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雜療方第二十三(論一首、證一條、方二十二首)
關燈
小
中
大
。
作令人溺其中。
欲使上。
有仲景雲三字。
若湯間。
有有字。
與之下。
有仲景雲三字。
不可下。
有用字。
) 【〔程〕】中不可得冷。
猶被凍不可沃以熱湯。
寒熱拒隔。
反為大害。
(本草。
車轄。
一名車缸。
即車軸鐵轄頭。
) 巢源雲。
夏月炎熱。
人冒涉途路。
熱毒入内。
與五髒相并。
客邪熾盛。
或郁瘀不宣。
緻陰氣卒絕。
陽氣暴壅。
經絡不通。
故奄然悶絕。
謂之。
然此乃外邪所擊。
真髒未壞。
若遇便治救。
氣宣則蘇。
夫熱不可得冷。
得冷便死。
此謂外卒以冷。
觸其熱。
蘊積于内。
不得宣發故也。
三因方雲。
中暑悶倒。
急扶在陰涼處。
切不可與冷。
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
熨臍中及氣海。
續以湯淋布上。
令徹臍腹。
暖即漸醒。
如倉卒無湯處。
掬道上熱土。
于臍上。
仍撥開作窩子。
令人更溺于其中。
以代湯。
急嚼生姜一大塊。
冷水送下。
如已迷亂悶。
嚼大蒜一大瓣。
冷水送下。
如不能嚼。
即用水研灌之。
立醒。
葉氏避暑錄話雲。
道路城市間。
中暑昏仆而死者。
此皆虛人勞人。
或饑飽失節。
或素有疾。
一為暑氣所中。
不得洩則關竅皆窒。
非暑氣使然。
氣閉塞而死也。
大蒜一握。
道上熱土。
雜研爛。
以新水和之。
濾去滓。
抉其齒灌之。
有頃即蘇。
【救溺死方】(外台。
引短劇雲。
療溺死。
若身尚暖者方。
)取竈中灰兩石餘。
以埋人。
從類至足。
水出七孔。
即活。
【〔鑒〕】嘗試蠅子落水而死者。
用竈灰埋之自治。
(案出本草綱目冬灰條。
)李曰。
竈灰得火土相生之氣。
以埋人。
則外溫衛氣。
而内滲水濕。
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巢源雲。
人為水所沒溺。
水從孔竅入。
灌注腑髒。
其氣壅閉故死。
若早拯救得出。
即洩瀝其水。
令氣血得通。
便得活。
經半日及一日。
猶可活。
氣若已絕。
心上暖。
亦可活。
千金。
治落水死方。
以竈中灰。
布地令濃五寸。
以甑側。
着灰上。
令死者伏于甑上。
使頭少垂下。
炒鹽二方寸匕。
内竹管中。
吹下孔中。
即當吐水。
水下因去甑。
下死者着灰中。
壅身。
使出鼻口。
即活。
○又方。
掘地作坑。
熬數斛灰。
内坑中。
下死人。
覆灰。
濕徹即易。
勿令大熱人。
灰冷更易。
半日即活。
【上療自缢溺之法。
并出自張仲景為之。
其意殊絕。
殆非常情所及。
本草所能關。
實救人之大術矣。
傷寒家。
數有病。
非此遇熱之。
】(〔原注〕見外台肘後目。
○案外台。
引肘後。
今本肘後無考。
意下。
有理字。
程所能下句。
實。
作系。
外台作亦非本草之所能開悟。
實下。
有拯字。
程本無數字。
外台作别複二字。
又病下。
有在上仲景論中六字。
程之下。
有詳之二字。
沈本金鑒。
不載。
此條。
原注。
目字。
疑是同字訛。
俞本無目字是。
) 案三因方雲。
傷暑中。
其實一病。
但輕重不同。
新校正要略者。
乃雲傷寒家别有病。
非也。
又本草綱目。
人尿附方。
引此條。
亦為林億語。
并誤。
殊不知此肘後文。
外台已引之。
疏亦甚。
【治馬墜。
及一切筋骨損方。
】(〔原注〕見肘後方○案今本肘後無考。
千金傷損門。
治腕折瘀血。
三味桃仁湯方注。
引肘後雲。
仲景方。
用大黃雲雲。
詳注左。
) 大黃(一兩切浸湯成下○肘後用三兩)绯帛(如手大燒灰)亂發(如雞子大燒灰用)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肘後一尺上有方字)敗蒲(一握三寸○肘後寸下有切字) 桃仁(四十九個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節炙锉) 上七味。
以童子小便。
量多少。
煎湯成。
内酒一大盞。
次下大黃。
去滓。
分溫三服。
先锉敗蒲席半領。
煎湯浴。
衣被蓋覆。
斯須通利數行。
痛楚立瘥。
利及浴水赤。
勿怪即瘀血也。
(肘後。
先字。
作别。
斯字。
作服藥二字。
) 【〔徐〕】從高墜下。
雖當救損傷筋骨為主。
然頓跌之勢。
内外之血。
必無不瘀。
瘀不去則氣不行。
氣不行則傷不愈。
故以桃仁大黃。
逐瘀為主。
绯帛。
紅花之餘。
亂發。
血之餘。
合童便以消瘀血。
敗蒲亦能破血行氣。
故入煎。
能療腹中損傷瘀血。
湯浴能活周身血氣。
然筋骨瘀血。
必有熱氣滞郁。
故以炊單布。
受氣最多。
而易消者。
以散滞通氣。
從其類也。
加少炙甘草。
補中以和諸藥也。
【千金桃仁湯】治腕折瘀血方。
桃仁(四十枚)亂發(一握)大黃(如指節大一枚) 上三味。
以布方廣四寸。
以繞亂發燒之咀。
大黃桃仁。
以酒三升。
煮取一升。
盡服血盡出。
作令人溺其中。
欲使上。
有仲景雲三字。
若湯間。
有有字。
與之下。
有仲景雲三字。
不可下。
有用字。
) 【〔程〕】中不可得冷。
猶被凍不可沃以熱湯。
寒熱拒隔。
反為大害。
(本草。
車轄。
一名車缸。
即車軸鐵轄頭。
) 巢源雲。
夏月炎熱。
人冒涉途路。
熱毒入内。
與五髒相并。
客邪熾盛。
或郁瘀不宣。
緻陰氣卒絕。
陽氣暴壅。
經絡不通。
故奄然悶絕。
謂之。
然此乃外邪所擊。
真髒未壞。
若遇便治救。
氣宣則蘇。
夫熱不可得冷。
得冷便死。
此謂外卒以冷。
觸其熱。
蘊積于内。
不得宣發故也。
三因方雲。
中暑悶倒。
急扶在陰涼處。
切不可與冷。
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
熨臍中及氣海。
續以湯淋布上。
令徹臍腹。
暖即漸醒。
如倉卒無湯處。
掬道上熱土。
于臍上。
仍撥開作窩子。
令人更溺于其中。
以代湯。
急嚼生姜一大塊。
冷水送下。
如已迷亂悶。
嚼大蒜一大瓣。
冷水送下。
如不能嚼。
即用水研灌之。
立醒。
葉氏避暑錄話雲。
道路城市間。
中暑昏仆而死者。
此皆虛人勞人。
或饑飽失節。
或素有疾。
一為暑氣所中。
不得洩則關竅皆窒。
非暑氣使然。
氣閉塞而死也。
大蒜一握。
道上熱土。
雜研爛。
以新水和之。
濾去滓。
抉其齒灌之。
有頃即蘇。
【救溺死方】(外台。
引短劇雲。
療溺死。
若身尚暖者方。
)取竈中灰兩石餘。
以埋人。
從類至足。
水出七孔。
即活。
【〔鑒〕】嘗試蠅子落水而死者。
用竈灰埋之自治。
(案出本草綱目冬灰條。
)李曰。
竈灰得火土相生之氣。
以埋人。
則外溫衛氣。
而内滲水濕。
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巢源雲。
人為水所沒溺。
水從孔竅入。
灌注腑髒。
其氣壅閉故死。
若早拯救得出。
即洩瀝其水。
令氣血得通。
便得活。
經半日及一日。
猶可活。
氣若已絕。
心上暖。
亦可活。
千金。
治落水死方。
以竈中灰。
布地令濃五寸。
以甑側。
着灰上。
令死者伏于甑上。
使頭少垂下。
炒鹽二方寸匕。
内竹管中。
吹下孔中。
即當吐水。
水下因去甑。
下死者着灰中。
壅身。
使出鼻口。
即活。
○又方。
掘地作坑。
熬數斛灰。
内坑中。
下死人。
覆灰。
濕徹即易。
勿令大熱人。
灰冷更易。
半日即活。
【上療自缢溺之法。
并出自張仲景為之。
其意殊絕。
殆非常情所及。
本草所能關。
實救人之大術矣。
傷寒家。
數有病。
非此遇熱之。
】(〔原注〕見外台肘後目。
○案外台。
引肘後。
今本肘後無考。
意下。
有理字。
程所能下句。
實。
作系。
外台作亦非本草之所能開悟。
實下。
有拯字。
程本無數字。
外台作别複二字。
又病下。
有在上仲景論中六字。
程之下。
有詳之二字。
沈本金鑒。
不載。
此條。
原注。
目字。
疑是同字訛。
俞本無目字是。
) 案三因方雲。
傷暑中。
其實一病。
但輕重不同。
新校正要略者。
乃雲傷寒家别有病。
非也。
又本草綱目。
人尿附方。
引此條。
亦為林億語。
并誤。
殊不知此肘後文。
外台已引之。
疏亦甚。
【治馬墜。
及一切筋骨損方。
】(〔原注〕見肘後方○案今本肘後無考。
千金傷損門。
治腕折瘀血。
三味桃仁湯方注。
引肘後雲。
仲景方。
用大黃雲雲。
詳注左。
) 大黃(一兩切浸湯成下○肘後用三兩)绯帛(如手大燒灰)亂發(如雞子大燒灰用)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肘後一尺上有方字)敗蒲(一握三寸○肘後寸下有切字) 桃仁(四十九個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節炙锉) 上七味。
以童子小便。
量多少。
煎湯成。
内酒一大盞。
次下大黃。
去滓。
分溫三服。
先锉敗蒲席半領。
煎湯浴。
衣被蓋覆。
斯須通利數行。
痛楚立瘥。
利及浴水赤。
勿怪即瘀血也。
(肘後。
先字。
作别。
斯字。
作服藥二字。
) 【〔徐〕】從高墜下。
雖當救損傷筋骨為主。
然頓跌之勢。
内外之血。
必無不瘀。
瘀不去則氣不行。
氣不行則傷不愈。
故以桃仁大黃。
逐瘀為主。
绯帛。
紅花之餘。
亂發。
血之餘。
合童便以消瘀血。
敗蒲亦能破血行氣。
故入煎。
能療腹中損傷瘀血。
湯浴能活周身血氣。
然筋骨瘀血。
必有熱氣滞郁。
故以炊單布。
受氣最多。
而易消者。
以散滞通氣。
從其類也。
加少炙甘草。
補中以和諸藥也。
【千金桃仁湯】治腕折瘀血方。
桃仁(四十枚)亂發(一握)大黃(如指節大一枚) 上三味。
以布方廣四寸。
以繞亂發燒之咀。
大黃桃仁。
以酒三升。
煮取一升。
盡服血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