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雜療方第二十三(論一首、證一條、方二十二首)
關燈
小
中
大
陽發汗之藥。
抑知不溫覆取汗。
則為入太陰通陽之藥也。
陽氣通動。
魂可還矣。
又方(肘後。
冠張仲景諸要方。
外台引肘後。
) 韭根(一把)烏梅(二七個○肘後作二十個)吳茱萸(半升炒○肘後作半斤) 上三味。
以水一鬥煮之。
以病患栉内中。
三沸。
栉浮者生。
沉者死。
煮取三升。
去滓。
分飲之。
(水一鬥。
外台。
作勞水一升。
) 【〔徐〕】韭根有薤白之功。
烏梅有開關之力。
吳茱萸能降濁陰。
陰降而關開。
則魂自還。
故亦取之。
然栉浮則生。
沉則死。
蓋栉為本人日用之物。
氣之所及也。
浮則其人陽氣未絕。
沉則久已有陰無陽。
故主死。
然仍分飲之。
信栉無甯信藥耳。
【〔程〕】方亦可解。
而栉之浮沉。
則不可解也。
肘後雲。
客忤者。
中惡之類也。
多于道間門外得之。
令人心腹絞痛。
脹滿氣沖心胸。
不即治亦殺人。
又雲。
客者客也。
忤者犯也。
謂客氣犯人也。
【救自缢死。
旦至暮雖已冷。
必可治。
暮至旦小難也。
恐此當言忿氣盛故也。
然夏時夜短于晝。
又熱。
猶應可治。
又雲。
心下若微溫者。
一日以上猶可。
治之方。
】(救。
外台。
作仲景雲三字。
忿。
趙本外台。
作陰。
為是。
○案巢源雲。
自缢死。
旦至暮。
雖已冷。
必可治。
暮至旦則難治。
此謂其晝則陽盛。
其氣易通。
夜則陰盛。
其氣難通。
可以證也。
治之方。
外台。
作活一字。
)【徐徐抱解。
不得截繩。
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腳踏其兩肩。
手少挽其發。
常弦弦勿縱之。
一人以手按據胸上。
數動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
但漸漸強屈之。
并按其腹。
如此一炊頃。
氣從口出。
呼吸眼開。
而猶引按莫置。
亦勿苦勞之。
須臾可少桂湯及粥清含與之。
令濡喉。
漸漸能咽。
及稍止。
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好。
此法最善。
無不活者。
】(據。
程金鑒。
作揉。
及稍。
外台作乃稍。
若向二字。
程金鑒。
作更一字。
外台作兼一字。
。
程金鑒。
作朵。
無好字。
外台。
作彌。
趙本音釋。
。
莫分切。
深入也。
并義難通。
外台為是。
) 【〔鑒〕】觀此諄諄告切。
仲景仁心。
惟恐人畏其繁瑣。
而不治也。
此法嘗試之。
十全八九。
始知言果不謬。
弦弦猶言緊緊也。
揉胸按腹。
摩臂胫屈伸之。
皆引導其氣之法也。
巢源雲。
徐徐捧下。
其陰陽經絡。
雖暴壅閉。
而髒腑真氣。
故有未盡。
所以猶可救療。
故有得活者。
若見其懸柱。
便忽遽截斷其繩。
舊雲則不可救。
此言氣已壅閉。
繩忽暴斷。
其氣雖通。
而奔走運悶。
故則氣不能還。
即不得複生。
千金治自缢死方。
凡救自缢死者。
極須按定其心。
勿截繩。
手抱起。
徐徐解之。
心下尚溫者。
以氍毹覆口鼻。
兩人吹其兩耳。
肘後。
療自缢死。
心下尚微溫久猶可治方。
徐徐抱解其繩。
不得斷之。
懸其發。
令足去地五寸許。
塞兩鼻孔。
以蘆管内其口中至咽。
令人噓之。
有頃。
其腹中砻砻。
或者通氣也。
其舉手撈人。
當益堅捉持。
更遞噓之。
若活了能語。
乃可置。
若不得懸發。
可中分發。
兩手牽強耳。
又方。
皂莢末。
蔥葉吹其兩鼻孔中。
逆出複内之。
又方。
以蘆管。
吹其兩耳。
極則易人吹。
取活乃止。
若氣通者。
以少桂湯。
稍稍咽之。
徐徐乃以少粥清與之。
(出外台。
今本肘後無考。
)管氏五絕治法雲。
徐徐放下。
将喉氣管撚圓。
揪發向上揉擦。
用口對口接氣。
糞門用火筒吹之。
以半夏皂角搐鼻。
以姜汁調蘇合香丸灌之。
或煎水香細辛湯。
調灌亦得。
如蘇可治。
繩小痕深。
過時身冷者不治。
○程氏醫學心悟雲。
予嘗見自暮至旦。
而猶救活者。
不可輕棄也。
○顧氏瘍醫大全雲。
必須心口尚溫。
大便未下。
舌未伸出者救活。
案桂湯。
諸書無考。
蓋此單味桂枝煎湯耳。
而洗冤錄。
引本經之文。
後載官桂湯方。
未知何本。
錄左備考。
洗冤錄。
【官桂湯】 廣陳皮(八分)濃樸半夏(各一錢)肉桂幹姜(各五分)甘草(三分) 【凡中死。
不可使得冷。
得冷便死。
療之方。
】(外台。
引肘後。
今本肘後無考。
)屈草帶。
繞人臍。
使三兩人溺其中。
令溫亦可。
用熱泥和屈草亦可。
扣瓦碗底按。
及車缸以着人。
取令溺。
須得流去。
此謂道路窮卒無湯。
當令溺其中。
欲使多人溺。
取令溫。
若湯便可與之。
不可泥及車缸。
恐此物冷。
既在夏月。
得熱泥土。
暖車缸。
亦可用也。
(外台。
屈草帶。
作屈草帶。
按及作若脫。
着人。
作着人臍上。
須得。
作不得。
令溺其中
抑知不溫覆取汗。
則為入太陰通陽之藥也。
陽氣通動。
魂可還矣。
又方(肘後。
冠張仲景諸要方。
外台引肘後。
) 韭根(一把)烏梅(二七個○肘後作二十個)吳茱萸(半升炒○肘後作半斤) 上三味。
以水一鬥煮之。
以病患栉内中。
三沸。
栉浮者生。
沉者死。
煮取三升。
去滓。
分飲之。
(水一鬥。
外台。
作勞水一升。
) 【〔徐〕】韭根有薤白之功。
烏梅有開關之力。
吳茱萸能降濁陰。
陰降而關開。
則魂自還。
故亦取之。
然栉浮則生。
沉則死。
蓋栉為本人日用之物。
氣之所及也。
浮則其人陽氣未絕。
沉則久已有陰無陽。
故主死。
然仍分飲之。
信栉無甯信藥耳。
【〔程〕】方亦可解。
而栉之浮沉。
則不可解也。
肘後雲。
客忤者。
中惡之類也。
多于道間門外得之。
令人心腹絞痛。
脹滿氣沖心胸。
不即治亦殺人。
又雲。
客者客也。
忤者犯也。
謂客氣犯人也。
【救自缢死。
旦至暮雖已冷。
必可治。
暮至旦小難也。
恐此當言忿氣盛故也。
然夏時夜短于晝。
又熱。
猶應可治。
又雲。
心下若微溫者。
一日以上猶可。
治之方。
】(救。
外台。
作仲景雲三字。
忿。
趙本外台。
作陰。
為是。
○案巢源雲。
自缢死。
旦至暮。
雖已冷。
必可治。
暮至旦則難治。
此謂其晝則陽盛。
其氣易通。
夜則陰盛。
其氣難通。
可以證也。
治之方。
外台。
作活一字。
)【徐徐抱解。
不得截繩。
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腳踏其兩肩。
手少挽其發。
常弦弦勿縱之。
一人以手按據胸上。
數動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
但漸漸強屈之。
并按其腹。
如此一炊頃。
氣從口出。
呼吸眼開。
而猶引按莫置。
亦勿苦勞之。
須臾可少桂湯及粥清含與之。
令濡喉。
漸漸能咽。
及稍止。
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好。
此法最善。
無不活者。
】(據。
程金鑒。
作揉。
及稍。
外台作乃稍。
若向二字。
程金鑒。
作更一字。
外台作兼一字。
。
程金鑒。
作朵。
無好字。
外台。
作彌。
趙本音釋。
。
莫分切。
深入也。
并義難通。
外台為是。
) 【〔鑒〕】觀此諄諄告切。
仲景仁心。
惟恐人畏其繁瑣。
而不治也。
此法嘗試之。
十全八九。
始知言果不謬。
弦弦猶言緊緊也。
揉胸按腹。
摩臂胫屈伸之。
皆引導其氣之法也。
巢源雲。
徐徐捧下。
其陰陽經絡。
雖暴壅閉。
而髒腑真氣。
故有未盡。
所以猶可救療。
故有得活者。
若見其懸柱。
便忽遽截斷其繩。
舊雲則不可救。
此言氣已壅閉。
繩忽暴斷。
其氣雖通。
而奔走運悶。
故則氣不能還。
即不得複生。
千金治自缢死方。
凡救自缢死者。
極須按定其心。
勿截繩。
手抱起。
徐徐解之。
心下尚溫者。
以氍毹覆口鼻。
兩人吹其兩耳。
肘後。
療自缢死。
心下尚微溫久猶可治方。
徐徐抱解其繩。
不得斷之。
懸其發。
令足去地五寸許。
塞兩鼻孔。
以蘆管内其口中至咽。
令人噓之。
有頃。
其腹中砻砻。
或者通氣也。
其舉手撈人。
當益堅捉持。
更遞噓之。
若活了能語。
乃可置。
若不得懸發。
可中分發。
兩手牽強耳。
又方。
皂莢末。
蔥葉吹其兩鼻孔中。
逆出複内之。
又方。
以蘆管。
吹其兩耳。
極則易人吹。
取活乃止。
若氣通者。
以少桂湯。
稍稍咽之。
徐徐乃以少粥清與之。
(出外台。
今本肘後無考。
)管氏五絕治法雲。
徐徐放下。
将喉氣管撚圓。
揪發向上揉擦。
用口對口接氣。
糞門用火筒吹之。
以半夏皂角搐鼻。
以姜汁調蘇合香丸灌之。
或煎水香細辛湯。
調灌亦得。
如蘇可治。
繩小痕深。
過時身冷者不治。
○程氏醫學心悟雲。
予嘗見自暮至旦。
而猶救活者。
不可輕棄也。
○顧氏瘍醫大全雲。
必須心口尚溫。
大便未下。
舌未伸出者救活。
案桂湯。
諸書無考。
蓋此單味桂枝煎湯耳。
而洗冤錄。
引本經之文。
後載官桂湯方。
未知何本。
錄左備考。
洗冤錄。
【官桂湯】 廣陳皮(八分)濃樸半夏(各一錢)肉桂幹姜(各五分)甘草(三分) 【凡中死。
不可使得冷。
得冷便死。
療之方。
】(外台。
引肘後。
今本肘後無考。
)屈草帶。
繞人臍。
使三兩人溺其中。
令溫亦可。
用熱泥和屈草亦可。
扣瓦碗底按。
及車缸以着人。
取令溺。
須得流去。
此謂道路窮卒無湯。
當令溺其中。
欲使多人溺。
取令溫。
若湯便可與之。
不可泥及車缸。
恐此物冷。
既在夏月。
得熱泥土。
暖車缸。
亦可用也。
(外台。
屈草帶。
作屈草帶。
按及作若脫。
着人。
作着人臍上。
須得。
作不得。
令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