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關燈
【婦人中風七八日。

    續來寒熱。

    發作有時。

    經水适斷。

    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

    故使如瘧狀。

    發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

    】(方見嘔吐中。

    ○來。

    傷寒論。

    太陽下編。

    作得。

    斷下。

    有者字。

    ) 【〔程〕】婦人傷寒中風。

    六經傳變治例。

    與男子同法。

    唯經水适來适斷。

    熱入血室。

    與夫胎前産後。

    崩漏帶下。

    則治有殊也。

    婦人經行之際。

    當血弱氣盡之時。

    邪氣因入血室。

    與正氣相搏。

    則經為之斷。

    血為之結也。

    血結則邪正分争。

    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

    與小柴胡解表裡。

    而散血室之邪熱。

     【〔尤〕】仲景單用小柴胡湯。

    不雜血藥一味。

    意謂熱邪解而乍結之血自行耳。

    (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

    以下二條同。

    ) 許氏本事方。

    小柴胡加地黃湯。

    治婦人室女。

    傷寒發熱。

    或發寒熱。

    經水适來。

    或适斷。

    晝則明了。

    夜則谵語。

    如見鬼狀。

    亦治産後惡露方來。

    忽爾斷絕。

    即于小柴胡湯。

    加生幹地黃。

    辛亥中。

    寓居毗陵。

    學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

    發寒熱。

    遇夜則如有鬼物所憑。

    六七日忽昏塞。

    涎響如引鋸。

    牙關緊急。

    瞑目不知人。

    疾勢極危。

    召予視。

    予曰。

    得病之初。

    曾值月經來否。

    其家雲。

    月經方來。

    病作而經遂止。

    得一二日。

    發寒熱。

    晝雖靜。

    夜則有鬼祟。

    從昨日來。

    涎生不省人事。

    予曰此熱入血室證也。

    仲景雲。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适來。

    晝則明了。

    暮則谵語。

    如見鬼狀。

    發作有時。

    此名熱入血室。

    醫者不曉。

    以剛劑與之。

    遂緻胸膈不利。

    涎潮上脘。

    喘急息高。

    昏冒不知人。

    當先化其涎。

    後除其熱。

    予急以一呷散投之。

    兩時頃涎下得睡。

    省人事。

    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黃湯。

    三服而熱除。

    不汗而自解矣。

    (一呷散。

    大天南星一味。

    選臘辰日制。

    詳見于本書。

    ) 【婦人傷寒。

    發熱。

    經水适來。

    晝日明了。

    暮則谵語。

    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

    治之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必自愈。

    】(脈經注。

    二焦字疑。

    ) 【〔程〕】傷寒發熱。

    又值經水适來之時。

    則寒邪乘虛而入。

    搏于血室。

    夫邪去陽入陰。

    則晝日明了。

    陰被其邪。

    故暮則谵語。

    如見鬼狀也。

    無者。

    禁止之辭。

    犯胃氣以禁下言也。

    上二焦以禁汗吐言也。

    今邪在血室中。

    則非汗吐下所宜矣。

    上章以往來寒熱如瘧。

    故用小柴胡。

    以解其邪。

    下章以胸脅下滿。

    如結胸狀。

    故刺期門。

    以瀉其實。

    此章則無上下二證。

    似待其經行血去。

    邪熱得以随血出而解也。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适來。

    得七八日。

    熱除脈遲。

    身涼和。

    胸脅滿。

    如結胸狀。

    谵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

    随其實而取之。

    】(太陽下編。

    得下。

    有之字。

    ) 【〔程〕】發熱惡寒。

    則風邪在表。

    未入于裡。

    值經水适來。

    至七八日。

    則邪熱乘虛而内入。

    入則表證罷。

    故脈遲身涼和也。

    胸脅者。

    肝之部分。

    靈樞經曰。

    厥陰根于大敦。

    結于玉英。

    絡于膻中。

    其正經。

    則布脅肋。

    以肝藏血。

    邪入血室。

    故令胸脅滿。

    如結胸狀也。

    肝藏魂。

    熱搏于陰。

    故令谵語也。

    期門者。

    肝之募。

    刺之以瀉其實。

    許氏本事方雲。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

    醫者不識。

    用補血調氣藥。

    涵養數日。

    遂成血結胸。

    或勸用前藥。

    予曰。

    小柴胡用已遲。

    不可行也。

    無已則有一焉。

    刺期門穴斯可矣。

    予不能針。

    請善針者治之。

    如言而愈。

    或者問曰。

    熱入血室。

    何為而成結胸也。

    予曰。

    邪氣傳入經絡。

    與正氣相搏。

    上下流行。

    或遇經水适來适斷。

    邪氣乘虛。

    而入血室。

    血為邪迫。

    上入肝經。

    肝受邪則谵語。

    而見鬼。

    複入膻中。

    則血結于胸也。

    何以言之。

    婦人平居。

    水當養于木。

    血當養于肝也。

    方未受孕。

    則下行以為月水。

    既妊娠。

    則中蓄之以養胎。

    及已産。

    則上壅之以為乳。

    皆血也。

    今邪逐血。

    并歸肝經。

    聚于膻中。

    結于乳下。

    故手觸之則痛。

    非湯劑可及。

    故當刺期門也。

    活人書。

    海蛤散。

    治血結胸。

    (海蛤。

    滑石。

    甘草。

    各一兩。

    芒硝半兩。

    上為末。

    每服二錢。

    雞子清調下。

    ) 【陽明病。

    下血谵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

    但頭汗出。

    當刺期門。

    随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者愈。

    】(詳傷寒論輯義陽明篇。

    者。

    太陽中篇。

    作則。

    ) 【〔尤〕】陽明之熱。

    從氣而之血。

    襲入胞宮。

    即下血而谵語。

    蓋沖任之脈。

    并陽明之經。

    不必乘經水之來。

    而後熱得入之。

    故彼為血去而熱入。

    此為熱入而血下也。

    但頭汗出者。

    陽通而閉在陰也。

    此雖陽明之熱。

    而傳入血室。

    則仍屬肝家。

    故亦當刺期門。

    以瀉其實。

    刺已周身然汗出。

    則陰之閉者亦通。

    故愈。

     【婦人咽中。

    如有炙脔。

    半夏濃樸湯主之。

    】(脔。

    脈經作腐。

    ) 【〔尤〕】此凝痰結氣。

    阻塞咽嗌之間。

    千金。

    所謂咽中帖帖。

    如有炙肉。

    吞不下。

    吐不出者是。

     【〔鑒〕】咽中如有炙脔。

    謂咽中有痰涎。

    如同炙肉。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者。

    即今之梅核氣病也。

    此病得于七情。

    郁氣凝涎而生。

    故用半夏濃樸生姜。

    辛以散結。

    苦以降逆。

    茯苓佐半夏。

    以利飲行涎。

    紫蘇芳香。

    以宣通郁氣。

    俾氣舒涎去。

    病自愈矣。

    此證男子亦有。

    不獨婦人也。

    巢源雲。

    咽中如炙肉脔者。

    此是胸膈痰結。

    與氣相搏。

    逆上咽喉之間。

    結聚狀如炙肉之脔也。

     【半夏濃樸湯方(〔原注〕千金。

    作胸滿心下堅。

    咽中帖帖。

    如有炙肉。

    吐之不出。

    吞之不下。

    ○案今本。

    肉下。

    有脔字。

    ) 半夏(一升)濃樸(三兩)茯苓(四兩○趙作二兩)生姜(五兩)幹蘇葉(二兩○千金雲一方無幹蘇葉生姜) 上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

    分溫四服。

    日三夜一服。

    】 聖惠方。

    半夏散。

    治咽喉中。

    如有炙腐。

    于本方中。

    加枳殼诃黎勒皮。

    王氏易簡。

    四七湯。

    治喜怒悲恐驚之氣。

    結成痰涎。

    狀如破絮。

    或如梅核。

    在咽喉之間。

    咯不出。

    咽不下。

    此七氣之所為也。

    或中脘痞滿。

    氣不舒快。

    或痰涎壅盛。

    上氣喘急。

    或因痰飲中節。

    嘔吐惡心。

    并宜服之。

    (即本方。

    ) 又雲。

    婦人情性執着。

    不能寬解。

    多被七氣所傷。

    遂緻氣填胸臆。

    或如梅核。

    上塞咽喉。

    甚者滿悶欲絕。

    産婦尤多。

    此證服此劑。

    間以香附子藥。

    久服取效。

    婦