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其有病雖同。
而脈不同者。
則當詳加審辨。
故曰子當辨記。
勿謂不然也。
【〔尤〕】甚則奄忽眩冒。
狀如厥癫。
所謂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也。
或有憂慘悲嗔。
狀如鬼神者。
病在陰則多怒。
及悲愁不樂也。
而總之曰此皆帶下。
帶下者。
帶脈之下。
古人列經脈為病。
凡三十六種。
皆謂之帶下病。
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
三十六病者。
十二症。
九痛。
七害。
五傷。
三痼也。
案史記扁鵲傳雲。
過邯鄲。
聞貴婦人。
即為帶下醫。
知古所稱帶下。
乃腰帶以下。
經血諸疾之謂也。
金鑒雲。
此皆帶下一句。
當在非有鬼神之下。
文義相屬。
是傳寫之訛。
此說非也。
本條隔句押韻。
如根據金鑒而改之。
則失上下押韻之法。
不可從也。
巢源雲。
諸方說三十六疾者。
十二症。
九痛。
七害。
五傷。
三痼不通是也。
又雲。
張仲景所說三十六疾。
皆由子髒冷熱勞損。
而挾帶下。
起于陰内。
條目混漫。
與諸方不同。
據巢氏此言。
則本條所謂三十六疾。
今無所考欤。
【問曰。
婦人年五十所。
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裡急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幹燥何也。
師曰。
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證唇口幹燥。
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案沈尤所字下句。
所。
許同。
即日晡所之所。
諸家或接下句。
義不通。
) 【〔程〕】下利。
當是下血。
【〔鑒〕】所病下利之利字。
當是血字。
文義相屬。
必是傳寫之訛。
李曰。
婦人年五十。
則已過七七之期。
任脈虛。
大沖脈衰。
天癸竭。
地道不通時也。
所病下利。
據本文帶下觀之。
當是崩淋下血之病。
蓋血屬陰。
陰虛故發熱。
暮亦屬陰也。
任主胞胎。
沖為血海。
二脈皆起于胞宮。
而出于會陰。
正當少腹部分。
沖脈挾臍上行。
故沖任脈虛。
則少腹裡急。
有幹血。
亦令腹滿。
内經雲。
任脈為病。
女子帶下瘕聚是也。
手背為陽。
掌心為陰。
乃手三陰過脈之處。
陰虛故掌中煩熱也。
陽明脈挾口環唇。
與沖脈會于氣街。
皆屬于帶脈。
難經雲。
血主濡之。
以沖脈血阻不行。
則陽明津液衰少。
不能濡潤。
故唇口幹燥。
斷以病屬帶下。
以曾經半産。
少腹瘀血不去。
則津液不布。
新血不生。
此則唇口幹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
久不受胎。
兼取崩中去血。
或月水來過多。
及至期不來。
】(取。
徐沈尤。
并作治。
是。
) 【〔程〕】婦人有瘀血。
當用前證下瘀血湯。
今婦人年五十。
當天癸竭之時。
又非下藥所宜。
故以溫藥治之。
以血得溫即行也。
經寒者溫以茱萸姜桂。
血虛者益以芍藥歸芎。
氣虛者補以人參甘草。
血枯者潤以阿膠麥冬。
半夏用以止帶下。
牡丹用以逐堅。
十二味為養血溫經之劑。
則瘀血自行。
而新血自生矣。
故亦主不孕崩中。
而調月水。
千金。
治崩中下血。
出血一斛。
服之即斷。
或月經來過多。
及過期不來。
服之亦佳方。
(即本方。
外台引千金。
名溫經湯。
斛。
作鬥。
)和劑局方。
溫經湯。
治沖任虛損。
月候不調。
或來多不斷。
或過期不來。
或崩中去血。
過多不止。
又治曾經損娠。
瘀血停留。
少腹急痛。
發熱下利。
手掌煩熱。
唇幹口燥。
及治少腹有寒。
久不受胎。
(即本方。
醫學入門。
名大溫經湯。
) 王氏易簡雲。
若經血不調。
血髒冷痛者。
當用小溫經湯。
即本方。
别本。
以當歸附子二味。
等分白水煎服。
不載本方。
案已名小溫經湯。
恐非本方。
百一選方。
正經湯。
于本方。
去芎甘草。
加熟地黃。
【帶下。
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經一月再見者。
土瓜根散主之。
】(案本草綱目。
土瓜條。
經下。
補或字。
義尤明。
金鑒改再作不字。
非。
) 【〔尤〕】婦人經脈流暢。
應期而至。
血滿則下。
血盡複生。
如月盈則虧。
月晦複也。
惟其不利。
則蓄洩失常。
似通非通。
欲止不止。
經一月。
而再見矣。
少腹滿痛。
不利之驗也。
土瓜根。
主内痹瘀血月閉。
蟲。
蠕動逐血。
桂枝芍藥。
行榮氣而正經脈也。
【土瓜根散方(〔原注〕陰腫。
亦主之。
)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分) 上四味。
杵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 【〔程〕】土瓜根。
破瘀血。
而兼治帶下。
故以為君。
蟲下血閉以為臣。
芍藥通順血脈以為佐。
桂枝通行瘀血以為使。
疝亦凝血所成。
故此方亦治腫。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
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旋複花湯主之。
】 【〔尤〕】本文已見虛勞篇中。
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
而益之曰旋複花湯主之。
蓋專為婦人立法也。
詳本草。
旋複花。
治結氣去五髒間寒熱。
通血脈。
蔥。
主寒熱除肝邪。
绛帛。
入肝理血。
殊與虛寒之旨不合。
然而肝以陰髒。
而含少陽之氣。
以生化為事。
以流行為用。
是以虛不可補。
解其郁聚。
即所以補寒。
不可溫行其血氣。
即所以溫固。
不可專補其血。
以傷其氣。
亦非必先散結聚。
而後溫補。
如趙氏魏氏之說也。
【〔鑒〕】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
錯簡在此。
旋複花湯主之一句。
亦必是錯簡。
半産漏下。
則氣已下陷。
焉有再用旋複花下氣之理。
【旋複花湯方 旋複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绛(少許)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婦人陷經漏下。
黑不解。
膠姜湯主。
】(〔原注〕臣億等校諸本。
無膠姜湯方。
想是妊娠中膠艾湯。
○樓氏綱目雲。
即芎歸膠艾湯。
一雲。
加幹姜一兩。
) 【〔鑒〕】李曰。
陷經漏下。
謂經脈下陷。
而血漏下不止。
乃氣不攝血也。
黑不解者。
瘀血不去。
則新血不生。
榮氣腐敗也。
然氣血喜溫惡寒。
用膠姜湯。
養氣血則氣盛血充。
推陳緻新。
而經自調矣。
按此條文義。
必有缺誤。
膠姜湯。
方亦缺。
姑采此注。
以見大意。
【〔尤〕】陷經。
下而不止之謂。
黑則因寒而色瘀也。
其有病雖同。
而脈不同者。
則當詳加審辨。
故曰子當辨記。
勿謂不然也。
【〔尤〕】甚則奄忽眩冒。
狀如厥癫。
所謂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也。
或有憂慘悲嗔。
狀如鬼神者。
病在陰則多怒。
及悲愁不樂也。
而總之曰此皆帶下。
帶下者。
帶脈之下。
古人列經脈為病。
凡三十六種。
皆謂之帶下病。
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
三十六病者。
十二症。
九痛。
七害。
五傷。
三痼也。
案史記扁鵲傳雲。
過邯鄲。
聞貴婦人。
即為帶下醫。
知古所稱帶下。
乃腰帶以下。
經血諸疾之謂也。
金鑒雲。
此皆帶下一句。
當在非有鬼神之下。
文義相屬。
是傳寫之訛。
此說非也。
本條隔句押韻。
如根據金鑒而改之。
則失上下押韻之法。
不可從也。
巢源雲。
諸方說三十六疾者。
十二症。
九痛。
七害。
五傷。
三痼不通是也。
又雲。
張仲景所說三十六疾。
皆由子髒冷熱勞損。
而挾帶下。
起于陰内。
條目混漫。
與諸方不同。
據巢氏此言。
則本條所謂三十六疾。
今無所考欤。
【問曰。
婦人年五十所。
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裡急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幹燥何也。
師曰。
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證唇口幹燥。
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案沈尤所字下句。
所。
許同。
即日晡所之所。
諸家或接下句。
義不通。
) 【〔程〕】下利。
當是下血。
【〔鑒〕】所病下利之利字。
當是血字。
文義相屬。
必是傳寫之訛。
李曰。
婦人年五十。
則已過七七之期。
任脈虛。
大沖脈衰。
天癸竭。
地道不通時也。
所病下利。
據本文帶下觀之。
當是崩淋下血之病。
蓋血屬陰。
陰虛故發熱。
暮亦屬陰也。
任主胞胎。
沖為血海。
二脈皆起于胞宮。
而出于會陰。
正當少腹部分。
沖脈挾臍上行。
故沖任脈虛。
則少腹裡急。
有幹血。
亦令腹滿。
内經雲。
任脈為病。
女子帶下瘕聚是也。
手背為陽。
掌心為陰。
乃手三陰過脈之處。
陰虛故掌中煩熱也。
陽明脈挾口環唇。
與沖脈會于氣街。
皆屬于帶脈。
難經雲。
血主濡之。
以沖脈血阻不行。
則陽明津液衰少。
不能濡潤。
故唇口幹燥。
斷以病屬帶下。
以曾經半産。
少腹瘀血不去。
則津液不布。
新血不生。
此則唇口幹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
久不受胎。
兼取崩中去血。
或月水來過多。
及至期不來。
】(取。
徐沈尤。
并作治。
是。
) 【〔程〕】婦人有瘀血。
當用前證下瘀血湯。
今婦人年五十。
當天癸竭之時。
又非下藥所宜。
故以溫藥治之。
以血得溫即行也。
經寒者溫以茱萸姜桂。
血虛者益以芍藥歸芎。
氣虛者補以人參甘草。
血枯者潤以阿膠麥冬。
半夏用以止帶下。
牡丹用以逐堅。
十二味為養血溫經之劑。
則瘀血自行。
而新血自生矣。
故亦主不孕崩中。
而調月水。
千金。
治崩中下血。
出血一斛。
服之即斷。
或月經來過多。
及過期不來。
服之亦佳方。
(即本方。
外台引千金。
名溫經湯。
斛。
作鬥。
)和劑局方。
溫經湯。
治沖任虛損。
月候不調。
或來多不斷。
或過期不來。
或崩中去血。
過多不止。
又治曾經損娠。
瘀血停留。
少腹急痛。
發熱下利。
手掌煩熱。
唇幹口燥。
及治少腹有寒。
久不受胎。
(即本方。
醫學入門。
名大溫經湯。
) 王氏易簡雲。
若經血不調。
血髒冷痛者。
當用小溫經湯。
即本方。
别本。
以當歸附子二味。
等分白水煎服。
不載本方。
案已名小溫經湯。
恐非本方。
百一選方。
正經湯。
于本方。
去芎甘草。
加熟地黃。
【帶下。
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經一月再見者。
土瓜根散主之。
】(案本草綱目。
土瓜條。
經下。
補或字。
義尤明。
金鑒改再作不字。
非。
) 【〔尤〕】婦人經脈流暢。
應期而至。
血滿則下。
血盡複生。
如月盈則虧。
月晦複也。
惟其不利。
則蓄洩失常。
似通非通。
欲止不止。
經一月。
而再見矣。
少腹滿痛。
不利之驗也。
土瓜根。
主内痹瘀血月閉。
蟲。
蠕動逐血。
桂枝芍藥。
行榮氣而正經脈也。
【土瓜根散方(〔原注〕陰腫。
亦主之。
)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分) 上四味。
杵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 【〔程〕】土瓜根。
破瘀血。
而兼治帶下。
故以為君。
蟲下血閉以為臣。
芍藥通順血脈以為佐。
桂枝通行瘀血以為使。
疝亦凝血所成。
故此方亦治腫。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
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旋複花湯主之。
】 【〔尤〕】本文已見虛勞篇中。
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
而益之曰旋複花湯主之。
蓋專為婦人立法也。
詳本草。
旋複花。
治結氣去五髒間寒熱。
通血脈。
蔥。
主寒熱除肝邪。
绛帛。
入肝理血。
殊與虛寒之旨不合。
然而肝以陰髒。
而含少陽之氣。
以生化為事。
以流行為用。
是以虛不可補。
解其郁聚。
即所以補寒。
不可溫行其血氣。
即所以溫固。
不可專補其血。
以傷其氣。
亦非必先散結聚。
而後溫補。
如趙氏魏氏之說也。
【〔鑒〕】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
錯簡在此。
旋複花湯主之一句。
亦必是錯簡。
半産漏下。
則氣已下陷。
焉有再用旋複花下氣之理。
【旋複花湯方 旋複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绛(少許)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婦人陷經漏下。
黑不解。
膠姜湯主。
】(〔原注〕臣億等校諸本。
無膠姜湯方。
想是妊娠中膠艾湯。
○樓氏綱目雲。
即芎歸膠艾湯。
一雲。
加幹姜一兩。
) 【〔鑒〕】李曰。
陷經漏下。
謂經脈下陷。
而血漏下不止。
乃氣不攝血也。
黑不解者。
瘀血不去。
則新血不生。
榮氣腐敗也。
然氣血喜溫惡寒。
用膠姜湯。
養氣血則氣盛血充。
推陳緻新。
而經自調矣。
按此條文義。
必有缺誤。
膠姜湯。
方亦缺。
姑采此注。
以見大意。
【〔尤〕】陷經。
下而不止之謂。
黑則因寒而色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