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關燈
人惡阻。

    尤宜服之。

    間以紅丸子尤效。

    一名濃樸半夏湯。

    一名大七氣湯。

    瑞竹堂經驗方。

    四七湯。

    治婦人女子。

    小便不順。

    甚者。

    陰戶疼痛。

    于本方。

    加香附子甘草。

    煎成加琥珀末調服。

    仁齋直指。

    桂枝四七湯。

    治風冷寒邪。

    搏心腹作痛。

    于本方。

    合桂枝湯。

    加枳殼人參。

    又四七湯。

    治驚憂氣遏上喘。

    (即本方。

    ) 又加減七氣湯。

    治氣郁嘔吐。

    于本方。

    合千金七氣湯。

    (桂枝。

    半夏。

    人參。

    甘草。

    大棗。

    生姜。

    )去紫蘇。

    又加味四七湯。

    治心氣郁滞。

    豁痰散驚。

    于本方。

    加茯神遠志甘草石菖大棗。

    三因七氣湯。

    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

    郁發。

    緻五髒互相刑克。

    陰陽反戾。

    揮霍變亂。

    吐利交作。

    寒熱眩暈。

    痞滿咽塞。

    于本方。

    加桂枝芍藥陳皮人參大棗。

    孫氏三吳醫案雲。

    張溪亭乃眷。

    喉中梗梗有肉。

    如炙脔。

    吞之不下。

    吐之不出。

    鼻塞頭運。

    耳常啾啾不安。

    汗出如雨。

    心驚膽怯。

    不敢出門。

    稍見風即遍身疼。

    小腹時疼。

    小水淋瀝而疼。

    脈兩寸皆短。

    兩關滑大。

    右關尤搏指。

    此梅核氣症也。

    以半夏四錢。

    濃樸一錢。

    紫蘇葉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三分。

    姜三分。

    水煎食後服。

    每用此湯。

    調理多效。

     【婦人髒躁。

    喜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 【〔鑒〕】髒。

    心髒也。

    心靜則神藏。

    若為七情所傷。

    則心不得靜。

    而神躁擾不甯也。

    故喜悲傷欲哭。

    是神不能主情也。

    象如神靈所憑。

    是心不能神明也。

    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

    數欠伸。

    喝欠也。

    喝欠煩悶。

    肝之病也。

    母能令子實。

    故證及也。

    案沈尤以髒為子宮。

    甚誤。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三因。

    名小麥湯。

    袖珍。

    名甘草湯。

    )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亦補脾氣。

    】(案溫分徐沈尤作分溫。

    是。

    ) 【〔程〕】内經曰。

    悲則心系急。

    甘草大棗者。

    甘以緩諸急也。

    小麥者。

    谷之苦者也。

    靈樞經曰。

    心病者。

    宜食麥。

    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問。

    以小麥為心之谷。

    千金雲。

    小麥養心氣。

    本方所主。

    正在于此。

    而金鑒雲。

    方義未詳。

    必是僞錯。

    此說大誤。

    驗之于病者。

    始知立方之妙也。

    許氏本事方雲。

    鄉裡有一婦人。

    數欠。

    無故悲泣不止。

    或謂之有祟。

    祈禳請禱備至。

    終不應。

    予忽憶有一證雲。

    婦人髒躁雲雲。

    急令治藥。

    盡劑而愈。

    古人識病制方。

    種種妙絕如此。

    試而後知。

    陳氏婦人良方雲。

    鄉先生程虎卿内人。

    妊娠四五個月。

    遇晝則慘戚悲傷。

    淚下數欠。

    如有所憑。

    醫與巫兼治。

    皆無益。

    仆年十四。

    正在齋中習業。

    見說此證。

    而程省元皇皇無計。

    仆遂告之。

    管先生伯同說。

    記憶先人曾說此一證。

    名曰髒躁悲傷。

    非大棗湯不愈。

    虎卿借方看之。

    甚喜對證。

    笑而治藥。

    一投而愈矣。

     【婦人吐涎沫。

    醫反下之。

    心下即痞。

    當先治其吐涎沫。

    小青龍湯主之。

    涎沫止。

    乃治痞。

    瀉心湯主之。

    】(婦人下。

    千金。

    有霍亂嘔逆二字。

    瀉心湯上。

    千金有甘草二字。

    ) 【〔尤〕】吐涎沫。

    上焦有寒也。

    不與溫散。

    而反下之。

    則寒内入而成痞。

    如傷寒下早例也。

    然雖痞而猶吐涎沫。

    則上寒未已。

    不可治痞。

    當先治其上寒。

    而後治其中痞。

    亦如傷寒例。

    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瀉心湯。

    在傷寒論中。

    為方不一。

    亦當合傷寒論中痞證諸條。

    參觀之。

    而求其治法。

     【小青龍湯方】(見肺癰中。

    ) 【瀉心湯方】(見驚悸中○案驚悸所載即三黃瀉心湯。

    此恐不然。

    據千金。

    當是甘草瀉心湯。

    ) 【婦人之病。

    因虛積冷結氣。

    為諸經水斷絕。

    至有曆年。

    血寒積結胞門。

    寒傷經絡。

    凝堅在上。

    嘔吐涎唾。

    久成肺癰。

    形體損分。

    在中盤結。

    繞臍寒疝。

    或兩脅疼痛。

    與髒相連。

    或結熱中。

    痛在關元。

    脈數無瘡。

    肌若魚鱗。

    時着男子。

    非止女身。

    在下未多。

    經候未勻。

    令陰掣痛。

    少腹惡寒。

    或引腰脊。

    下根氣街。

    氣沖急痛。

    膝胫疼煩。

    奄忽眩冒。

    狀如厥癫。

    或有憂慘。

    悲傷多嗔。

    此皆帶下。

    非有鬼神。

    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

    三十六病。

    千變萬端。

    審脈陰陽。

    虛實緊弦。

    行其針藥。

    治危得安。

    其雖同病。

    脈各異源。

    子當辯記。

    勿謂不然。

    】(徐雲。

    未多之未字。

    疑誤。

    程尤作來多。

    程雲。

    謂崩帶之屬。

    金鑒亦作來多。

    雲來字。

    當是未字。

    本條皆經水斷絕之病。

    若系來多。

    則與上文不合。

    是傳寫之訛。

    案撰金鑒者。

    何不考之正脈等本。

    可疑。

    沈魏并仍原文。

    令陰。

    趙本作冷陰。

    非。

    ) 【〔鑒〕】此條為婦人諸病綱領。

    其病之所以異于男子者。

    以其有月經也。

    其月經緻病之根源。

    則多因虛損積冷結氣也。

    三者一有所感。

    皆能使經水斷絕。

    至有曆年。

    寒積胞門。

    以緻血凝氣結。

    而不行者。

    先哲雲。

    女子以經調為無病。

    若經不調。

    則變病百出矣。

    以下皆言三者阻經之變病。

    其變病之不同。

    各因其人之髒腑經絡。

    寒熱虛實之異也。

    如寒外傷經絡。

    其人上焦素寒。

    則凝堅在上。

    故上焦胸肺受病也。

    形寒傷肺。

    則氣滞阻飲。

    故嘔吐涎唾也。

    若其人上焦素熱。

    寒同其化。

    久則成熱。

    熱傷其肺。

    故成肺癰。

    而形體損瘦也。

    若其人中焦素寒。

    則在中盤結。

    故繞臍疝痛也。

    或兩脅疼痛。

    是中焦之部。

    連及肝髒故也。

    或其人中焦素熱。

    則不病寒疝。

    而病結熱于中矣。

    中熱故不能為寒疝。

    而繞臍之痛仍在關元也。

    其人脈數當生瘡。

    若無瘡則熱必灼陰。

    皮膚失潤。

    故肌粗若魚鱗也。

    然此嘔吐涎唾。

    寒疝疼痛。

    肌若魚鱗等病。

    亦時着男子。

    非止女子病也。

    在下未多。

    謂經候不勻。

    而血不多下也。

    邪侵胞中。

    乃下焦之部。

    故病陰中掣痛少腹惡寒也。

    或痛引腰脊。

    下根氣街急痛。

    腰膝疼煩。

    皆胞中沖任為病。

    所以必然也。

    或痛極奄忽眩冒。

    狀如厥癫。

    亦痛甚之常狀也。

    若其人或有憂慘悲傷多嗔之遇。

    而見此眩冒厥癫之證。

    實非有鬼神也。

    凡此胞中沖任血病。

    皆能病帶。

    故諺曰十女九帶也。

    然帶下病久。

    津液必傷。

    形必羸瘦。

    診其脈虛。

    審其多寒。

    豈止病此三十六病。

    而千變萬端矣。

    雖千變萬端。

    然審脈陰陽虛實緊弦。

    與病參究。

    行其針藥。

    治危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