飲。
】(千金雲。
動痰飲。
令人惡心吐水吐食。
) 【〔程〕】胡桃。
能潤肺消痰。
今令人動痰飲。
何也。
以胡桃性熱。
多食則煎熬津液。
而為痰飲矣。
【生棗。
多食令人。
熱渴氣脹寒熱。
羸瘦者。
彌不可食。
傷人。
】(千金。
食治方。
) 【〔程〕】生棗。
味甘辛氣熱。
以辛熱則令人渴。
甘則令人氣脹也。
羸弱者。
内熱必盛。
而脾胃必虛。
故彌不可食。
【食諸果中毒。
治之方。
豬骨(燒過○過趙作灰金鑒二字作黑)】 【上一味。
末之。
水服方寸匕。
○亦治馬肝漏脯等毒。
】 【〔程〕】豬骨。
治諸果毒。
亦治馬肝漏脯毒。
其義不可曉。
【〔鑒〕】以豬骨治果子毒。
物性相制使然。
治馬肝毒者。
以豬畜屬水。
馬畜屬火。
此水克火之義也。
治漏脯毒者。
亦骨肉相感之義也。
【木耳赤色。
及仰生者勿食。
○菌仰卷。
及赤色者。
不可食。
】(證類。
引金匮玉函。
耳下赤字。
作青。
) 【〔程〕】木耳諸菌。
皆覆卷。
仰卷則變異。
色赤則有毒。
故不可食。
【食諸菌中毒。
悶亂欲死。
治之方。
人糞汁。
飲一升。
土漿。
飲一二升。
大豆。
濃煮汁飲之。
服諸吐利藥。
并解。
】 【〔鑒〕】李曰。
悶亂欲死。
毒在胃也。
服吐利藥。
并解使毒氣上下分消也。
巢源雲。
凡園圃所種之菜。
本無毒。
但蕈菌等物。
皆是草木變化所生。
出于樹者為蕈。
生于地者為菌。
并是郁蒸濕氣。
變化所生。
故或有毒者。
人食遇此毒。
多緻死甚疾速。
其不死者。
猶能令煩悶吐利。
良久始醒。
千金。
治食山中樹菌中毒方。
人屎汁。
服一升良。
又解諸菌毒。
掘地作坑。
以水沃中攪令濁。
澄清飲之。
名地漿。
本草。
陳藏器雲。
菌冬春無毒。
秋有毒。
有蛇蟲從下過也。
夜中有光者。
欲爛無蟲者。
煮之不熟者。
煮訖照人無影者。
上有毛下無紋者。
仰卷赤色者。
并有毒殺人。
中其毒者。
地漿及糞清解之。
宋周密癸辛雜識雲。
嘉定乙亥歲。
楊和王墳上感慈庵僧德明。
遊山得奇菌。
歸作糜供家。
毒發。
僧行死者十餘人。
德明亟嘗糞獲免。
有日本僧定心者。
甯死不污。
至膚理坼裂而死。
清吳林吳蕈譜雲。
鏡水忍可禅師。
在甯國山中。
一日與僧三四人。
食蕈俱中毒。
刹那間二便頻遺。
身軟口。
正窘急時。
有市藥者上山。
僧衆言其故。
随以甘草濃煎灌之。
同時獲愈。
又陽山西花巷有人在一荒墩上。
采菌一叢。
煮而食之。
卒然毒發。
膚如琉璃。
使人往采蕈處察之。
見菌叢生如故。
即掘見一古冢。
滿中是蛇。
即以甘草煎湯啜之。
尋愈。
故餘每于臘月中糞坑内。
浸甘草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